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编辑:王亚,储哲哲 单位:姜燕工作室 (已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口语传播学)
你上学的时候,走过神吗?
你开会的时候,思想溜过号吗?
听对方说话时,觉得特别累,分明是认真听了,但还是很难抓住主要信息点,甚至是感觉自己“死了很多的脑细胞”,以至于形成了传说中的“尬聊”。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有过这种经历:你在与别人聊天过程中,对方一开始还会认真听,并且思考作出回应,慢慢地对方显现出了焦虑情绪。有的人会较擅长表达,会给你指出来:
简单点,你先说最重要的。
我听不懂。
有的人自己也难以表达出来,只能想尽快结束这场“浪费生命的交谈”,却不知道问题是出在哪里。遇到这种情况,有必要来学习一下一个新名词:
信息超载
信息超载,又称资讯过载(infobesity),这是伴随信息时代发展而诞生出的新名词。信息超载指的是:在一个信息交互过程中信息处理者所接收的信息远超过其信息处理能力。如果放在口语传播学这一层面上看,我们可以这样看:一次交谈中,一定时间内一方所提供信息的输入量超过对方所能接受的信息量,因为对方对于所接收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导致对方产生内在和外在的反应,进而影响交谈的顺利进行。一辆大客车严重超载,在途经一个大桥时因桥梁不堪重负导致客车坠河,造成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究其原因,大客车严重超载是主要因素。同样,把前面所说的这个定义套用过来,也就不难理解“信息超载”这个现象了。
我们来看一个身边的案例:
一名业务员向一位老板介绍他们公司的产品,这名业务员在日常工作中勤奋好学,对所介绍产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如数家珍;上门拜访之前,业务员精心制作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把产品特性和工作原理等有关信息非常认真地展示出来,小到产品的细节部分,大到其工作原理,还加上了许多时下的新名词,介绍得非常详细,又通过多种展示途径使得整个介绍过程显得非常高大上。然而业务员却发现坐在对面的老板,从一开始的感兴趣的表情渐渐转为迷惑不解,继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甚至一度想要打断。从业务员角度看,好像没有做错什么,并且还特别认真。
大家都知道,在正式洽谈中出现过多的无关信息,反而会阻碍交谈的顺利进行,可是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好像业务员所展示的产品特性和工作原理并非相关信息。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因为业务员所提供的有关产品的信息超过了老板这一方的处理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每个人对于交谈中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能力有限,老板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输入的信息,这其中还包括产品特性和工作原理等可能会超出老板认知的信息,而输入却一直持续,老板也终于“招架不住”“死了很多的脑细胞”,随着交谈的持续进行,老板越来越累,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老板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情绪。
如何用“信息超载”解释上课走神呢?
如果把业务员说的话套用在课堂上来看:老师每一节课都是认真备课,展示出这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老师上课所用的课件,也一样生动形象、图文并茂;老师上课也一样表现出精神饱满的状态,老师上课所讲的信息环环相扣,没有任何无用信息和废话。但你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走神的同学会说:我一开始是很认真在听,可是听着听着,我就开始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发散,继而对老师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开始表现出困倦。
老师所提供的新知识超过了学生这一方的处理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每个人对于交谈中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能力有限,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输入的信息,其中还包括专业定义和术语等可能会超出同学固有知识的信息,但课堂教学却一直持续,学生“招架不住”“死了很多的脑细胞”,进而越来越累。
那为什么有的同学走神走的厉害,有的学生几乎不走神呢?没有走神的学生能够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没走神的学生或者在课下做过预习、或者之前对老师所讲的这块内容有一点印象,总之对于输入的信息,没有超出其在一定时间内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对输入的信息都能够很好地吸收消化,进而继续处理新输入的信息。一直保持很好的信息处理节奏,也就可以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吸收新知识。
回到前面那个例子,如果业务员所讲解的内容没有超出老板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一直保持很好的信息处理节奏,也就不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了。但是,我们很难预知老板的认知能力,更何况现代企业制度下,每个公司的大boss都要日理万机处理大量工作,本身就会耗费大量精力。那么作为案例的业务员,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信息超载,避免使得对方产生不耐烦情绪这样的现象呢?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准备整个产品的介绍过程。
首先:要注意对方对于知识专业程度的把握。我们从案例中看得到的是,业务员并没有考虑到老板对于产品特性和工作原理这些可能会涉及比较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而一个对这些知识并没有认知能力的人处理包含这些知识的信息时,往往会更加费劲,也更需要时间。当然,反过来说,如果老板在这一行业中处于专家级水平,有相当的认知能力,如果准备介绍产品的信息太过简单,也会让老板产生一种“不专业”的印象,进而失去听下去的兴趣。
这也告诉我们,在交谈中,也一定要注意到对方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这个度的拿捏,既不能太低,否则会让对方认为是“滥竽充数”,进而失去兴趣产生不耐烦的心理;也不能太高,否则就会和案例中的情况一样了。
其次:要注意交谈中的互动,和对方所反馈信息的分析。大家都不喜欢“满堂灌”,因为每个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5到7分钟,没有缓冲的大量知识的灌输,使得听者对于输入的信息处理变得吃力。同样,在交谈中,也要注意节奏,适当的互动不仅能使对方处理输入的信息时有缓冲的余地,更可以从对方反馈来的信息中分析出对方的接受程度,进而可以像前文所说的那样,把握好交谈的“度”。
最后,要注意交谈中内容的层次感,民间有句谚语叫“顺着杆儿往上爬”,有层次感的输入,会让对方处理信息时更加轻松。
层次感这个词,说起来会比较容易,但做起来需要注意的点还有很多:
第一需要做到的就是主次分明,对于核心观点和重点内容一定要摆在突出位置,并且要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太过冗杂的信息堆积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处理起来会格外困难,因为除去理解这一步骤之外,还需要对接受来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这无异于多增加一份工作,也对信息接收者多增加一份负担。
第二需要做到的就是逻辑条理明确和主线清晰,“顺着杆儿往上爬”的核心并不是“爬”,而是“杆儿”,在口语交谈中,“杆儿”就是清晰的逻辑条理和主线,有了“杆儿”,爬起来自然不会费劲。
第三则是需要注意循序渐进,特别是对于涉及专业知识内容的信息时,不可以一开始就“亮剑”,这样反而会让对方过早地“知难而退”,在交谈的一开始就要处理输入进来相对较难的信息,那对接下来信息的处理也会造成反作用。
走神的学生看过文中例子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信息超载”。那以后如果我走神,是不是也可以祭出“信息超载”来搪塞老师呢?
作为一个老师,我想说,
“信息超载”不是用来掩盖你没有做好课前功课的借口哦。
愿天下授课者把握输出的“度”,适度装载,事半功倍。
本期理论来源:
姜燕教授《即兴口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