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参与感》

由于身边的同事在读以及多看书城上的持续推荐,终于还是买了并且读了《参与感》这本书。这本已开始并不抱太高希望的“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完之后竟让我感到了一点点惊喜。这里不涉及书中太多的内容,主要谈谈我自己的思考。

小米是怎么成功的

在阅读过程中,第一个让我感到好奇的问题是小米是如何成为一家现象级的公司的。窃以为如下。

第一,在恰当的时机进入一个恰当的领域

就像雷军自己说的,台风来的时候,站在风口的猪也会飞。在小米成立的2010年,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我相信,当时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移动互联网在随后几年的发展速度,并且找到适合于移动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今天,我们看到了微信成长为移动端的超级应用,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实时交易撮合应用,移动的应用场景对于以美团为代表的本地生活应用的促进,阿里和腾讯争夺的移动支付领域这些具有极强移动属性的例子。但回到2010年,无论如何,进入移动操作系统和移动终端领域在应该是不会错的一着棋,此后MIUI和小米手机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钱

《参与感》书中也提到,小米创办之初就拿到了很多很多的钱。看看小米的融资记录吧:2010年底,小米完成41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2.5亿美元;2011年底,小米完成9000万美元融资,估值10亿美元;2012年6月底,小米再次完成2.16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40亿美元。2013年还有一笔估值为100亿美元的融资。同样是做手机的锤子,A轮7000万人民币,B轮1.8亿人民币,差距可见一斑。

第三,执行

其实我原本只想到前两条,战略方向正确,手里又有钱,事情怎么着也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吧。但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反例——凡客诚品。凡客有互联网快时尚的定位,也融到了大笔的钱,但红极一时之后,现在也是江河日下。由此推导出,除了做对的事情和有钱之外,执行力是成功的第三要素且小米的执行力是出众的。而《参与感》这本书简直是小米在产品、设计、服务、营销各个执行层面的“操作手册”。也许这本书不如张小龙的PPT有深度,也许书里总结的一些概念让人觉得假大空,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带着成功经验的书。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价值是不应该被低估的。

互联网思维

这是个最近特别火的词。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中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企业与用户(确切地说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基本是单向的,企业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并且通过广告把品牌灌输进消费者的心智,信息主要是企业向用户这个方向传递,反向的信息传递主要是用户的购买,少量的退货或者投诉。而互联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注重用户向企业的信息传递,以及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比如:用户爱看什么样的新闻,用户更多地搜索哪些关键词,用户与好友之间的交互。

举个例子,一个前阿里产品经理“刘百万”在海尔创业平台上做了个智能烤箱的项目。其中有一个点是“菜谱可复制”,主要解决的是买了烤箱的用户不会烤这个问题。或许在这个烤箱配套的App上有个大厨排行榜,里面有大厨们分享的菜谱。其他的用户则可以使用这些菜谱,也可以对菜谱点赞。厂商或许还能设置点奖品时不时地搞些厨艺大赛之类的。更疯狂点,可以把它变成一个游戏,里头一堆烤各种食物的任务,勋章,等级等等。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台包含互联网思维的烤箱,而不仅仅是一台具备烘烤功能的设备。

最终,互联网企业获得的是用户黏性,也许翻译成传统语汇,就是忠诚度吧。随着信息地愈发的膨胀,注意力的逐渐稀缺,特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使用场景的碎片化,用户黏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PC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分发模式中,也许能够获取一定的流量也能造就一家不错的企业。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真正能与用户进行沟通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小米就是这样的企业,产品设计、营销活动、线下的体验店,处处都强调用户的参与感。我觉得这其实是小米在执行层面的成功的一个侧面体现。

正确的废话

一开始,我对于这本书的判断是一本充满了“正确的废话”的书,以前我对这种书都不太感冒的。确实这本书里多是一些案例,可能所谓的干货并不是特别多。但是读完之后,发现书里的内容还是能够激发思考的,这不禁让我改变了对这一类书的看法。毕竟,真的抛出一堆干货在你面前,也未必能领悟。正确的废话也好,干货也罢,读出多少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