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版“伤仲永”看中国式教育

从现代版“伤仲永”看中国式教育_第1张图片
图片源于微博

1.

微博上一篇《现代版“伤仲永”:一名神童母亲的忏悔录》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魏永康两岁时就被称为“神童”,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但3年后却被劝退,而退学的原因却是魏母近乎极端的教育方式:为让儿专注学习,她竟代劳其生活上的一切,甚至一直喂饭,最后成为“生活低能儿。”

魏母的忏悔录里说到一句话:“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我们似乎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类似的人生信条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这也正应验了学而不思则罔。

我的弟弟和表弟年纪相仿,在弟弟学会洗衣做饭的时候,表弟吃饭却还要姑姑喂。可以说我的表弟是在姑姑的溺爱中长大的。

后来姑姑被单位调离本地,姑姑迫于无奈只好接受了单位的调遣。在外地的姑姑时常不忘嘱咐我们让他记得按时吃饭,多看书,注意保暖,每天吃什么,做什么都吩咐得很清楚。而表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姑姑的突然离开让他很不适应。

一个月后,表弟在一次月考中成绩严重下滑,姑姑从老师口中得知后非常不安,立刻向单位请了假。

回家后的她见家里乱得一团糟,表弟换洗的衣服也堆了一个月。无奈之下姑姑决定辞去工作,安心在家带孩子,从此姑姑就再也没有工作过。

2.

优胜劣汰,所谓的“分班制”虽可以激励人努力学习,但也使大部分人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自卑的泥淖。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就一直实行“分班制”,正所谓优胜劣汰。

分班后,就连朋友间的谈话也变成了“你们实验班的,你们差班生……”好像到了实验班就高人一等,到了差班就下十八层地狱似的。

他从小家境贫寒,成绩优秀,一直都在学校最好的班级名列前茅,也一直都是家人的骄傲。

他每次放学回家看着母亲独自操劳,总想帮着做点什么。可每次他一伸手帮忙,母亲都会阻止道:“不用,我来就好,这脏兮兮的,等会把你手给弄脏了,你快去看书吧,饭好了叫你。”

她小时候成绩一直很优秀,家里的哥哥妹妹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家里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她的身上,所有亲人都对她照顾有加。家里的活从不需要她去沾,有什么事只要交给哥哥和妹妹做就好了。

在一次重要的分班考试中,她没能进到实验班,就连进重点班也差一点点,从此以后她就成了差班生的一员。

她不敢告诉家人,也不甘心,于是在进入差班生后她不屑与其他同学交流,只是一味埋头苦读。

刚开始班上还有一些想要学习的,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就连上课的老师也觉得差班生没救了。

渐渐地,她也开始随大家同流合污,每天上课偷偷玩手机,有时也忍不住和身边的人一起看视频,而这些老师全当没看见。后来的她也彻彻底底融入了所谓的差班生群体。

似乎很多地方都在实行“分班制”,而很多人因为一次的失败便逐渐堕落,所以为了不被淘汰,我们只有埋头苦读,本着“学习成绩就是一切”的思想一路前行,走着走着,却忘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3.

在中国,似乎每个大人都是商量好的,每次孩子要做什么的时候他们都会说:你只要好好读书,其他的事情我们会帮你做。”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陪读似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中国,特别是在一些小康家庭中,只要你读书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不用管,放心读就好。哪怕读到二十七八岁,家里也照样省吃俭用供你读。也正因如此,“富二代”、“啃老族”等词也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我的朋友小琳就是一位典型的富二代,从小到大都没有住过学校宿舍,就连现在大学了,她的妈妈也在陪读。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旅行,本来她的妈妈也是要跟着去的,但被小琳阻止了,因为她不想让她妈妈知道她谈了男朋友。

第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小琳妈妈提前订好的一间旅社。小琳在洗澡的时候忘记拿衣服,于是就叫我帮她拿。

在打开书包的那一刻我惊讶了,书包里有一张行程表,表上整整齐齐地写着哪天穿哪套衣服,还有天气和注意事项。

小琳洗完澡出来,叫我帮她拉好裙子的拉链后递给我一张毛巾,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叫我帮她拿一下,没想到她一屁股坐在床上,低下头,摆出让人给她擦头发的姿势。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她是要我帮她擦头发。

我忍不住问了句:“你自己不会擦吗?”

她看着我摇了摇头,说:“平时都是妈妈帮我擦完吹干的。”

“那你以后怎么办啊!”

“没事,有妈妈在,我只要好好学习就行。”

她的回答又让我想起大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 “你只要读好书,其他的事情我们会帮你做。”原来我们所谓的好好学习就是考试有个优异的成绩,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

从古至今,我们只记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却忘记了后面还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提升,它本就是一个各方面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读好书,还要会读书,并且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若我们一味地只读圣贤书,成为“生活低能儿”,那么我们怎样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怎样在这个大家庭中生存下去?又怎样成为民族未来之希望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现代版“伤仲永”看中国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