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年代

20世纪50年代,城里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纷纷离开城里到农村插队落户。
知青来到了贫困的农村,受到了村里人的优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农村里的娃除了男孩子可以进学堂上几年学,不读书了就回到家里干活。女孩子则留在家里干农活,将来嫁了人也还是离不开干活的。无论男女,他们都渴望获得新的知识。
每个生长在农村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可以离开这里飞出去瞧瞧外面的世界。
就像我的奶奶,她其实是一个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农村妇女,她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只怪自己生长在农村不能与城市的女孩子一样可以进学堂读书,所以她对教师这份职业带着一份憧憬与崇敬之情。
我奶奶曾这样说过:“我从小就渴望能进学校读书,有时候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总会经过学堂的门口,我会进去透过窗户偷偷向里头张望,老师站在讲台上,左手捧着书,右手挥舞着白色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台下的学生们毕恭毕敬的齐声朗读。”
乡里来了新人,是城里来的知识份子,说是响应国家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来体验拼下中农的艰苦劳动的革命精神,一时间乡里炸开了锅一样,都争先恐后去围观,抢着看西洋镜似的。
知青阿添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从苏州来的青年,下放到离八坼镇偏远的村庄,与北厍川心港相邻。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来回主要靠船运,阿添跟着其他人一起沿着跳板跳下船。就这样,阿添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
初来乍到,他被乡领导安排到了村里的招待所居住。第一天到来,他就享受到了农村人的热情款待。
在阿添的知青生涯中,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和乡邻一起到田里劳作,后来乡学堂需要一名老师,村里的领导见阿添是城里过来的,就把他安排到了村里的学堂担任教师一职。
受过教育的阿添成了农户家里的常客,谈天说地,聊聊外面的世界、城里人的生活。村里姑娘羡慕他的侃侃而谈,仰慕她的见多识广。得知阿添尚未婚配,村里就索性替他做了个媒,李家最小的女儿就成了他的妻子。
当时李姑娘做好了有天阿添返城以后两地分居的准备,却没想到阿添并没有打算返回苏州去。(苏州分配到的房子留给了他的大儿子)他留在这里做老师,办厂,直到多年后搬到了八坼镇上,李姑娘也一起跟着他去了镇上生活。
对于现在来说,李姑娘当时的苦其实是值得的,她去了镇上有工作,现在退休了也有养老保险,日常生活不用麻烦小辈能够自理,对于她来说,因为是李家最小的女儿,前面都有哥哥姐姐的疼爱,从小没有干惯农活,现在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着实实惠。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青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