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中国古代权力的游戏

这本书让我们打开了中国传统历史真实游戏规则的密码。

作者吴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炎黄春秋》杂志总编辑。

《潜规则》—中国古代权力的游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段时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好评如潮,原因无非是:第一,桥段很贴近现实。第二,看贪官落马很过瘾。

背景是:贪腐现象开始得到政府大力整治,又打官员队伍里的“苍蝇”又打所谓“大老虎”。

看完这部剧,我的感受是:贪官贪污腐败的招数真多,防不上防。

因为学历史的缘故,我在想历史上有这些问题吗?官员们那时是如何走向堕落的?

我找到了这本经典之作。为我们揭示古代贪腐官员违规行径。

1.什么是潜规则?

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这种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双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这样的定义我们很难理解,实际上,这种潜规则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规定,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办事惯例。

比如,我作为一个农民,收获的季节去官府指定地交粮食,办事小吏不收,他明知不按时交粮食纳粮者是要受严厉处罚的,为了完成交粮任务,我只好贿赂办事小吏,额外多给他些粮食,任务完成。

这种事在古代中国,绝不少见。

典型的隐蔽地,对双方都有利的惯例。这就是典型的潜规则。

地方不同,潜规则也不同。

2.官员权力的游戏有哪些?

张居正总结说:人们都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指望从他们手上捞点好处,而是害怕他们祸害自己。他们的套路有这些。

第一,从前有个兵部的小吏,故意把报告上的一字洗去,再填上一字,然后拿着报告让兵部的官员看,说字有涂改,按规定必须严查。等到将校们的贿赂上来了,这位吏又说,字虽然有涂改,仔细检查贴黄,发现原是一字,并无作弊。于是兵部官员也就不再追究。

这个故事有个时代背景:当时的将校们很少有不冒功的。号称斩首多少,其中多有假冒。

第二,清代四川有一种流行的潜规则,名叫“贼开花”。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管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脏户,这些家有个共同点,家里无人作官,没有后台。官府放心大胆地把他们拘押起来敲诈勒索,每报一案,牵连数家。这些富户,特别怕坐牢,自认倒霉,拿出大把钱贿赂官吏,官吏捞足钱再放人。

第三,清朝官员到北京行贿,先要按规矩到琉璃厂的字画古董店问路。讲明想送某大官多少银子之后,字画店老板就会很内行地告诉他,应该送一张某画家的画。

收下银子后,字画店的老板会到那位大官的家里,用这笔银子买下那位官员收藏的这位画家的画,再将这张画交给行贿者。行贿者只要捧着这张很雅致的毫无铜臭的礼物登门拜访,完璧归赵,行贿就高雅地完成了。

3.为什么皇帝不制止这些潜规则?

中国古代的皇帝很多,但能明察秋毫、不受大臣蒙蔽的却太少。

尤其在明代,皇帝久在深宫,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长于妇人或太监之手,不知忧不知惧,这样的人很容易被骗。

皇上其实是个冤大头,你糊弄了他,他照样给你发工资,照样提拔你升官。

我在网上搜到的关于清朝道光皇帝的例子,道光是清朝甚至是历代最节俭的皇帝,他的衣服破了,竟然要打补丁。

有官员拿皇帝的节俭来做文章。

据《春明梦录》记载,有一次,道光帝的裤子破了个洞,内务府安排人打补丁。皇帝看到内务府的账目时吓了一跳,原来这个补丁报账一千两银子。

在当时,三钱银子足以买一条新裤子,一个补丁竟然花了一千两银子。

皇帝问责时,内务府总管解释道,皇帝的裤子用的是上好的布料做的。这种布料只有苏州才有,而在苏州凑齐各种花色的面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外,来回的路费和办事人员的差旅费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内务府算了这笔账之后,道光皇帝发现,原来一千两银子还是内务府报少了。

4.潜规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这不是道德善恶问题,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正常行为,它基于大家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

潜规则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心存“潜规则”的念头,再读历史会更有意思。

官员都想当好官,但制度要求他们必须按潜规则办事,如果不,就只能像海瑞这样过清苦的日子。

有没有人管这些善用潜规则的官员呢?没有。皇帝被他们蒙骗,百姓对这些官员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就算百姓去告御状,代价极大,有时是家破人亡。

所以,古代官员只要很好的利用潜规则,对他自己不仅没有任何损失,而且经济上回报是巨大的,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中国传统社会是“淘汰清官”的,以至于青天大老爷成为民族梦的一部分。

我在想,当官为民做主,按法律办事,纳税人用缴税的方式供养他们,这不是正常的规则吗?何必感恩戴德呢?

我们把太多理所应当变成受宠若惊。

好在我们生活在法制昌明的现代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潜规则》—中国古代权力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