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的上红水库

                 

上红水库,即现在的周家庄水库。

周家庄村的前身叫上红大队,初级合作社时期的名称。

但六零代以前的中老年人依旧对上红水库这个名称有着很深的情结,十里八乡的老叔老婶谈论到上红水库都能打开话匣子,都会有很多话题!

加之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本文依旧以上红水库冠名!

水库位于上红大队的上游位置,依靠大山水源优势而修建,山水清澈、甘甜,既可供日常生活用水,又可灌溉农田。

水库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举临近几个公社上千人力,硬是靠人工挖掘修筑而成的!

肩挑手挖,一锄一筐,莫不挥洒着血汗!

其时,大饥荒年代刚过不久,工地上吃的酱油伴的红薯丝饭、面条汤、馒头,菜大多都是腌制的酸菜及萝卜干!

记得我的族长周令德老先生跟我聊过,当年,他就是靠卖萝卜干供两个儿子上师范读书的!他和老伴天初亮就去地里挖萝卜,白天上完工地,晚上就回家加工成萝卜丝。我问他那么累吃得消吗?他说,那时工地人多都有干劲,想到这是为子孙造福的大好事累也值得!

周令德老先生比我大几辈,他胸怀大度有学识,有远见!是我敬佩的老人家之一!他的为人远近闻名,在此不作赘述。

当然,不止他一家卖萝卜干给工地!写出这一段,主要是由此我们想象得到当时的生活条件是何其艰苦!我们的老一辈农民又是多么的不容易!

说到艰苦,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那就是时任上红大队书记的共产党员黄国福同志!他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带领群众奋斗在工地一线,正是:

一杆旱烟,伴随奔东走西,

两腿黄泥,跨越酷暑寒冬。

因为老百姓农忙的时候要赶生产,水库断断续续修了三个年头。

提到他的一杆旱烟,当时恐怕是家喻户晓了!那时的供销社已经有卷烟出售了,几分钱一毛多钱不等,作为一村之长的书记,他应该值得拥有,可他没有,甚至连自家产的土烟丝都供应不足!

因此,在抽烟这方面他是显得特别小气的!我见过老一辈的大叔大爷抽黄烟(我们家自制的烟丝),三、五个人坐着围成一个圈,共用一杆烟筒,甲抽完几口传给乙,乙抽一会又传给丙,丁,而后又传给甲,如此循环两三个回合抽的,而我们的黄书记是不敢这样挥霍的,他经常一个人找个地方独抽!

有一次,有个社员故意向他讨烟抽,黄书记随口回了一句:“没有私散”!

后来,这句话就传遍工地了,逐渐成为群众的笑资和口头谈了!只要是有什么东西分享不了的都会来上一句:“黄书记抽黄烟–没有私散!”了。

那为什么黄书记的自家烟叶供应不来呢?原因是长期忙于公务没有时间打理自己的烟苖地,加上家里有好几个孩子,生活清贫自不必说。

听说黄书记仅读过一年书,但他办事却极有条理,干练,雷厉风行!积极带头!没得说的好父母官!在群众心目中有威望!

自我依稀懂事时,他已经退休了!前些日一打听,他竟已去世十多年了!

我与他不是一代人,没什么亲戚关系,但我还是感到难过!总觉得我们村的人民欠他太多了!

这样的好官于现在能有几个?

叙人已毕,转入叙事!

在黄书记的带领下,上红水库历经三年终于全面竣工!

水库两面临山,由一大坝,一小坝加一溢洪道组成。可蓄水XXX 立方(还没去查官方数据),惠及我们整个大队及下游的堰上大队的大部分区域,有效地为这一带的粮食起到了旱涝保收的作用,是当年率先完成公粮上交的标兵大队,可以说为当地的粮食丰收立下下汗马功劳!一直至今,造福子孙后代!

上红水库于当年公社乃至我们修水县来说都属于一个政绩典范!

上红水库虽然是一个小型水库,但它见证了乡邻的团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

除了全靠人工手挖肩挑,能挡住洪水的大坝,小坝都居然没有一点水泥,全靠一种叫三脚泥(三角泥)作为坝的核心为主体!近半个世纪以来安然无恙!

什么是三脚泥?它就是用比较纯的优质黄土加石灰混合在一起,人为牵着牛在上面反复用脚踩无数遍而成,因此,我认为它叫三脚泥比较贴近!

未雨绸缪,由于近些年气候变化大,暴雨所致泥石流在各地频发,为防患于未然,前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水泥翻新了大坝和溢洪道,游览的人逐渐多了,还增设了护栏,可谓面貌一新!

登上大坝,凭栏而望,满眼清山碧水,自然山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对面山脚下的平房,别墅也相映成画!这时的你会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或是手机拍下一张张美图分享到朋友圈来!

想亲近大自然的朋友可到此免费一游哦!

我爱家乡的上红水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爱家乡的上红水库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爱家乡的上红水库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爱家乡的上红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