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1张图片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See You AgainWiz Khalifa;Charlie Puth - Taylor Gang Timeline (Mixtape)

今天要说的是一名侦探,他是侦探小说《漫长的告别》的主人公,名字叫菲利普·马洛。

说起侦探,很多人最先浮上脑海的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或者《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吧,双目如电,智商超高,无论真相怎么扑朔迷离,脑洞一开,重重迷雾就从一个诡异的角度被破解了。要么像柯南,被称为“日本警察救世主”的高中生侦探,总会在警察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大喊出"真相只有一个",找出真凶,从来不会让人失望。或者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波洛,自恋是自恋了一点,架不住总是正确,总能不慌不忙地使凶手现形。他们是侦探界blinbling闪光的大明星,是侦探小说的样本——一群破案如神的天才,在各自的剧情里大放异彩,掌声无数。看着这样的故事,我们激动,我们赞叹,然而我们知道,这只是故事。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2张图片
1984版英剧《夏洛克·福尔摩斯》剧照,被认为是最具权威性的福尔摩斯形象。

     马洛则不同。跟前几位相比,他更像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凡人。身处一个真相被金钱左右的时代,没人看重他的侦探身份;面对一桩凶杀案,没人在乎真凶是谁,只想交代大众了事。他想查明案情,却接二连三地受到警告和处处掣肘。他是一个疲乏的小人物,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3张图片
1973年电影版剧照,由埃利奥特·古尔德主演,其幽默与玩世不恭的风格意外契合小说原著中马洛的本色。  

     由最初酒吧门口宿命般的相遇开始,马洛与特里——一个喝得烂醉的富家女婿,命运就有了奇妙的交集。特里是一桩凶杀案的最大嫌疑人,直觉他并非凶手的马洛毅然帮其出境。为此他被关进拘留所,因为拒绝出卖特里而吃尽苦头。为了这个只见过几次面的朋友,马洛搭上了自己的生活也毫无怨尤。特里的死讯传来后,马洛十分伤心。就在这时,一位美如云烟的上流女子艾琳找上他,请他帮助自己的丈夫远离酒瘾,马洛被卷入到另一桩谋杀案里。由此意外发现特里的“死”另有蹊跷,而制造了两起凶杀案的凶手也渐渐浮出水面……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4张图片
1973年上映的电影《漫长的告别》海报

     一般侦探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读者处于上帝视角,看到的往往比主人公全面,会有一种“哎,又被算计了还不知道”的心理优越感。《漫长的告别》则是以马洛的口吻来讲故事,读者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叶障目。他身在局中,也没有最强大脑,破案就靠老老实实走访和排查,一度被摆弄得团团转。他毒舌机智,爱戳人要害,和他说话得做好不痛快的准备。他藐视一切权贵丑恶,绝不妥协哪怕一丝一毫,因为这点臭脾气吃了不少亏。他嗜酒,第一次见到美人艾琳也走不动道,“无论在不在她的视野里,我都大气不敢出……” 这样的侦探,却在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会员票选中超过了福尔摩斯,一举成为史上最佳男侦探,同时也被公认为最有魅力的男人之一,是有“黄金般色泽心灵的骑士”。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5张图片
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男演员以能扮演菲利普马洛为荣耀,其中亨弗莱 鲍嘉塑造的最为成功。他也是传世经典《卡萨布兰卡》的主演。


      这是为什么?

     马洛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表面看起来玩世不恭,爱diss人,实际上果敢坚强,为认定的朋友冲锋陷阵,无怨无悔;虽然生计窘迫,却不影响他保持文雅,为钱工作,却不为钱出卖灵魂;只忠于自己的原则和道义,拒绝迎合世俗;最为人称道的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逾越与委托人之间应有的分寸,哪怕对方是绝世美人。艾琳出场时,整个酒吧都为之屏住了呼吸,马洛也十分心折,即便如此,当美人在怀时,他仍然恪守职业道德,最终冲破迷障查明了真相。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个私家侦探,虽然吃这行饭没什么前途,但我还是坚持我的原则。的确,没有坚韧不拔的心就不能生存。”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6张图片
《漫长的告别》作者雷蒙德·钱德勒,他言语尖锐,性格孤僻,不喜交际。爱上比自己大十八岁的女人并结为夫妻,妻子因病去世后他曾一度悲痛自杀。

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屈原早已有言:“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好在马洛看起来也很享受孤独。他喜欢一个人喝威士忌,和自己下国际象棋,而且爱钻研名手残局,时不时也去酒吧喝上一杯。他和特里认识后,最常约见的地方就是酒吧,后者在当时也是一个保持清高的怪咖,就是这点吸引了马洛。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纯粹的情谊只会在纯粹的灵魂当中产生。大概孤独久了,也很渴望共鸣吧。随着故事发展,马洛对这份偶然拾得的友谊付出了真心、时间、金钱和牢狱之灾,以及对特里深深的怀念。当我们以为这会是一段高山流水的知己之音时,作者钱德勒缓缓推开另一扇门,马洛重逢了“死去”的朋友,整容后的特里。原来这是一个假死脱壳的局,马洛的忠诚不二被当成了配合演出的佐证,他的怀念也变得悲情而可笑。事已至此,有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刺激紧张的氛围已然不重要,这个叫马洛的侦探自身的形象从小说中立体了起来。在推理的外衣下,钱德勒不动声色地讲述了一个友情缘起和幻灭的故事。庆幸的是,即使遭到怀疑、背叛和算计,马洛仍然是那个马洛,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色不能惑。他是一个侦探,却在无意中实现了孟子对于中国文人的人格期许。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7张图片
2014年日剧版《漫长的告别》剧照,该剧由浅野忠信主演,共5集。

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朋友,他说:“我不跟你道别。我已经跟你道过别了,那时这么做还有意义。那时它意味着沉痛、孤寂、不可追回。”其实马洛没有说出口的是:“你的良心呢?”可是特里指了指胸口,说现在这里什么都没有。时间改变了太多,只剩下满目疮痍。大概很久之前也是有的吧,只可惜马洛的运气不大好。他平静地和改头换脸的朋友握手,用“再见”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告别画上了句号。看到这里,突然想起《大话西游》最后一幕孙悟空的背影,这是一种孤绝而彻底的告别。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8张图片

     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告别呢?从小到大每回毕业唱起的骊歌算是;随着年岁渐长,要好的小伙伴一个个散落天涯,成为记忆里一个淡漠的名字算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迁徙,原来的朋友圈从热络到冷淡算是;情动以后,懂事之前,每段感情的终结算是;还有人生最不能承受的一种离别,前面种种尚可有份相见,而这一别,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深不见底的绝望 。在这许多告别里,最不为人知的,是与自己的告别。带着肩上的齿痕我们挥别了纯真,时移世易,你可还记得未曾湮灭的梦想,单纯如白衫的时光?那颗初心呢?那份坚持呢?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这本书在我的书库里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时不时的,我想要翻翻它。与它并列在这一范围的还有阿城的《棋王》、村上春树的《1Q84》以及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这些作品里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心中的一丝信念,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有一种令人赞叹的高贵。即使如《白夜行》里善恶未明、混沌黏糊的坚韧,也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本书作者雷蒙德·钱德勒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侦探小说步入经典文学殿堂、被写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侦探小说大家,是艾略特、加缪、钱钟书、村上春树等文学大师最崇拜的小说家之一,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灵魂”。他以一己之力将侦探小说推向文学圣殿,如同金庸将中国武侠小说的文学性提高至巅峰。世间总有这样的大师,他们深潜入世人眼中的“低俗”,却从尘埃里淬炼黄金,自沙漠中捧出了玫瑰。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9张图片

     《漫长的告别》是钱德勒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风格集大成者,获得了侦探小说界的最高荣誉“爱伦·坡”最佳小说奖。除了将马洛这个形象塑造得极为出色外,精妙的语言风格也是成就本书的不二功臣。钱德勒的行文简洁中充满戏谑,十分迷人。在文末摘录了部分,供你们欣赏。

     面对整容变成了墨西哥人的特里,马洛一眼戳穿,他笃定地说,没人能够改变一个人眼睛的颜色。我的大侦探,英明如他也料不到,若干年后,有种东西不仅能改变眼睛的颜色,连瞳孔的大小、形状都不在话下,它的名字叫“美瞳”……

END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10张图片

《漫长的告别》经典语录

1.要评判一个人,你不能就事论人。如果真想要评判他,那得就人论人。

2.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3.俗话说情欲使男人衰老,却使女人年轻。俗话有不少是胡说八道。俗话说有钱人永远能保护自己,他们的世界永远是灿烂的夏天。我跟他们生活过,他们其实是烦得要死又寂寞的人。

4. 你不是这世上唯一不贴价签的人,马洛。

5.钱有个古怪的特性,数目巨大的钱好像自有其生命,甚至自有其良心。钱的力量变得很难掌控。人向来是一种可以用钱收买的动物。人口的成长、战争的大开销、无止境的重税压力——正在使人越来越容易被钱收买。一般人疲惫又惊慌,疲惫又惊慌的人是讲究不起理想的。他必须养家糊口。我们的时代公德和私德都在惊人地衰退。你不能指望生活品质极差的人有品格。

6.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本文摘自原创公众号【拾光镜】,欢迎扫码关注,寻找有趣的灵魂:)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11张图片
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_第1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相遇是为了告别,拥有是为了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