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晶和樊登关于“死亡”对话

今天看了一段央视主持人和晶和樊登关于“死亡”对话视频。

樊登现在把读书会当成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业在进行开拓。2013年创办樊登读书会,从创业初期4个人,发展到11个子品牌,员工500余人,200多家实体书店,APP用户突破1300万。

和晶是主持过央视《实话实话》的主持人。2012年和央视合同到期,2013年创办文化传媒公司,2016年4月转型成为科技公司“一度蜜”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一度蜜是一个基于科技与智能领域的内容平台,一度蜜提供图片、短视频、人物访谈等内容,同时提供社区和购物服务。

樊登是一个不太有规划的人,他也不管公司,樊登公司整个团队都在上海,只有他一个人在北京,所以樊登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读书、陪孩子、锻炼身体、给老婆写推荐文,剩下来就是别人安排他的时间,参加活动,做演讲,一个月两场演讲,剩下时间就比较自由。

我们生命有生就必然有死,樊登对于“死亡”这两个字,第一个想到的场景是落叶。

樊登一般刚读过什么书就讲什么。樊登最近读了一本书,叫《穿越死亡》,这本书没有我们要求那种比如说整个的模块化,工具化这种条件,但是书给了樊登很多启发。作者是一个印度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学者,很有影响力。

作者每次和别人谈话,在任何一次晚餐的时候,跟任何一个人谈话之前,都会找三样东西,一件代表出生,一件代表死亡,一件代表现在自己的位置,然后摆一下现在自己所处的位置。

每一个人在一开始摆这个东西的时候,一个刀,一个叉,一个盐瓶,拿那个盐瓶来放一个位置的时候,很多人开始纠结放在哪,只要摆完今天晚上的谈话质量就会高很多。要让人意识到自己有一个位置,目的是为了提醒对方,死亡在那等着我们。

作者说只要你每次跟别人吃饭的时候,先把这个摆了,晚上基本没啥废话,聊得都是有质量的话题,因为我们是用后面这部分时间在和对方谈话,这就是死亡的意义。

在樊登和同事在一次欧洲哲学之旅的时候,同事问他“萨特存在主义到底有什么价值?”

樊登给同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做《前世今生》,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电影。

它一开场就是欧洲那种四方都是楼的院子,中间一个天井,一个人下着大雨,坐在院子中间,朝天看,下大雨浑身淋湿透了。

一个女的从旁边过说:“先生你这样会冻坏的”,

那个人说“都无所谓,没差别。”

因为这个人死不了,死不了以后活了600多年,特别烦恼,没意识。之前尝试过谈恋爱,老伴很快就死了,他还活着,尝试着挣钱,挣那么多钱也没意思,当领导也没意思,老死不了,后来就选择一个人坐在院子里边待着。这就是典型的存在主义哲学所带来的思考。

死亡的意义在于使我们的生活有趣,如果没有那个终点在那等着你的话,你的时间是无限的,想干什么干什么,自己一点创造的欲望都没有,所有只能一个人坐在那淋雨,干什么都是坐那不动。人活的那么长会很痛苦。

藏族人有个谚语: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来世哪一个先到。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一生当中所有的过程都是在追求道,追求自身和整个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孔子并不担心哪天让他走,他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实际上都是典型地能够活在当下状态。

王阳明最后走的时候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每天都生活在此刻,生活在当下,去认认真真地感受生命的质量。我们每天担心死亡,但是我们荒废特别多的生命,做很多不知所谓的事。

《穿越死亡》作者告诉我们:要想穿越死亡,要想能够活的好,你必须能够经常性地去体会。

你看树掉叶子,你能够认真地看它掉叶子。

你能够对一个汤勺都能够发起疑问,觉得这个线条好有意思,怎么做到的?

这时候你的生活才会充盈,才不会虚度光阴。

反过来,如果我们每天的心都在奔驰,我们都不活在当下,我们眼下的事都是凑合就行,我们要的是明天的事,后天的事,一年以后的事,上市以后的事,那我们就天天几乎都在煎熬。


ܞ��˜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晶和樊登关于“死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