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行动逻辑和贝叶斯方法的经验之谈(一)

在推敲构思好提纲再写和直接上手之间,我选择了直接怼,文笔?结构?去死吧!

我的大学过完了,就剩和不认识的同学们拍个毕业照,再答个辨。没有伤感,也没有对狗屁青春的追悼,仅是出于对自己的尊重,记一件小事,顺便温故新知。

知道拿个人经验说事样本太小,根本没有普适的意义,所以权当故事看吧。

大三下期了,前路茫然,仍举棋不定,炒股失败灭了我的走“捷径”的妄想,两个选择摆在面前,继续苦逼的做3D建模,或是从零开始画插画。好吧,就是这么件小事...

简述一下我当时的实力,很早就在画画,但始终没能画好,原因主要是受教育条件很差以及没有强烈的企图,不只我一个,我很多原本对绘画怀有炽热情感的同学都被那几个“良师”给糟践了,致使今日还敢提笔的友人竟是单手可数。二进宫的我,连一张结构准确的脸都画不好,更别提其他,回看昔日不及我之人,也已将我甩至身后,那感觉有些黯然,更何况是自命不凡的我。

是在操场上与班长几个畅谈未来时,隐隐又燃起绘画的初心,其后的挣扎就一笔带过,就说一点我非常的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反正最后重提画笔了。记得当时在和同学们高谈职业选择时,着重强调了“行业天花板”这个概念,一个行业的高峰也许不及另一行业的山腰,所以选好赛道极为重要,然后发现插画行业就是个鸡肋,大部分行业都是...虽然我并不担心,早有准备——多维策略。(详情参考上篇《论职业选择》)

开怼,画的真丑...形完全不准,垂头丧气...

估计再这么写下去就是流水账了,我是从人体结构入手的,先上网搜集相关资料,都是国内外的一些专业CG网站和图站。这时候的练习没有什么章法,画一两天头,再画动态,基本上不重样,练习没有针对性,只起了恢复手感的作用。练习了一个多月,没多少进步,也无法找出原因,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一个作者进入我的视野,他的观点相当独特,很多长久困扰我的问题都茅塞顿开了。

他的理论强调针对性强化输入和建立大脑图像库。

针对性强化输入,是根据人脑学习新技能从生疏到熟练的原理建立:原本无关联的神经元间连接形成网络,神经元网络连接通路不断粗壮的过程。即学习就是一个改造大脑硬件的过程。

记忆是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长期记忆的形成也是神经元连接和粗壮。

我们的大脑的记忆功能有这样的特性,举例说明,通读一篇文章后一般只会记住10%~20%的局部内容,也就是会忘记80%~90%的信息,这听起来不怎么令人高兴,实际这避免了我们的大脑超负荷运载,极大的降低了大脑能耗,并保证关键信息的高效抓取和保存,这对我们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记忆还有这样的属性,记忆强度分为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储存强度在信息输入后不会随时间流逝减弱,记忆的提取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学过的知识点考试记不起来就是提取强度不够的表现。记忆的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如果不使用,不复习,就会随时间减弱。

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使用,而且提取时的难度越高,这个提取的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幅越大,而日常使用中提取难度最大的就是考试,哈哈。记忆的两个强度到了一定程度后就成了长期记忆,这是熟练的标志。

学画人体结构,动态和各种图形要素的记忆也是同样的流程,只是记忆的内容变成了图像信息的相似度的高低。初次默写人脸,只能画出个大概,正常人画的都不会像。对照原图看自己的画面,进行纠偏,补充信息,也可以叫接受反馈(这是绘画容易自学的原因,像不像一目了然)

只要不断重复这个过程,默写就越来越像。当然默写只是绘画中的一个板块之一,只是插画、漫画这种艺术类型比较偏向默写,因此是重点。回过来看那位画师的针对性强化输入练习就是这么回事,我结合了他的说法和后来学到的新理论进行分析,他的具体手段是临摹和默写。

那么既然基础绘画不难学,只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那么为什么?我画那么久都没画好,结症在认知和姿势,正确的认知是高标准的复刻,不论写生、临摹和默写,以及把基础绘画从艺术的神坛上拉下来,把绘画当作一门普通手艺。正确的姿势,指的是良好的绘画习惯、观察方式。其实姿势也可归为认知里,只是我从小就“放荡不羁”,以致深受其害,故单列出来。这些是我这一阶段的自我检讨。

建立大脑图像库,即建立一套专属可检索图像目录系统库,说白了就是方便查找的素材库。这个系统对职业画师,设计师,都有极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衡量一个画师专业程度的标准之一。作家,编剧以及其他从事创造类职业也都有同样的素材库就不赘述。

自此之后我就对插画的自学之路有了清晰地认知,然后找到一些教学视频,听课自学,针对性练习上来了,自然会进步。

接着一个重磅炸弹,将我的认知再次炸上天,直接揭晓好了——刻意练习!上述关于针对性强化输入练习的一切都是在描述这四个字“刻” “意” “练” “习”,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刻意练习具体怎么做?重点在“刻意”,不断脱离自己“舒适区”,挑战“学习区”。舒适区是指已经掌握、熟练的已知区域,学习区位于舒适区与难度极大的未知区域之间的可挑战区域,这意味着学习根本不是快乐的事,至少在学习的时候是这样的。“练习”,指针对性的大量重复练习。单独重复练习毫无价值,是无用功,只有搭配“刻意”才叫学习,不然那叫享受。两个字总结,苦练。

单靠“刻意练习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获得及时反馈!及时反馈的意义是对练习的动作,姿势进行纠偏,设想一个身体素质优异短跑运动员日复一日的保持高强度的刻意练习,但是没有教练在身边指导和提供及时反馈,那么这名短跑运动员不仅永无出头之日,而且极大可能连起跑和摆臂姿势都会严重畸形,严重的直接会练成残废。及时反馈的作用就是如此重要,做好了进步神速,没做好、缺位会导致进步迟缓,更甚得到了错误的反馈,那就同欧阳锋练反着的《九阴真经》一样,会经脉逆行,不死也残。

得到反馈后,调整自己的练习动作和姿势,精进自己的方法论,不局限于单一的练习上,刻意培养自己系统性的思考和处理同类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老师、教练的作用不只在提供反馈,还有安排合理的刻意练习任务及对练习的结果进行评估。所以老师还是挺有用的,前提是好老师,苦笑。

这时我对学习的认知又迭代了,意识到不止是高标准和企图心的缺失,更是深陷舒适区的泥潭,不自知,反倒在热情消磨完后,指着画板说也许这不是我真正喜欢的,笑死人。还有练习量也远远不够,更别提良师和及时反馈了。幸好醒悟的不算迟,倒也不用悲叹什么,前方依然闪烁着光亮。

不想责怪谁,也没时间叹息,不是有谁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题目是《有效行动逻辑和贝叶斯方法的经验之谈》硬生生的被我写成了《神经网络和刻意练习的经验之谈》,没错你被我骗了,被骗了...虽然完全没有提及贝叶斯三个字,但仍旧暗合着有效行动逻辑和贝叶斯方法的精髓,就是杀死完美主义,做个粗人想动手就动手,别婆婆妈妈的瞻前顾后。行动起来,再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动作和策略,多简单。

永远记住,有效行动才是第一可宝贵的,想法不是!又瞄了一下标题,感觉自己在卖假药...这篇就算前奏,下篇正文。

还是听菜头的好,做粗人的感觉还不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效行动逻辑和贝叶斯方法的经验之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