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张随琴韵徐徐展开的“纸”成为开幕式中最具匠心的构思。
舞者的身体如笔墨,灵动地渲染出一幅写意山水,向全世界呈现出一幅中华文明传承的画卷。
在人们惊叹声中,关于宣纸传承的种种传奇经历,历经唐宋元明清,如电影般放映。
墨韵万变
纸寿千年
宣纸是中国画作画的纸张,随着知名画家国画拍卖价格逐年升温,古老的宣纸收藏也跟着升温。
2012年,在北京曾经举办了第一次以宣纸为专场的拍卖会,150余刀以“红星牌”为代表的陈年老宣纸共拍得265.7万元。
人们用8个字形容宣纸的魅力——“墨韵万变,纸寿千年”。
永不泄密的
制造技艺
宣纸名噪艺林,而宣纸的生产技艺,历来的制造者都讳莫如深。精品宣纸所能带来的财富价值,古来一直被有心者觊觎。
在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煞费苦心的钻研宣纸技艺时,根据可考材料,国外仿制宣纸的企图也层出不穷。
窃密宣纸
第一人
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20世纪初日本人内山弥左当门多次深入泾县搜寻情报,抗日战争时日本更是在皖南搜罗青檀树运回国精心种植。
图 | 青檀树叶
可从结果来看,移地仿制的“宣纸”各方面都与真品有颇大差距,即便是造纸历史悠久的日本也是如此。
在饱受挫败后,日方也断了仿制的念头,直接向中国购买。
宣纸的
秘密
宣纸的秘密真的如此深藏不露吗?
当今,使用科学技术数段可以轻易的掌握宣纸的制作成分,大致的工艺流程也众所周知,何来泄密之说?
图 | 显微镜下观测宣纸
“永不泄密”的玄机究竟在何处呢?
沿着宣纸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
自唐以来在古宣州一带生产的高级纸张都可称作宣纸,原料多样。
那时“宣纸”韬光养晦,还常常低调地隐身在诸如池纸、徽纸等皖南名纸的背后;后期则指的是以青檀树皮为主料的宣纸,元明之际才在皖南泾县小岭地区出现(隶属古宣州),开始真正的光彩四射。
可以说,人杰地灵的故乡是其成功的深厚背景。
图 | 宣纸制作过程
抄纸是手工纸制造中最为精妙的环节之一,纸张的薄厚均匀,全在抄纸工匠的手上功夫,绝非短时间内就能掌握,抄造大幅纸张时,更是需要多人的默契合作与心神相通。
捞起的湿纸,要一张张平放在“纸贴板”上,然后经过重力挤压以除去多余的水分。
焙纸、揭纸后,工匠们要为宣纸剪边整理,按100张为一刀,打扮一新后盖上印,便可以“出阁”了。
皖南
宣纸
我国古代造纸业有十大产区,皖南堪称其中最为显赫者。多次改朝换代中,北方战火引起人口南迁,而群山中的皖南乡野正是避祸之处,逐渐形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
面对丰富的水源、贫瘠的土地、丛生的树木和充足的劳动力,造纸成为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竞争异常激烈,技艺不断精进。
因此,似乎是上天的安排,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名纸的故乡。
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观看漕船,数百艘船中,宣州的船上装的贡品便是纸。
说起宣纸,不可不提与其血脉相通的澄心堂纸和宣德纸这两位“皇家名纸”。
南唐,一位可随手拈来“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佳句的皇帝才子
——后主李煜在皖南设官局监制造纸,千古名纸澄心堂纸由此诞生。
其声誉甚高,制作也极为精良,“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说的便是由于冬季水好,纸工们在寒冷的溪水中洗料甚至敲碎冰层抄纸。
到了宋代皖南纸业愈发出众,不仅远销到造纸业发达的四川,还因“蜀人贵其轻细,每番视川纸价几三倍”,甚至可抄造出长达五丈的巨幅匹纸,显示出皖南造纸工艺的高超水平。
而一些宣纸历史研究者则认为,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监制的“宣德纸”的诞生是宣纸成熟的重要标志。
图 | 明 朱瞻基 《三阳开泰轴》
制纸
世家
元末明初,正值乱世,曹大三为避乱,率领家族由南陵虬川迁到皖南泾县小岭。
当时,中国书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千百年来皖南造纸也已经酝酿到了一个即将突破的阶段。
而曹大三正在为饥寒中的家族命运忧心忡忡的时候,一根落在山泉中被冲刷露出内层白皙树皮的青檀枝突然给他带来了“灵感”:
这里田地稀少且土质不宜种粮,但却深潭浅渚,清流不断,满山遍野生长着青檀树,遂开始率领族人设碓造纸。
这些勤勉的族人工匠汲取了皖南历代名纸积累下来的精纯技艺,并进一步让宣纸在激烈的竞争中质量由好变精,优胜劣汰。
可见,“永不泄密”的宣纸制作工艺,是在千百年的积淀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与一方水土血脉相连,与一方匠人心纸相通。
没有匠心笃定,如何能体会这造纸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