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少年说》里,一个六年级的女生对妈妈的控诉引发热议。
“乒乓球跳舞非洲鼓美术,没有一个我喜欢的,都是你喜欢的,为什么你不自己去学?”
一时太突然了,妈妈被问得手足无措,只能急忙解释:
“打乒乓球对眼睛好;跳舞的人不会驼背;你太静了,学非洲鼓可以让你动起来。”
“那你能不能先问问我喜不喜欢?”女儿不想拂了妈妈对她的爱,只能低声乞求。
妈妈却一口拒绝:“不可以,因为我要和你一起成长。我还给你报了化妆班,可以让你很美的。”
“可是这些我都不喜欢!”女孩还是想再争取一次让妈妈听见她内心的声音。
妈妈问她那你喜欢什么,女孩却陷入了良久的沉默,一个字都没说。
她已不敢在强势妈妈面前说出自己的心声,或是因为长久以来习惯被人安排,已失去了对自己喜好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其实女孩对妈妈内心的呐喊是:我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想你多了解我的感受,看见我的真正想法。
由于父母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便不顾孩子的感受而替孩子做选择,认为这样做孩子才能成才。
心理学家李雪却说:“对精神生命最后的扼杀就是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判断替孩子做选择。”
很多父母习惯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然而这些爱裹挟了强迫的力量,最后都变成了伤害。
欣慰地是,听了主持人的话,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反思了自己,承诺会给女儿最大的尊重,然而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这样的幸运。
孩子叛逆,只因想被看见
上个月,浙江台州发生了一件让人揪心的事。
一个15岁男孩手拿水果刀冲进警局,情绪激动的要求警察拒捕自己。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一个人有如此极端的行为呢?
民警问询后得知,原来该男孩就读当地一所校风严谨的学校,在校深受约束。而父母对他的生活学业更是严厉管教,又缺少沟通。因而当天跟父母发生争吵后,赌气离家,想到牢里清静。
而后民警耐心与其沟通、安抚他的情绪,男孩不禁痛哭流涕,可能这是他不曾得过的尊重和理解,更让他心生委屈。
生命最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于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佛洛依德曾经说过:“假如没有人看见你,你就会体验到绝境。”
父母不懂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能尊重他们的想法,而只是一味地严格要求,感觉到绝望地孩子只能奋起反抗。
你在等孩子变乖,而孩子感到的对人生的绝望!
《非暴力沟通》书中说到:人无论做或者不做某件事都是为了满足内在的某种需求。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爱与父母“作对”,所有对抗行为的背后,其实都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他们只是太希望被父母看到和理解。
全然被看见的孩子,有多优秀
最近的一句话很火:“养女当如詹青云”。
她有多优秀呢?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学士、政治学博士肄业、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2014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最佳辩手”
2018年华语辩论世界杯“最佳辩手”
游历过20多个国家、成立过支教团、做过记者、开过旅
这是一个饱读诗书、独立、自信的女孩,也是无数父母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她的父母也是“别人家的父母”,能看见她“真实的自我”,并坦然地接纳,无论好与坏。
小时候的她是个妥妥的“差生”,转学过6次,每次成绩都垫底。
老师曾断言:这孩子将来连高中都考不上,还是趁早送去技校吧。
但妈妈并没有因为世俗的“标准”焦虑,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地鼓励她信任她。
她从小喜欢四驱车、篮球还有麻将,父母从不认为是玩物丧志,反而把客厅的沙发茶几全卖掉,只为了让她拥有四驱车赛道。
爸爸还把墙上挂的画拿下,专供她在上面涂鸦画画。
终于在高二那年,她一路开挂。
她是“活在标准之外”的,却也因为没有这些“标准”框框条条约束她,反而让她活出自我。
当一个羸弱的生命带着信任和爱来到父母的身边时,他最渴求的是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和要求自己。
对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就是真正看到他的感受与需求。
她在被看见的滋养里,找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她内在的潜能,使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给孩子“被看见的爱”
父母爱孩子,总是关注孩子飞得高不高,而忘了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当孩子真正被看见时,从父母那感受到的才是爱意。
那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看见”我们的孩子的呢?
①看见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书里描述过一个事例:
一天晚上,蒂娜7岁的儿子迟迟不肯睡觉,他烦躁地说:“我要疯了,你从来没有给我晚安吻!”
然后又抱怨:“你都不爱我,离我的生日还有十几个月呢,而且我讨厌做家庭作业。”
父母们遇到这种毫无逻辑的情绪爆发,大多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然后勒令孩子立刻去睡觉。
但蒂娜并没有这样做,她靠近儿子、温柔地说:“有时候真的很难受,对不对?但你知道的,我永远爱你。”
蒂娜的耐心安抚,让儿子的情绪慢慢地平复了下来。
布拉夫曼教授说:“真正成熟的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有情绪时,讲道理提要求往往是不起作用的,我们先要做的是看见他们的情绪,然后回应他的情感需求。
②看见孩子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少年说》里的胡伊诺对妈妈高喊:“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和厌恶,你能不能多尊重我的想法?”
原来妈妈总是让她报名参加各种活动或者比赛,甚至有时连问都不问,直接偷偷报名。
即便自己提出抗议,妈妈也总有千万个理由来说服她。
“为什么别人能参加,你就不能呢?”
“多参加比赛,才能锻炼自己,提升勇气。”
在父母眼里,常视孩子为自己的一部分,孩子是他们理想自我重生的一次机会。
因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美名其曰:为你好!
可到最后发现,孩子非但没长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反而耗费极大的能量来对抗你的干涉。
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给予他最恰当的帮助,孩子才能积蓄自己的内在力量发展自己。
③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
《妈妈是超人》有一期节目里,霍思燕家里来了3个小朋友。因为都比嗯哼小,霍思燕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他们身上。
一开始,嗯哼很开心,有小伙伴一起玩。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被妈妈冷落了,连自己独自伤心妈妈都没发现。她与妈妈争吵,甚至伤心到想离家出走。
霍思燕还疑惑儿子为什么一直在“无理取闹”,其实都是有因可循的。他只是想得到妈妈的关注而已。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理念:人的行为都有目的,而这个目的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然而我们成人往往看到的是孩子的行为,而忽略行为背后的目的。
多一点耐心和理解,当我们关心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意图时,我们就能真正的看见孩子。
孩子与父母情感得不到共鸣,就像是隔着透明玻璃生活,肉眼可见,却触摸不到彼此的温暖。
而失去温度的亲子关系,必然缺少爱的流动,慢慢地彼此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我们绝不愿看见的。
看见,是爱,是包容,是尊重。
全然看见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生而带来的爱,才能持续延绵!
▍来源:教育百师通,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 : 四夕,一个90后理工科妈妈。爱自己,爱孩子;左手育儿,右手写作;用文字记录温暖,用心经营人生。▍编辑: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