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的最后狂欢(二)

话题三:地方媒体的推广价值

由于我国媒体行业特殊的管理体制,导致其并没有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体系,对纸媒来说最重要的发行量数据都不具有多大的参考性。

前几天读到一篇专门介绍纸媒发行量的文章,提到我国各种报纸杂志发行量基本都是编造出来,水分巨大。这里面有商业利益的原因,也有管理者的原因。

没有评价标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客户倾向于看名字选择推广媒体,而且在主观上把这种推广的效果自我夸大。

一座人口过百万的小城,它的城市晚报的日发行量大约只有几万份。我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从业者声称晚报的发行量历史上最高才达到五万份,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发行量更不知道还有多少。城市大约有一百万多一点的人口。但是,他们的收入却在多方努力下有了增长,而且纸媒板块的收入仍然在整个收入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

这意味着很多问题。

第一,宣传理念的落后,对互联网推广不认同,也搞不明白“怎么玩”,纸媒依然是地方性厂商宣传的“首选”,即使这种效果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有的时候去门店,售货员会十分兴奋的告诉你:“我们在**报纸上做广告了……”诸如此类。

这些人不明白的是,即使你在地方性报纸上做了某一天的“头版头条”,一百个当地人里面充其量只有四五个人左右看到过,更别提记住了。

第二,宣传目的可能不仅仅是要推广,而是要做样子。集团性企业下属单位做广告,是为了让上级单位知道自己是在做事的;品牌做广告是为了告知竞争者我要采取新的战术了;地方门店做广告是为了增加在当地生意圈里的分量……

其实,真正会留意你的广告的人,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是竞争对手,还有就是有关部门的领导,最后才有可能是消费者。

这是一种很难改变的宣传惯性思维,“有”就代表“效果”,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两码事。做推广最重要的是能让多少人看到并触发其使用的兴趣,而不仅仅是占据版面、时段、位置的行为本身。

话题四:地方媒体承担的额外责任

地方媒体是地方政府的喉舌,存在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给“当地人”宣传。

有一个戏谑的调侃说,“要了解当地的事情,最好看外地的报纸”。不得不说,很多事,当地人是通过外地媒体了解到的。

既然顶着“官媒”的帽子,那么自然也要做些官方的营生,譬如开发些政绩性应用。

当前,全国上下都致力于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动不动就把各种历史人物拉到自己的地方来落户,只剩下黄土的遗迹也被“修缮”一下,竖块牌子就成了“国家级景点”。由此,提供旅游内容的APP成为各地政府炫耀的资本,很多人都想要玩一玩移动互联网。

这个艰巨的人物往往就由地方媒体来承办,推出各种名号的介绍当地旅游资源的APP。

这种应用的市场身份十分尴尬。首先,它不可能向全国推广,出了本地以后,外地人没有关注另一个地方旅游信息的必要。其次,本地人不需要,当地的驴友类的户外团体基本上靠的是自己组织,口碑宣传,没有专门关注这种大众化信息的必要。再次,它要形成实用性强的信息,一定要相当大的投入,要做到信息经常更新,要囊括比较具体丰富的景点实地信息,要吸引足够的旅游公司、酒店、旅馆的参与,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但是,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需要的时候“展示”,而不是真的带来利益。另外,这种小应用,一旦被携程、途牛等网站侵入,立马就没戏唱了,所以,即使投入了,失败的风险大得很。

总之,诸如此类“做门面”的任务,地方媒体还承担着很多。基本上在一种“理念很好,投入有限,可行性低,作用不大”的范围内徘徊。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方媒体的最后狂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