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过洋节?

 

我们为什么喜欢过洋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背着崇洋媚外的黑锅,还是认真的准备着圣诞节的装饰品和小礼物,然后期待着节日的到来。

  是啊,我在想,为什么我忍不住期待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我们还是喜欢过洋节,对洋节有期待?

  因为,情人节、感恩节、狂欢节、圣诞节等这些西方的日里我们的真是需要和渴望。

    节日里真实的需要与渴望

  首先,西方节日渗透的需要是作为个人的人的自身的实际需要。平日里,我们中国人习惯把自己的需求藏起来,尤其是关于个人享受的需求,想吃大餐、穿漂亮衣服、泡温泉等等,而西方的节日里,你可以大大方方化精致的妆容、穿上晚礼服、才上高跟鞋,带上珍珠耳环,做在灯光温柔的咖啡馆、西餐厅里品一杯卡布奇诺或是红酒,而桌上还有干净的桌布外加一束沾着露水鲜花…….好像只有在西方的节日里,我们才敢放肆的让自己美,让自己嗨,其他人也无可厚非。

我们为什么喜欢过洋节?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情人节,我们会通过送礼物、写情书等方式把我们的爱意表达出来,传统的中国人,经常会把婚姻生活直接抽干缩水总结成三个字:过日子。而人是有感情的,更何况婚姻关系属于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最需要的是情感的滋养,并不只是干巴巴、程序化的过日子,“过日子”三个字把婚姻生活所需要的感情养分硬生生的剥离了,只剩下经济、繁衍的需要,所以表面上大家认同了世俗的过日子,但在婚姻中对感情的需要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压抑了。而西方的情人节,让我们可以借着这个节日表达感情,它也唤起了国人婚姻里感情表达和投入的需求,所以,我们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情人节的怀抱。

           节日气氛轻松温暖

   其次,西方的各种节日气氛轻松温暖,特别适合释放压抑的自我。情人节温馨浪漫、圣诞节轻松愉快、感恩节温暖充实、狂欢节自由自在,大多数西方节日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这是人类愉悦情绪体验的温床,所以作为一个人天生就希望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何况是被家族、父母、社会给予太多责任的中国人来说,就更渴望这样的节日氛围。

  对比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能感受到家人团聚的温馨,但往往在团聚中,大家习惯性的戴上面具,习惯性的以家庭、社会的要求来评判亲属,无形中给被评判的人造成压力。就像每年春节,因为怕面对父母的逼婚,单身狗们会提前为自己租女友、男友,带回家过年关。而且聚会的流程都是吃、喝、搓,话题都是车子、房子、票子、孩子,我们按照社会成功的标准,无情的复制要求给自己的孩子、家人、朋友,我们用社会的标准来隔离我们对孩子、家人、朋友在生命本质上关怀,用冰冷、俗套的要求替代了温热的生命本真的关怀。

   所以,作为新一代人的80、90后会特别厌烦这种聚会。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来自亲人的关怀,总是感到有责备、有怀疑、有命令、有评判,唯独没有来自生命对生命的爱与关怀。所以,我们选择逃避。

           节日主题关乎重要情感

   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往往都是一个个体的人的重要情感。比如感恩节着重表达人们感恩的需要,情人节是亲密关系中爱的表达,狂欢节是情绪发泄的重要出口,圣诞节是对孩子生命和存在的礼赞和祝福。

     而我们传统节日,都关乎集体的情感(国庆节)、民俗的、民族的(元宵节、端午节)、家庭的(春节)、他人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等,虽然这些节日不可或缺很值得纪念和庆祝,但我们个人的情感也需要表达和共鸣。而西方的节日刚好满足我们个体情感的表达和共鸣。

   所以,我们接纳了西方的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在缅怀、纪念、庆祝集体的情感方面,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能很好表达,但我们个人的情感也需要在西方的节日中找到滋养的温床,我们也渴望轻松、舒适、温暖的节日气氛。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摘掉“崇洋媚外”“数典忘祖”这些道德评判的帽子,勇敢的走进西方节日的温暖怀抱!

我们为什么喜欢过洋节?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什么喜欢过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