从弯弯在和颐酒店遇袭想到的

北京和颐酒店弯弯遇袭的事已经沸沸扬扬了,先不说携程网和如家的处理态度如何,也不说如家的公关团队是如何之烂,还有各种离奇疑点也不去追究,今天想到的只是案发时人情的冷漠。


从视频里可以看出,案发时陌生男子几次用力撕扯弯弯,弯弯奋力挣脱,而后过来的穿制服的安保人员只是默默的看着,仿佛看一场粗汉蛮力撩妹的好戏码,在行动上并没有半点要阻止疑犯的举动。冷漠到令人发指。不单单是安保人员,还有围观的群众,弯弯在和疑犯挣扎时,几番倒地,竟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援,各个都是一副冷眼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如今社会的人情冷漠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没必要指责,我觉得反思冷漠背后的东西才是值得的。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暖人的社会,电影《房间》里一个小片段我一直十分动容,当男孩从车上跳下来,滚到草地上,老尼克(罪犯)试图强行捡起他并拖走时,却被路边的男子大声阻止,最终悻悻离开,阴谋终被识破。这样的情景如果更多的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周围,我想,就不会有那么多孩子失踪了。


群体冷漠并不是某个人的错,更多的是这个社会,这个环境所带来的反应。前几年扶老人被讹诈的事屡见不鲜,公车不让座位被打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我相信想做好事的人不是没了,而是不敢做了,所以,弯弯遇袭时,众人视若无睹也就显得有点理所当然了。


我不是唱好这些冷漠,我是无可奈何的愤怒。


说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吧。几周前参加深圳百公里徒步,行至55公里左右处的人行天桥时,在我前面的一位中年男子一脚踩空了,身子一个趔趄,差点摔倒,我快一步上前扶住他,笑着说:加油!他看了看我,站直身子,没有讲话,脸部也没有任何表情,扶了扶眼镜,假装无事一样走了。独剩我一个人在其身后凌乱——同是有一颗积极的心在行走,为什么你的同伴帮助了你,你没有半点表示,甚至连个微笑也没有?


故事从来都不是单独的。百公里出发没多久,遇到一对中年夫妻,他们一身徒步者的打扮,身上的随身音响十分响亮,两人步伐很快也很齐,所以,对他们的印象很深刻。第二天天亮时分,在梧桐山附近休息时,恰巧又碰到了这对夫妻走来,随身音响依然很响,正在报着公里数。我笑盈盈的走过去说,你们好,这么巧,刚出发时就遇到你们了,在这又遇到了。女的“嗯”了一声,男的用毛巾擦了把汗,没有说话,继续前行。


我至今都不知道为什么我同他们讲话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冷漠。是他们的防范心理太重,还是我过于热情,像是骗子。请记住,你我都是徒步者。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新疆喀纳斯徒步的反例。在一片望不到边的山地草原上,我们一行人突遇冰雹大雾等恶劣天气,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一步步慢慢前行。爬上一个缓坡,看到一个蒙古包,一个小男孩朝我们跑来,像是迎接我们一样,一边跑一边招手,嘴里喊着快来快来。随他进了蒙古包,他妈妈正在火炉上烤馕,招呼我们卸下包,围着火炉边坐下取暖,然后让小男孩取马奶加热给我们驱寒,再然后分烤好馕给我们吃,整个过程像是招待至上贵宾一样。我们与他们并不认识,只是恰巧赶上冰雹等恶劣天气,只是恰巧路过他们家门口而已。


同样都是徒步中的陌生人的故事。一个是在一线城市,虽挥汗如雨,但人情冷漠;一个是在遥远的边疆,虽寒风刺骨,但满腔热忱。我相信,在一线城市里也存在着像遥远边疆的人们那样的质朴的人,只是在群体冷漠的环境下,他们微不足道,依然是星星之火,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再说个小故事。一天下班回家,路过一个长约50米没有路灯的路,一个小朋友焦虑的问着妈妈:好黑呀,好黑呀,妈妈,怎么走啊?在他前面的我默默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举在背后,小男孩看到亮光,高兴的拍着手,跳着,跑着:好亮呀,好亮呀,妈妈你看,好亮啊。


你看,其实只是打开一个手电筒而已,这个世界就会光亮了很多。伸手帮助下身边的人,让人情不再那么冷漠,让社会更暖人一点,都是举手之劳,关键是看你愿意不愿意。


PS:写到最后发现像是一碗浓浓的鸡汤,算了,鸡汤就鸡汤吧,多熬两碗社会能好起来也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弯弯在和颐酒店遇袭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