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满的人生
蔡礼旭主讲
【按】蔡礼旭老师陆续应邀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大型演讲活动,演讲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对于教育界、企业界、政府公务人员、监狱系统等社会各界不同工作层面,阐述中华文化五伦(父子有亲
前言
本讲座主题是「幸福美满的人生」。人生怎样才能幸福?幸福的人生一定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才有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多次重复形成正确的习惯,正确的习惯就会塑成良好的性格,从而造就幸福美好的人生。所以,一个人幸福与否,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正确,人生就扎下了正确的根基。如此,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才会有幸福圆满的人生。
一、做人应依从什么样的思想观念?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思想的累积量过几年就增加一倍。所以当我们不会判断是与非,善与恶的时候,所接触的讯息越多,知识量就越多,头脑可能会被搞得越混乱。而这一些思想有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有没有经过不同地域的实践证明?如把它摆在英国的时候,可以被接受,摆在中国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被接受。
再如,现在很多人喜欢研究心理学。有些人一开始先接触苏联的理论,就拿苏联的来教育孩子;改天又觉得意大利的不错,又用意大利的来试验看看;过几天又听说美国的好,又去拿美国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孩子就这样变成试验品。现在孩子的教育用这样的理论来指导,很可能试验到最后,错了!想重新再来,已经不可能了。所以人下抉择要很理智。到底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能让我们一生幸福美满,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这个我们要去思考。人生最难、最重要的是要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要依据什么思想观念来经营人生?替自己和孩子扎下正确的人生根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真正的智慧,绝对不是某个人说的就行,必须要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印证,这一些道理确确实实真实不虚,这个才是真正的智慧。
真理是超越时间跟空间的。例如中国的孝道,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也要孝,不只超越时间,还超越空间。中国人觉得这样做人才是对的。我们在澳大利亚办课程的时候,很多的当地人听到闵子骞孝行的故事,都听得很入神,频频地点头。课后分享感受时,他们也觉得做人应该这样才好,才有味道,只是他们的文化里面没有这个底蕴而已。所以到全世界各地去推展孝道,没有人不欢喜。真正的真理绝对超越时空,这个才值得我们去学习。中国祖先承传的圣贤智慧,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印证,是正确的做人处事的智慧原则,让我们不需要花人生几十年的时间去摸索。做人首要需学习的,正是这些做人做事不变的原理原则。
当一些思想观念,还没有经过时间跟空间印证为真理时,不可以随便就去轻信,更不能将这些理论观念,当作自己做人处事的原理原则。这个赌注太危险了,不只赌上自己,连后代子孙都赌上去了。
有一个朋友,四十多岁了,他听了儒学基础经典《弟子规》的讲解后说:「我十多年的社会摸索所累积的经验,居然只是《弟子规》里面的一两句话而已。」不过幸好还摸对了这些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可是还有很多人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也没找到正确的做人之道,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走了多少弯路!自己走了弯路也就罢了,而在此弯路中,不知道会伤多少人的心,造成多少人的痛苦。我们希望自己和后代子孙的人生,千万不要再发生这样令人心痛的遗憾。
二、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
西方哲学以自我为中心,念念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由此所延伸出来的一种人生态度就是竞争。竞争升级成为斗争,斗争再晋升就变成战争。我们静下心来看看周围,自私、竞争、斗争和战争,不是每天都在人们的内心、家庭、工作单位乃至全世界上演着吗?而战争一旦发展为核子战,必是覆巢之下无完卵的结局!其实不是核子弹爆炸了叫末日,当人的道德伦理观念都沦丧的时候,人的生活跟禽兽就没有两样:父杀子,子弑父,君不君,臣不臣,生不如死的抑郁、自杀倾向啃噬人心……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人间末日。所以我们与其怕社会在不久的将来会很混乱,不如现在就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庭救起,不要再走这一条思路了,因为这是死路一条。
出路在哪里?如果我们起心动念,想到的是孔夫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就是仁爱之心。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以仁爱为核心,仁爱再提升,就是互助互爱。再扩大就是我们儒家讲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当每一个人都如是存心,都用这种心态去对待他人,那整个社会就会非常地良善,非常地和谐。所以唯有人心回归到仁爱教育,回归到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才能够真正扭转人类的厄运。
每一个遵从伦理道德教诲的人,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新加坡许哲女士,一位貌似平凡的女性,有着一颗时时刻刻关爱他人的存心。她说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爱人助人就是做人的本分。她所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慈爱,感受到她的真诚付出,通过她感觉到社会充满温暖、充满温馨,就好象大同世界一样。我们对于圣贤的教诲要很有信心。传统道德的教诲不是束在高阁上的理论,接受圣贤教诲的人能用真诚爱心去对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是社会就是诚敬友爱,和谐互助的团体。
有人把中国这一、二百年来的落后归咎为是中国文化不好。这就是思考深度不够,没有全面地进行分析。清朝曾经是世界的强国,后来才衰败了。我们要分析它盛衰的源由。在清朝全盛时期,每天讲解中国文化经典,整个皇族跟大臣思想观念都很正确,国家非常强盛。后来,清朝末期出现了慈禧太后,她对照文化经典的教诲与自己的所作所为,好象每句话都在批评她,所以听后很不高兴,下令停止讲解传统经典文化。由此大臣的思想观念开始混乱了,失去正确的导引,自私自利等邪思乘虚而入,国家由此衰弱下来,列强才敢来攻击,所以根本原因还在自己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
三、生涯规划
西方人的生涯规划跟东方人不一样。西方人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战场,老年是坟墓。他们不注重孝道,人到高龄后,每天在养老院里面坐吃等死。没有天伦之乐的老人,内心很孤寂,很空虚。
对于小孩,西方人的方式是让他尽情玩,任个性发展,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性是善的,但后天熏染的习性很可能背离了本善的心性,这时如果不加以导正,就会发生「苟不教,性乃迁」的悲剧。在这种方式养育下的孩子,绝对很会花钱,也不了解赚钱的辛苦。而下一代一旦养成了会花钱的习惯,就极不容易改。古云:「由俭入奢易,由侈入俭难」,把这条古训忘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所以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还没赚钱就很会花钱,用信用卡透支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入社会可能就已经负债了。所以很多西方人一生都是欠人家钱。欲望一旦打开,就很难控制。由奢侈、好逸恶劳而引发的青少年问题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社会,现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弊病。中国圣贤人非常清楚,欲望一定要节制,教导后世子孙说:「欲似深渊」,「欲不可纵」。
如果欠人家钱,下个月付不出还贷会怎么样?他的房子可能被收了,车子可能被抵债了,那么进入社会后就要拚命赚钱,要跟人家竞争,要击败别人,唯利是图,可谓中年是战场,日子过得很难受。中国有一句话叫「无债一身轻」。假如每天都想着要还债,纵使每天坐的沙发、睡的床都很高级,我看那个日子也没什么味道。这样的生涯规划,人生过起来并不幸福,并不自在,压力非常大。
中国的生涯规划是怎样的方式?中国人的童年是拿来积福,等他成年的时候要懂得造福人民、造福社会,晚年才能享福。人的福在什么时候享才真实?晚年。所以有一句俗话说「少年得志大不幸」,年轻的时候过分享福,极易妄自尊大,瞧不起人,不知惜福。享福之时,人就容易快速堕落。所以老子说「祸福相倚」,福来的时候,祸也跟来了;而祸来的时候,福也跟在后面。所以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多吃苦、多付出,看起来是祸,事实上福已经慢慢离近了,他中、晚年之后,福报就会现前,这样的人生规划才是对的。
如何让孩子从小积福培福?福从哪里积累?从哪里培植?俗话讲「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培植的就是一种善愿善念的时候,他时时起心动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一个孩子假如真正接受圣贤教诲,他可能从小就在利益这个社会。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上完第一节《弟子规》的课,爸爸、妈妈问他,你今天学了什么?孩子不假思索马上回答:「孝顺父母」,四个字铿锵有力,父母听了心情很舒畅。第二次回来,他马上就去倒水,端给爸爸、妈妈喝,这是他第二节课学到的在家中如何具体地爱敬父母。所以当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存心,他已经在为家庭、为社会作好子女的典范,也就是在积自己的福份。当他有孝敬父母的做人处世态度,则入社会后自然就不只为自己想,而是为父母增光,为他人付出,为社会努力奉献,这是他的本分。以这样的大心量,中年造福人民,造福社会,进入晚年后,福一定大,而且自然就会来。这是「量大福大」的道理。
很多人说,退休之后人就对社会没贡献了,其实一个接受圣贤教诲的孩子,不只从小就可以对社会有贡献,而且愈活愈值钱,因为在依圣贤教诲做人的过程中,他的人生智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人们往往对他非常爱戴,就教于他,以启迪人生的智慧,把握人生的方向。所以当孩子从小就能够扎下学习圣贤的根基,他的人生绝对愈活愈值钱。因此,一个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的人生是从小到终老都有价值的,甚至于连过世之后,他精神的力量也不曾中断。
我们都听过「海瑞罢官」的故事。海瑞非常清廉,在明朝晚年宦官当政,那时候社会很乱,但是只要海瑞到的地方,人民都在排队迎接他,因为只要海瑞一来,贪官污吏就自己卷着铺盖跑了。念念为人民存心的好官,可以感动多少老百姓。海瑞过世时,南京万人空巷,人民自己披上孝衣,送海瑞的棺木离去。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只要把圣贤的教诲演出来,绝对会让人感动,甚至能够唤醒每个人好善好德之心。所以,要有更多的孩子接受圣贤教诲表演给更多的人看,社会上许多积非成是的错误观念就能逐渐被扭转过来。
参观海瑞墓时,我看到一张海瑞家门的画片,门前悬着两行字,是范仲淹的教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就是说,在朝廷当官的时候,念念想着怎样让人民的生活更好,让人民的福利更多。而假如被贬到比较偏远的地方,他也念念想着怎样做才能对国君、国家有好处。范仲淹这一份真心感动了几百年后明朝的海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所以真诚心是超越时空的。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的精神生命是无限延续的。
四、中国文化的核心道德
承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其核心就是「道德」。何谓「道」?「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我们看太空里面的星球,它运行有固定的道路、轨迹。这就是它的运行法则。假如海王星说,我不照原来的轨迹转了,我要转九十度。行不行?假如它转九十度,可能某天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就被撞上了。所以星球有它的正道,人与人相处也有它的正道,就是所谓伦常大道。
中国的「道」就在人与人相处的学问当中,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也叫「伦常大道」。当五伦能够走得非常的正常,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则,那这五伦就没有冲突,就能和睦相处。当没有遵从大自然的法则,五伦关系会起冲突。现在的社会现象是常常有冲突。夫妻关系冲突,父子关系冲突,甚至父杀子,子弑父的巨大冲突,也见诸报端。君臣关系也岌岌可危,很多地方常常出现员工与公司之间闹纠纷。现在许多人做事缺乏理智,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到最后都会是两败俱伤,所有这些现象表明现代人确确实实缺乏道德教育。
何谓「德」?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此之谓德。五伦关系是「道」,当我们顺从父子关系,不踰越的去尽自己「父」之职,去尽自己「子」之分,这就是有德。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了解如何将道德的教诲落实在人伦关系之中。
五、五伦关系父子有亲
伦常大道第一伦就是「父子有亲」。父子关系是不是某一个人规定的?不是,它是天然的秩序。孩子出生的时候,有没有人规定作为父亲要对孩子很慈爱?为人父者看到刚刚出生的孩子,很自然地对孩子就是无限的慈爱与关怀。有没有一个父亲看到孩子刚生下来,心里就想着,这个儿子以后要给我买大房子,给我买大车子?没有,都只想着如何让这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是为人父母很自然就会生起的一种关怀跟慈爱。孩子从小对父母也是非常依恋,对父母那种爱是天性。我们回想一下,很多一、两岁的孩子,父母亲处罚他的时候,愈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怀里钻,你打得愈用力,他抱得愈紧,他那种对父母的依恋也是天性。所以父慈子孝,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的亲情是自然的。我们来看一看,现在父子有没有亲?为什么自然的亲爱会变成彼此冲突?我们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
(一)父慈
如何慈爱孩子?这个很重要,假如慈爱用错了方法,可能我们觉得是为孩子好,但是教出来后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所以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的方法错了,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过失。
为人父母知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很多家长好象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人父母每天在孩子这一亩心田里,到底种下了什么种子?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种子?不论是好种、还是坏种,它都会发芽结果。
现在很多家长的脸上都写着哀怨、忧愁。常有家长对我说:「我儿子自私、脾气大、贪心、懒惰……」,一直报怨下去差不多要讲五分钟。当他讲完孩子的问题之后,我接着反问道:「孩子现在很自私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孩子现在脾气很大是结果,原因出在哪?」他瞠目结舌,答不出来。然后又问他,「孩子没有礼貌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孩子不孝、懒惰是结果,原因出在哪?」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如果不找孩子错误思想观念的根源,每天只是看那个不好的结果,无非是在那里干着急,干烦恼而已。所以一定要把种下去的错误种子拿掉,然后种下正确的种子,再过个两、三年,对的种子就发芽、结果了。所以教育孩子急不来,要先用理智把原因找出来。
一个孩子很自私的时候,他处处会无礼、傲慢、懒惰、不孝。他念念都想自己,怎么会念及父母!所以根源还在是否教育孩子要替父母着想、替他人着想。我们回忆一下,孩子跟爷爷、奶奶,父母一起吃饭,请问做妈妈的第一口菜夹起来先给谁吃?「小明,妈妈特别替你炒的这盘菜,赶快多吃一点」。爷爷、奶奶都很疼孙子,不甘示弱地说:「乖孙子,这两盘菜也很好吃」。孩子的菜被添得满满的。所有的家人都争着为孩子服务。在家中谁最大?孩子最大,小皇帝产生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从小,家人就百般满足他的各种要求,一旦不顺他的意,孩子就会发脾气。所以现在孩子普遍脾气都很大。
而这第一口菜是父母充满爱敬地夹给爷爷、奶奶吃,孩子看到了会打从心里生欢喜,好善好德是人的天性,他自会效仿父母。记得我小时候,父母拿出水果来,都先孝敬爷爷、奶奶。所以当我们拿着食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接过我们递过的食物,爷爷、奶奶抚摸我们的头非常欢喜,我们心中也很喜悦,这个叫皆大欢喜。所以,以孝治家绝对会使家庭和睦、和乐。
教孩子从小孝顺长者,对长者有礼敬的态度,时时刻刻为长者着想,他就不会自私,也不会贪心。从这件小事我们就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大学》讲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夹菜的先后顺序做错了,为人子之道就错了,同时为人父母之道也错了,自然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无礼,更谈何建立孝道呢?关键还在父母力行孝道做给孩子看!
所以教育孩子要慎于开始,从小一定要教对的。赶快在当下种下对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好的种子,才能成就他一生正确的做人处事态度。什么才是做人处事正确的态度?假如父母都不明白,怎么能正确地引导孩子?教儿教女,先教己,一定要从父母的修身开始做起,做孩子的好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不是孩子要赶快学,而是父母要先赶快学。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说的道理!
另外,「宠」也是教育孩子很大的一个忌讳。宠孩子造成的是不孝。而懂得磨炼孩子,才能历练他一生的本事。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慈爱,我们要细细去思考。有时候你爱之,反而足以害之。慈爱是要有理智的。
现在许多父母包办孩子的家务事,这种「爱」会酿出很多的弊病。孩子懒惰、缺乏自立的能力,对父母的辛劳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丝毫无感恩之念。有一位老师教导学生们,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过生日不应该是想去麦当劳,想要一大堆礼物,而是应该想到母亲养育的辛劳,要懂得知恩报恩。所以他们班的孩子生日的时候不是去要求买礼物,而是自己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有一个女孩生日时要炒菜给妈妈吃,但身高不够,她就自己搬来凳子站上去炒菜。拿起铲子把油倒下去,不料油溅起来,她又找了一个大手套套在手上。等把带着水的黄瓜放进油锅,油溅得更高了,她灵机一动,把爸爸的安全帽找来戴在头上,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菜炒好了,小心地端出来给她妈妈吃。我相信这个孩子以后吃菜不会乱挑了,通过自己动手,她体会到妈妈的辛劳了。
而当一个孩子能够生起感恩的心,他才能念别人的恩,才能处处想到为别人付出,进而去回馈、关怀别人。所以古代圣贤教育我们「习劳者知感恩」。不仅如此,在劳动中还能锻炼孩子的处事能力,伸展筋骨,并由此养成勤劳的习惯,对于他的一生都有好处。
我有一位长辈卢叔叔,他对孩子讲:「我所有的钱都是取之社会,往后我也要用之社会,回馈广大的人群,用于公益的事业,所以我一分钱也不会留给你。但是只要你认真做人,努力念书,你要念多高,我都支持你」。孩子从小就觉得父母亲的心胸非常宽广无私,对父母是打从心底佩服。
他的儿子后来到美国留学,虽然卢叔叔的经济状况很不错,但明了现在小孩从小举目看到的都是奢靡、奢华,从小都很会花钱,所以对他的孩子在经济上抓得特别紧。儿子要出国留学前,卢叔叔告诫说:「我给你的钱都算好了,假如你乱花,就要自己解决。假如你带一个黑人回来,带一个白人回来,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这叫丑话讲在前头。即使孩子电话请求多汇一点钱,父亲也不曾破例应允。儿子从小是父母带大的,知道他父亲言出必行,所以丝毫不敢造次,只有严格自律,在自立中历练自己。
当儿子出去找工作时,应征的是董事长助理,由董事长亲自面试,跟他谈了两、三个小时。董事长拿着他提交的企划方案,不相信是他这样二十五、六岁的人可以写出来的。结果就企划方案的内容详细地询问他,经受过父亲种种磨练的他,一一对答如流,而且非常的稳重。最后董事长给他一句话:「要多少薪水,你自己开」。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你的儿子以后去工作,他的老板说:「薪水要多少,你自己开」?孩子的德行跟能力是培养出来的,绝不是被宠出来的。
父慈,父母对于子女要慈爱,但是绝对不能宠爱。
(二)子孝
中国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诚如孔夫子所说:「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因为孩子的孝心,一打开之后,他所有的德行都出来了。他念念想着,不能让父母丢脸,他那种自我观照、警醒的能力就上升了。当他懂得孝顺自己父母,他也会懂得尊敬别人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人。所以孝心,对孩子影响深远。
1.孝要怎么教?
**
孝要怎么教?教育当中最省力的做法是—身教,以身作则。有一位老师学习完《弟子规》之后,深刻体会学了就应该要做到。学了「入则孝」之后也觉得自己的孝道距离经典的教诲还有差距,所以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开始力行。「五•一」长假,她回到父母家里,刚好遇上她的生日。而生日我们常常会利用这个机会去教导孩子尽一份孝心。她回去之后搬了三张椅子,请外婆、爸爸、妈妈坐。然后对着父母讲:「我已经三十五岁了,三十五年来让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错了一些事情,现在我已经学习圣贤教诲,往后我一定尽心尽力做一个孝顺的女儿。今天是我的生日,更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我要向母亲行三跪九叩礼。」说完之后就拜下去,这个第一拜拜下去,母亲眼泪就流下来;第二拜再拜下去,在旁边看着这一幕的儿子,不由自主就走到自己父亲的身边开始帮爸爸按摩。其实并没有人跟孩子讲任何一句话,而他只是看到母亲在拜自己的父母,在行孝道,那种德行的力量无形当中给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不由自主就觉得好象自己不为父母做些什么怪不对劲的,所以就去帮爸爸按摩。
后来回到自己家里,一进门,这个孩子就对着他的父母讲:「明年我生日也要拜你们二个。」可见教育最省力的方法是以身作则。我们在家里就要先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做一个好榜样给孩子看。
现在很多父母买很贵的水果,买回家里还要偷偷摸摸藏起来,等公公、婆婆去睡觉了才拿出来悄悄说:「儿子赶快过来,这是妈妈特别帮你买的,赶快吃,不要噎着了。」儿子除了吃得很高兴外,保证还会将此法学得很彻底,长大后他买水果也只给自己的孩子吃。所以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这个「人算」就是自以为聪明,偏私偏爱,而没有循天理天道,循孝道做事,所以他的孩子也就学错了。真正当我们以身作则之后,孩子就懂得如何孝顺父母,所以教子的第一个关键是要以身作则 。
第二个教孝的方法,一定要「亲师合作」,父母亲跟老师要能密切配合。我们很多小朋友一起上课,我们常常会问他们:这个礼拜你做了什么善行、什么孝行。孩子就会说我帮妈妈洗碗,我帮妈妈端洗脚水,举了很多他们力行孝道的实例。刚好有一个孩子才二、三岁,他去上完课之后回到家里,就跑到浴室里面,他妈妈知道他一定是去找一个盆要来装洗脚水,所以冲到他前面把盆藏起来,这个妈妈心里想什么?她心里一定想等一下端水弄洒了,我不就麻烦了!所以赶紧把盆藏起来。后来我就对她说:「这样做不对,因为没有成全孩子的孝心。用孩子端的洗脚水洗脚的时候,你很欢喜,然后给他肯定、给他鼓励,他的孝心就能增长。现在不让他端给你洗,那他孝心就没法增长。」人的善心就好象小草一样,日日滋润,它就慢慢茁壮。母亲又问:「他给我弄洒了怎么办?」我说:「弄洒了更好。他弄洒之后你就跟他说:『妈妈可以感受到你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今天会洒是你端盆时两手没有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应该注意……』你就可以教他,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又学会做事。」很多妈妈怕孩子犯错,其实当他犯错误的时候,往往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导他做事的方法,引导他正确地做人做事。
有一个妈妈很有智慧,她的孩子端洗脚水给她洗,她都很欢喜,因为怕孩子被水烫到,她先把热水器温度调到很低,让孩子先端了一个礼拜的冷水,等孩子端水的能力已经形成后,再慢慢把温度调回来。所以一定要配合老师的教导,成就、成全孩子的孝行。我们要求上课时家长一起陪着孩子学,孩子坐前面,所有的家长坐最后一排,看孩子今天学什么孝行,回去有没有落实,这么样一配合,孩子行为养成的速度很快。
还有一个家长打电话感谢老师,因为她的女儿学习《弟子规》后进步特别多。有一天太累了,躺着还没盖被子就睡着了,醒过来的时候身上已经盖好被子了,是孩子帮她盖的。走出房间又闻到面的香味,她直接就反应说:「你爸爸回来了?」结果孩子说爸爸还没回来。母亲奇怪地问:「那怎么会有面吃?」女儿说:「我做的。我常常看妈妈煮面,所以我今天也尝试做做看,尽一份孝心。」这一碗面好不好吃?好吃!这个面是孝心做出来的一定特别好吃。
我们思考一下,这个孩子生了什么心?孝心!所以她会在点点滴滴当中,体恤父母的辛苦,进而懂得照顾父母。孝心还使孩子的观察力敏锐起来,孝心还让孩子勇于尝试、在做事中慢慢训练自己。懂得细心观察、关怀别人、尝试做事的品质,对人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形成这些品质的根源就在孝心。
所以老师教孝,家长一定要密切配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品德好的孩子学习一定好,而且这个学习绝对不是父母拿着鞭子在旁边鞭策,都是自己很主动地学习。有一个老师他们班本来是全校倒数第一,教《弟子规》一个多学期后,他们班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校长非常惊讶。所以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品德的根本就在孝道,所以一定要跟老师配合好教孩子力行孝道。
(3)夫妻配合
第三个夫妻要配合教。很多家长说,老师还没教孝怎么办?不要等了!要从家庭、从自己开始。夫妻之间能相互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长孝心。比方说先生就对孩子说:「儿子,你可以不用孝顺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顺你母亲。」讲话的时候要很中肯,假如当父亲的人讲到眼泪都掉下来,那儿子也会听得很感动。你要告诉孩子,母亲怀孕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下去,怀孕的时候负担很重,每天无怨无悔,还去上班下班。然后生产的时候有多么的辛苦,生下来之后点点滴滴照顾你,那一次你生病的时候,母亲几乎二、三天都没睡觉。把这些真实的状况告诉孩子。你一提醒他,他那种知恩的心就提起了,知恩就能报恩,所以孩子就会很能领受母亲的恩德。太太也要告诉孩子:「你不能不孝顺爸爸。」要把父亲对孩子付出的点点滴滴告诉他,让他能够领受父亲的恩德。所以夫妇搭配也是很重要。
现在很多的妈妈不只没有把先生的一些恩德告诉孩子,还在孩子的面前数落丈夫。这么一来,孩子对父亲就很难再生起恭敬心。一个先生、一个为人父者,连孩子都瞧不起他,他很容易自甘堕落。连儿子都瞧不起我了,好,我就坏给你们看。所以当母亲的、当太太的要谨慎,言语要特别谨慎。所以当太太的能够不把先生的这些过失彰显起来,反而夸赞先生的一些优点,常常提起先生对孩子的照顾。如此,先生一听会感动,他在孩子面前有尊严,而这一份尊严会推动他人生尽心尽力去向好的方向努力。万万不能把他最后的尊严都断掉,也毁了孩子对父亲的孝心。
2.养父母之身,心,志,慧
我们为人子女只要能够善体父母的辛劳,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我们对父母那一份恭敬、那份孝心,就很容易能够生得起来。我记得我大姊出嫁的时候,我的姊夫带着姊姊,要向我的父母行三跪九叩礼。当他们双膝跪下去的时候,我父亲眼泪马上就蹦出来了。而父亲当下的那种内心感受,瞬间就跑到我的脑海里面来:总算把女儿抚养长大,总算帮她找了一个安心的归宿。所以他内心才有些许的安慰,眼泪就随之掉出来。我在当时,体会一个当父亲、为人父母的辛劳。女儿都三十岁了,他才有那么一点安慰。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担心,还会持续,甚至于还担心我们的下一代。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父亲对我们这份慈爱。我告诉自己,以后绝对不可以对父母讲一句冲的话。当我们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自然而然就能提起这一份孝心。
为人子在孝顺父母当中,我们可以从奉养父母的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的智慧这四个角度来尽心尽力。
养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在古书当中记载,差不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就要把他当小孩一样关怀照顾。老人家在晚年比较容易觉得孤寂、孤独,而身体也比较虚弱下来。所以我们要能够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然后尽这一份孝心,给我们的孩子当好榜样。像在目前春秋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这个时候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里,就应该打电话问问父母有没有这些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这通电话一打,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觉到你处处关怀老人的身体,能感受到父母的孝心。
养父母之心,就是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常给妈妈打电话,听出来母亲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
有一个许老师来听中国文化的课程,听了之后她非常欢喜,她说听了三个月,觉得自己和家庭很受益。但不能只有自己家里的人受益,她希望能够回到故乡,把这些德行的教诲、圣贤的智慧,也让故乡的孩子有学习的机会。我们一听很高兴,马上拿了很多《弟子规》、《德育课本》等教材送给她,也把教学经验介绍给她。教到目前为止已经八个月了。有一次她的父亲打电话给她说:「女儿啊,你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高兴,你的行为也让爸爸觉得很光荣。」一个父亲讲出这样的话,代表父亲对她回馈乡里的行为很认同,而且我们相信她的父亲也有利益社会的志向。当子女继父母的志向做回馈社会的事,能真正让父母心生欢喜、心生慰籍。
这位老师在教孩子《弟子规》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句经文之前,她非常用心,先买了一大袋的荔枝带回故乡去。回去之后她就开始教导这一句教诲,然后引导孩子说:「我们学『入则孝』」,就能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侍奉父母。而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都值得我们尊重、孝敬。」讲完之后,许老师就让这些孩子,拿着荔枝到整个乡里去,送给长辈们。并解释说:「我们学完之后就要马上做到。」就这样一群孩子在乡里跑得不亦乐乎,每个长辈接到孩子们送来的水果,内心都非常欢喜。整个乡里面,这种敬老爱幼的风气在那一天达到了顶点。隔天她父亲又打了电话给许老师,告诉她:「乡里面很多的长辈都打电话到家里来。他们说乡里面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这么样关心自己的家乡。」父亲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非常的高兴欢喜;女儿听到父亲这么讲,心里也很安慰。
买一件新衣服给父亲可以快乐一下,而女儿的行为让他觉得光荣、感到欣慰,可以欢喜欣慰一辈子。所以《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即用自己的德行去奉献社会,然后扬名于后世,让所有社会人士感受到某人能够这么有成就地在社会付出,是父母养育教诲的结果,那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所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够由你自己的成就来让社会人士肯定你父母对你的教导,这就在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志。
最后我们提到要养父母的智慧,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纵使有钱也不见得快乐。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钱,但是每天在那边想有一千万、想要二千万,有一千万看看别人一千二百万,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当中。所以孔夫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戒:「少者戒之在色」,「壮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实这个「得」翻的比较白话一点就是贪,贪这个、贪那个。别人的孙子又怎么样,我们又没有,常常就在这种情绪当中,很难快乐,很难知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透过一些机会,趁父母心情比较好,开始引导他,这一些执着要懂得放下来,告诉父母钱够花就好,家财万贯每天吃多少?还不就一日三餐。纵使你有很多间房子,躺下去之后还不是夜眠六呎而已。所以人生要知足常乐,让父母一些贪念能够慢慢放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他的心能够安住在圣人的智慧中,他的晚年就会愈走愈清净,愈走愈自在。当父母亲的晚年能如此的话,那我们的孝道就做得更圆满。
「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用智慧来教导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他的孝道,这样就能够让父子这一伦发展得非常和谐、非常圆满。一个人能够人格健全,一生的为人能够顶天立地,除了父母教诲之外,另外还需要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人物来教导,就是他的老师。所以中国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孝道跟师道,古代父母亲过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过世要心丧三年,所以都是要守三年的丧。我们从这一个丧礼当中也能够体会到古代人对于老师的态度非常的恭敬,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生育、养育我们,给了我们身命;老师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导我们,给了我们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我们一生都应该记住父母跟老师的恩德,,都应该对他们孝敬、奉养。
所以做人应该尽孝道的本分,而这个孝不只是对父母,还有对我们历代的祖先,我们都应该尽这一份孝道。得到老祖宗这么多的智慧恩泽,我们拿什么回报?当然要立身行道把老祖宗的教诲在家庭里面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让家庭的良好家风可以传承,让古圣先贤的智慧思想可以在社会当中传递开来,这是尽华夏子孙之孝。
六、五伦关系君臣有义
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现代社会君臣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例如企业里面有经理跟员工的关系,学校里面有校长跟老师的关系等等。
在这些关系当中如何处好就很重要,所谓「君仁臣忠」。「仁」这个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是哪两个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是处处要替他人着想。君仁,是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于不是只有替下属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所以「臣忠」,这个忠是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这叫臣忠。君臣关系是道,仁与忠就是德。
(一)君仁
**
在中国古代连家庭都有君臣关系。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就是领导者,整个家族的决策都要由他们来决定。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郑濂,他们家族有上千口人,七代同堂,而且家庭和睦。与古人相比,现在是夫妻两个带一个孩子都不能和睦,甚至连两个夫妻都搞不定,还会常常吵架。
千口之家能处得好,这可是大学问。明太祖非常佩服郑濂,就请教他说:「你怎么可以把一千个人治理得这么好?」郑濂回答一句话:「不听妇言」。这句话不是骂女性,我们听话要听出它真正的意义在哪里,不要只看文字表面而已。女人在古代受教育机会比较少,不接受教育就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对做人的道理不懂。不懂做人的道理,眼界就会很短,心量很狭窄;就喜欢计较,使整个人心不平,流言蜚语、嫉妒纷争,就开始出来了。
现在的「妇言」不见得是女人说出来的,男人没真正受过做人处事的教育,也会常常跟人家计较得失,心量狭窄,这样人的话就不能听。所以我们要有智慧去洞察,不听谗言,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搬弄谗言之人他的动机是要控制你,要让你的家庭不和,让你的团体不和。所以一个领导者要有智慧,拒绝谗言和搬弄是非者的离间。
2.公平
后来,皇帝送了两个水梨给郑濂,考考他怎样将两颗水梨分给一千个家人。郑濂搬出两个大水缸,装满水后,把大水梨一边一个敲碎,使整个果汁渗到水缸里去,然后每一个人都分一碗梨水。这样去持家就做到了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了之后就和,和谐安乐由之生焉。
在团体里面太需要平等了,假如你对某个员工特别偏好,时不时就给他加薪,就给他一些奖品,其它的员工不服气,慢慢怨气一积累,到时候就爆发了。所以不止家庭内要平等,团体内也要平等对待。所以现在说企业里面要有制度,做出了什么样的表现,我们才给予相应的奖赏,这也是建立在一个公平平等的基础之上。
3.依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
作为领导人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一个老师看到《弟子规》后很高兴,他想我可以拿这本书好好教训学生。他回去之后很兴奋,隔天就开始像一个警察站岗一样,看到学生哪里错了,马上批评他:「不要跑,『事勿忙,忙多错』」;「你的桌子怎么整理的这么差劲,『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一个多月之后,他觉得做得很辛苦,疲于奔命,却收不到什么效果。我就跟他沟通说,一个领导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学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则。他心念一转,回去之后做法就变了,凡事先要求自己做到。所以有一天他自己整理桌子、擦桌子,当把头抬起来一看,发现二、三个孩子也跟着他在擦,后来全班的孩子,都起而效仿一起动手擦起桌子来。他在那个时候内心很感动,觉得以身作则的力量真的很大。
后来他又带学生去一个公园做教学考察,在这个公园里面,他就很自然地蹲下去捡起了一个纸屑,捡了差不多二、三张。突然回头一看,发现几十个学生统统都在捡垃圾,他看见了这一幕眼泪都快掉下来。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个真理,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以身作则,这个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别人的力量特别大。
确实领导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孔夫子非常尊崇古圣先王,是因为古圣先王的德行是自己真正扎扎实实地做出来的。我曾经看过记载尧帝的一个故事。尧帝有一次下乡去巡视,刚好看到两个人犯罪正被押送。尧帝一看,马上就跑过去问:「你们两个犯了什么错?为什么犯错?」这两个人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已经没有东西吃了,家里的父母也都没东西吃,所以我们只好去偷人家的东西。」尧帝一听完,马上就跟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关起来。」士兵一听都愣住了,怎么可以把君王关起来?尧帝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他们并没有罪。一是我没有把子民教好,所以他们会偷人家的东西;二是我没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这两件事都是我的过失。」尧帝内心发出至诚的反省,马上感动天地,当场雨就下起来了。
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一种胸襟气度,有这样的一种反躬自省的态度,他是全民的榜样。他这个动作一做,全国人民马上起而效法,瞬间整个国家的运势就转了,所以一个领导人能至诚的反省,时时能替子民着想,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兴旺。而这都是有道理可循的。在叙述商汤的一篇文章里面记载汤王也是圣君,他就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老百姓如果有罪了,那不怪他们,因为我没有教化好他们,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所以君王的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一定可以让他的臣民非常感动。这些圣君用他的诚心能感动天地,那我们有没有用我们的诚心感动家庭?所以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不是去要求我们的家人应该做到什么,而是应先反省自己有没有尽到本分。当我们有这种诚心,有这种反省的态度,连国运都可以转了,更何况是一个家!
很多人说古代这些天降甘霖的典故,是不是神话?其实不是,为什么这么多感人的奇迹,我们现在人都看不到?问题在哪里?在于比起古圣先贤,我们的差距太大了。
古代这些圣君时时想到自己的过失,他们的德行都成为全国的模范,像周文王、周武王。很伟大的人都是把做人最根本的事情做到最好,然后感动全国人民。周文王对父亲非常孝顺。他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去向父亲问安,看到父亲身体很好,他内心欢喜;看到父亲身体不适,他就觉得很难过。而且三餐的食物他都亲自去查看。周文王是真正做到了「晨则省,昏则定」。孝是人的性德,当一个君王这样做的时候,会触动全国人民本善的心,就会带动一个国家的孝道。《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个家庭的仁德之风,会带动整个社会仁德的风气。所以带领一个国,带领一个团体,一定是从自己修身,齐家做起,自然而然能治国、平天下。
《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领导仁德,则人民拥护,企业发达、国家兴盛,而当你暴戾无道的时候,下场一定是众叛亲离。所以员工能否对领导的支持,也都取决于领导的态度和做法。
所以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的教诲,孟夫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部属对于领导人的态度都是取决于领导人的态度,所以一个团体带不好,一个企业带不好,谁要负最大的责任?领导人。所以当我们的组织,我们的企业带不好,不能责怪部属和员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汤王那句话「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罪在自己,这是君对臣的一种态度。
4****.****关心员工的德行教育
有一个企业家曾经遇到一个很大的挫折,亏损了差不多七、八亿。这样的挫折并没有让这个企业家灰心,员工与他一起同心同德,终于让企业起死回生,不仅把事业拉起来,而且还做得很好。在最艰苦的时候,为什么员工没有离他而去,反而还肯这样付出?
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企业家非常关心员工的做人教育,他用《弟子规》、《三字经》作为教材。而不是单纯地培训市场销售技巧。作为领导者,他体会到现在的员工不懂得做人。而一个人不懂该如何做人,则人生是荆棘密布,一定会走得非常坎坷,他是把员工的成长,员工的人生幸福放在心上。正是他有这分爱护员工的仁慈之心,自然得到员工的爱戴。
每逢清明、春节这些传统节日,这个企业家家中所有的子孙都要拜父母,感激养育之恩,是以孝治家的好家庭。当领导人有这分孝心的时候,下面的部属会很感动,进而效法。当员工懂得孝道治家,员工的家庭也能够和乐,而员工的家庭和乐了,员工的心态就会很祥和,工作也会做得好。
所以领导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荷包,还要念及员工的成长,员工的家庭。只要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跟气度,企业一定可以带得很好。
(二)臣忠
**
臣忠,是说下属要忠于本分,忠于自己的职责,忠于他的领导者,忠于他的工作。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尽心尽力,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领导人。所以在《孝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孝经》提到「天子有争臣七人」,当时候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还可以维持下来;「诸侯有争臣五人」,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国君,虽然无道,但是他有争臣五人,则「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大夫是有官职的人,「大夫有争臣三人」,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于把他的家族败掉。
身旁有进忠言的下属,这对于领导者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他马上劝诫君王。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但劝别人能不能直言不讳?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魏征很有智慧,他一开始事奉唐太宗的时候就对帝王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魏征是要透过这句话引导唐太宗思考。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征对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听魏征这么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这个笑的过程里面,唐太宗会思考:忠臣劝诫的时候被皇上杀了,这皇帝一定是暴君。假如我把忠臣杀了,我就变成暴君。所以魏征这么一讲,是让唐太宗明了要做肯纳谏言的明君,也使自己和其他忠臣谏言时不必担心性命不保。魏征言语的智慧相当高,所以作为被领导者,讲话的艺术也要不断地去提升。
后来有一次魏征劝唐太宗确实劝得非常激烈,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气得半死,很生气地一路走回寝宫,边走还边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这句气话刚好被皇后听到了,皇后看皇帝这么气,心想一定是魏征劝诫唐太宗劝得太激烈了,他才气成这样。皇后也没正面问皇帝到底气什么,反而接驾说:「恭禧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一听莫名其妙,我气得半死,你还恭禧我,贺喜我?他不解地问:「你在恭禧我什么?」皇后说:「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现,臣民才敢这样直言不讳。」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一听此话,突然就欢喜起来了。可见这个皇后劝谏帝王,保护忠臣的智慧也很高。
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唐太宗没有魏征,没有皇后,功业能做起来吗?太难了!在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非常伤心,说了一段话:「以镜自照,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的去世使唐太宗痛失一面镜子。魏征是我们作为被领导者非常好的榜样。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部属劝导领导者、劝导上司态度要柔和,「谏不入,悦复谏」,看领导人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劝。「号泣随,挞无怨」,纵使他不能接受,我们也没有怨言,因为是在做该做的事,所以问心无愧。而劝谏的前提,是要领导者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够才可以劝。
现在很多做部属的人,他们都很怕劝长官,怕劝了之后连位子都不见了。所以人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不能够循着理智、正气去做事。古人说「无欲则刚」,这个「欲」就是自私自利。人有自私自利,他的心就不公正。所以现在很多公家机关的职员每天都在烦恼要跟哪一个上司,假如跟错了,投错上司,可能就前功尽弃,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以这样的心境去跟领导的话,跟下来,人生会不会觉得很踏实?不会。以这样的心境,每天不是在认真工作,而是揣摩上司的心态,他喜欢我们讲什么话,我们就去讲那些拍马屁的话;喜欢我们做哪些动作,我们就去阿谀奉承,这样的日子累死了。
其实当需要你这样阿谀奉承才会赏识你的上司,他能做得久吗?所以思考要想得深,要想得远。反而有些比较正直、直率的人,他每天只想着我做这些公家的事是对人民负责,是对国家负责,所以不管谁来当上司,我一定要尽我的本分把工作做好,也由于有这样的态度,他的工作能力会日益提升。因为他认真工作,能力又一直提升,等到好的长官来了,他一定要用能够把事情办妥当、办圆满的职员,这个时候,机会不请就来了。所以只要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尽本分去做事,相信在我们整个人生的事业中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
2.知恩
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相信也是有很多的上司、很多的长官对我们很照顾,很提拔。所以在工作过程遇到好的上司,不只是在工作能力上会指导我们,甚至于对我们的家庭生活都会很关心。所以一个人在整个人生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时时能念到这些曾经照顾过我们,曾经提拔过我们的领导、上司,这个恩不能忘记。
现实社会中,有一家公司开了二、三十年,刚好发生企业危机,两、三个月,公司发不出薪资来,很多职员马上把公司包围起来,这个时候谁会得利益?没有人得利益。做事逞一时的意气,都没有思考长远一点,把公司一包围起来,公司的营运就下来了,老板更无法经营,职员本身的工作也没有了。所以常常意气用事,就会做出一些让任何人都不得利益的后悔事。
其实我们思考一下,这个老板二、三十年来要扛多少风险,要承担多少责任,部属有没有想过?员工只想着我每个月领薪水就好了。可当企业发生一些经济上的危机时,这些老板每天要去为公司运营打算,可能所有的员工在睡大觉的时候,老板还在为筹措资金、摆脱困境苦苦思索。所有的员工这二、三十年能够有稳定的家庭生活,有一份功劳绝对要记在领导身上。而二、三十年的这个功劳却因为两、三个月薪水付不出来,就跟老板这样反目成仇,人确确实实不能做这种缺德的事,不能做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有一句话说「勿以小嫌疏至戚,勿以新怨忘旧恩」,一个人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一个小小的摩擦,就疏远我们最亲的亲人,不要因为新的一些小小的怨恨就忘记了可能几十年的恩德。所以老板的人生也有起起落落,当他在低潮的时候,你却拿着刀捅他一下,这样太没人道了,这样搞下去一定都搞得两败俱伤。
我曾经在新闻当中看到,韩国人在十多年前发生了金融风暴,那个时候东南亚非常多国家的经济都瞬间垮下来,很多韩国的职员拿着自己家里的钱跑去找老板说:「老板,你不能倒,你倒了,几百个家庭都出现状况,我们的钱你先拿去周转,公司一定要营运下去。」这就是同舟共济的态度。韩国人这种对领导的态度是跟谁学的?跟我们中国的圣贤学的。现在这一幕能不能在中国人的社会看到?现在中国人学到哪里去了?学到西方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了,这样下去,国家不能团结,企业不能团结,家庭也不能团结。所以我们为人部属要理智,要能够彼此互相团结帮助。要好好来珍惜我们的中国文化,再造更圆满的君臣关系。
**
七、五伦关系夫妇有别
家庭犹如社会国家的细胞。夫妇关系和谐、家庭经营美满,是社会稳固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夫妇关系特别重要,这一伦在古代是最受重视的。我们从古代家庭内部来看,最隆重、最讲究的礼仪莫过于婚礼。这就代表婚姻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婚姻能够幸福则家族和乐,下一代的教育也能够成就。
**
人生要把家庭经营好,就要懂得取舍。走入婚姻的夫妇,要建立共识,到底组建这个家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男女双方一定要有同样的看法。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什么?「至要无如教子」,把孩子教好,是这个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让下一代能够承传优良的家风,能够光宗耀祖,承先启后,让后代子孙都能够兴旺,是家庭的大事。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一对夫妇在社会上,有钱又有名,但是孩子德行不好,每天夫妇两个人都担心:今天又要出什么名堂了?要出什么纰漏了?纵使他们再有钱,再有名,这样的人生好不好过?内心踏实不踏实?实际上,再有钱的人,绝对经不起不孝子给你花。这样的父母中晚年怎么能有好日子过?等人到中年时才发现,经营家庭的重点,轻重缓急摆错了,没有把孩子的教育摆在第一位,这个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绝对不是赚钱。纵有金山银山,遇到不孝子,也会让父母败得很惨。
有一个案件是孩子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夫妻很有钱,孩子伸手要多少钱就给他多少。后来竟然一个月要花一万多块钱,而孩子不过才在读书而已。父亲这才觉得不对劲了,就跟他说:「从此以后不给你钱了」。不久就送他去西藏当了两年兵。孩子回来之后,因为习气太深了,仍然改不过来,还是跟父亲要钱。他父亲狠下心来就不给他,结果这个儿子为了得到父亲的钱竟然雇了杀手杀他的父亲。而且还不只杀了父亲,因为保险箱的钥匙在母亲手里,他居然把亲生母亲也杀害了。这样的悲剧可能不是只有这一出而已,当我们没把孩子教好,这出戏也有可能搬到我们的面前来演。所以没有教育好孩子,宠坏了,再多的钱也无法解决问题。今天要教育好孩子,靠的绝对不是钱,而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用心才行。
现在头痛的父母很多,但是真正肯把孩子教育摆在第一位的父母却不多,所以有些道理不想清楚,就真的很难放下名利的追逐。其实说实在的,名利的追逐快不快乐?名利的追逐对家庭生活充不充实?一点都不充实,所以现在要提倡「爸爸回家吃晚饭」,不然家庭的气氛都不见了。不要把人生经营成「忙、盲、茫」。中国字很有智慧,这个「忙」是会意字,是「心亡」了,死了,不敏感了,不能去体察到别人的需要了。所以人一忙,头脑就不清楚,忙到最后也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看不到亲人的感受。甚至于等忙得突然回过神来,儿子最好的教育时期已经过去了。很多人忙了几十年,夫妻关系出问题,孩子也不能沟通,身体也搞坏了,他还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真是觉得心里很茫然,到底人生应该怎么走才对?所以「忙盲茫」的人生不能走,要活得明白清楚,走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
现在的父母不只没有照顾孩子,还把照顾孩子的责任推给「代理父母」。谁是代理父母?第一补习班,而补习班实际上也很难训练孩子读书的能力跟态度,所以花钱不一定有用。第二是「保姆」,许多保姆是用仆人的态度带孩子,孩子无法养成礼敬、劳动、勤奋的习惯,保姆不能教好孩子。第三是电视、电脑。而电视、电脑里面很多都是暴力跟色情的内容,所以现在孩子脾气大,很多都有暴力倾向。所以当我们忙于赚钱的时候,到底我们的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要三思。
我们看「夫」就是「扶持」的意思。所以为人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教育好他的孩子。他更有本分孝顺父母扶持上一代。还有责任要扶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负责,这是夫的本分。
「妇」就有「负责」的意思。太太的责任,在古代最常讲的四个字,叫做「相夫教子」。一个妇女她的主要责任就是把一个家庭治理好,让先生能够无后顾之忧。所以俗话讲,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才能让他心理上不担忧,因为他有一个贤内助。「妇」要对家庭负责,对先生负责,对下一代的教育负责。
有先生在外面努力工作,家庭才能不虞匮乏;也因为有太太在家里相夫教子,才能够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让家族后继有人。应该说这是非常符合人类性别特点的分工,也是使家庭和谐永续发展的分工。如此夫妻职责划分清楚,彼此尽心尽力,互相扶持,相互感谢。
但现在很多人说,夫妻假如不一起赚钱,经济支撑不了。这句话有没有道理?现在这个时代很多话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事实上你细细去想,不见得有道理。你赚再多的钱带不走,而孩子的教育却影响他一生。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父母那一代有没有很多钱?没有,可是却教出很多的孝子,教出很多刻苦耐劳的孩子。而现在这么有钱教出了什么?教出了一大堆好吃懒做的孩子,甚至于都不会感恩,所以钱并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因为家里的生活拮据一点,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辛苦地养育他们,父亲赚钱很辛苦,他们念念是对父母的感谢。回想我们的上一代为什么读书这么认真,为什么工作那么勤奋,因为他们念念想着父母那么辛劳,要报父母的恩。所以他们从小就有这个志向,读书不用家人操心,工作也会积极认真,所以虽然家贫,但祸中有福。
现在人,钱很多,福中有祸,孩子反而从小花钱很奢侈,因为父母没有时间陪他,对他很愧疚,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而这个欲望一打开,填都填不满。什么事都是用钱解决,他会不会觉得父母很辛劳?我记得小时候起床的时候,妈妈已经在底下煮早餐、泡牛奶给我们吃,睡得比我们晚,起得又比我们早,所以每天看到母亲在那里付出,我们的内心都很温暖,很感动。现在我问学生:「妈妈有没有煮早餐?」超过一半的都说:「早晨妈妈还在睡觉。」给孩子的早餐就是三块钱,五块钱。请问这钱都变成早餐了吗?很难说。有没有变成玩具?有没有变成电子游戏?有待商榷。所以我教学的时候常常看到孩子九点多饿得脸都发青,因为把早餐的钱花掉买别的了。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点滴,不然他的身体糟了父母都不知道,他玩到哪里去了父母也搞不清楚。
有一位书法老师,他说他教出来很优秀的孩子,都不是家里很有钱的,而是父母会陪伴孩子来学习的。这样的学生学得特别用心,所以很多孩子的才华能力是要靠父母关心陪伴才能培养出来。有一个女学生写书法,她父亲陪她来,结果刚好父亲太累了,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这位李老师也抓住这个机会教育点,启发学生说:「看看,你爸爸睡着了。」这个女学生看了之后,停了一下,眼泪就掉下来。她对李老师说:「我爸爸全心全意在栽培我、陪伴我。就是因为感受到父母对我这么多的关怀,觉得自己一定要把什么都学好才能够报答爸爸」。她学校的成绩非常好,书法也写得很棒。
孩子的成长,孩子做人做事的态度,自我管理的能力等都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工夫培养起来的,绝对不是瞬间形成的,需要透过父母关怀陪伴才能教得好。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好的下一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也是培养接班人。所以过去皇帝登基第一件事是立太子。立太子后,都是找来全国最优秀的老师来教。周武王的孩子周成王,他的老师是周公,姜太公。我们为人父母假如懂得,请古圣先贤来教孩子,那你孩子的福分,没有输给周成王。
2.夫妻和睦之道
夫妇关系不可小视,对于家庭至关重要,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我们曾请教过少管所所长,关进少管所里的孩子十之八九都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父母关系破裂,孩子很难受到良好的教导。他们做人做事就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很容易被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去。所以离婚率一定会带动犯罪率,犯罪率愈高,整个社会人心就没有安全感。因此夫妻和睦、家庭稳固之道是现在这个时代至关重要的一门大学问。
除了教育孩子之外,家庭的气氛也需要夫妇来经营,家庭气氛一好,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就会人格健全。现在我们环视周围,夫妻关系冲突大是普遍的现象。其实不只是夫妻会冲突,自己还会跟自己发脾气,因为人的心量愈来愈小,只看到别人缺点,都没有自我检讨的态度。
一次我同一群朋友吃饭。其中有四个女性,三个已经离婚了,一个准备离婚。我了解之后,非常紧张,我们读圣贤书,一定要力挽狂澜,阻止这件事情。因为只要离婚,孩子人格想健全就不容易了。
我就开始讲夫妇相处有一句真言,只要坚守这一句真言,你的婚姻绝对可以白头偕老。话说完之后,他们眼睛瞪得很大,耳朵都竖起来了。真言是:「从结婚以后,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话才讲完,朋友马上眉头皱起来,回答说:「好难哦。」还曾经有一个女士听到此话后不假思索,直接回答我:「没有优点。」我接着就问她:「我真佩服你,你先生没有任何优点,你还嫁给他?」所以我们要冷静一下,障碍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的内心。
我常常就会请这些朋友坐着时光穿梭机,回到从前,不然人都容易健忘。我就会跟他们讲:当结婚前热恋的时候,每天都想着能够给她吃什么好的,穿什么好的,玩什么好的。那个时候的心境就是,我能为对方做什么?这个是从前。
当对方念念都为你着想,你就是在那种爱的感受里面很舒服。所以看中国字,「爱」是一个受,心在一个受当中。所以爱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叫「爱」。现在的人拿着爱伤害别人,压迫别人,控制别人:我很爱你,所以你应该替我做什么。我很爱你,所以你不准出去。
我们要能真正了解,爱确实要替对方着想,彼此感受就很舒服。但是结婚的时候,证书一签下去之后心态变了,变成「他应该替我做什么」。从原来我能替他做什么,变成他应该替我做什么。好,当有一个人每天站在你旁边:你应该替我做什么。你的感受会不会压力很大?会不会不舒服?一念之间就从天堂跑到地狱去了。
有一个人,遇到了小天使,小天使就跟他讲:我带你去看天堂和地狱。这个人就说:「好,我先看地狱。」到了地狱,看到一排长桌子,两旁都坐了人,他们正准备吃饭。统统坐定之后,桌上有很多菜,拿的筷子都是一公尺长。开动后,所有的人,拿起筷子夹起来,拼命要往自己的嘴巴送。结果看到这些筷子都在打架,菜也没夹起来,掉了满地。所有的人不只是筷子打架,眼睛也在打架,很凶,不断地怒视对方……令人不忍再目睹下去。
到天堂之后,这个人赫然发现,桌子还是那张长桌子,两旁还是各坐了一排人,筷子还是一公尺长,他就觉得很纳闷。但开动之后,所有的人菜夹起来,都往对方的嘴巴里送,大家配合得很好,其乐融融。
念念都想着别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一念自私自利就在地狱;一念处处为人着想,就到了天堂,那个气氛非常和睦,天堂跟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夫妇关系如何从地狱爬到天堂,也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当我们处处替对方着想,当我们处处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整个家庭气氛马上就变得和乐。
当先生今天晚一点回来,你能处处替他着想,留一盏灯给他,睡前煮好一碗面放在厨房,在客厅的灯底下写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面给你煮好了,趁热吃」。夫妻之间的互动不见得要用言语,你点点滴滴的动作都可以表达对他的一种关怀之意。夫妻的情感愈好,家里气氛好,孩子的教育自然就会愈来愈好。夫妇之道是门大学问,它是人际关系里面最亲密的一环,所谓「夫妇同室」,同一个房间,比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还亲密,父子、兄弟是同一个家庭,单位又更大了。所以夫妇关系的人际这一环一定要处得好,才会让你的孩子学到好的人与人相处的这些学问。
我们看一下,夫妇相处应该怎么样去互动,除了刚刚我们提到的要欣赏对方的优点,要懂得关怀对方之外,在圣贤的教诲当中提到可用四个方法来让夫妻和睦。第一个方法是多请客、多送礼。诸位朋友,你多久没有送太太礼物了?你多久没有送先生礼物了?可能蓦然回首,好象结婚以后就没送过。先生每次到外地去出差,到外地去旅游回来,给太太买个小礼物,太太接过来,心里很温暖,觉得你走到哪里都想到她。女人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你让她感觉是在乎她的,她确确实实会任劳任怨,回报给你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第二个要「爱语」,多讲一些关怀的话,夫妻之间的言语不要太冲,不要太直接。比方说先生乱吃东西,久而久之会把身体搞坏,很多太太一看就沉不住气,马上就骂了:「你吃这个以后会得高血压你知不知道!你吃这个以后就得糖尿病了。」他会怎么说?「我得糖尿病就糖尿病,不关你的事。」太直接的话会起反作用,应该爱语,让他听了舒服、能接受。你就可以告诉他:「老公,你的健康是我一生的幸福,是孩子一生的保障,你的健康太重要了,所以你吃东西要特别小心,这个东西对身体不好,这一包吃完之后就别吃了。」你不要当场给他抢过去。这一些「爱语」要靠我们用心去讲,可以感动先生,珍重自己,为全家负责。
第三个要「利行」。「利行」就是处处让他做什么事都很顺,推他一把。其实最好的利行就是我们把家里都照顾得很好,孩子也教育得很懂事,这样先生在外工作心里很放心,很安慰,他就会做得很起劲,也能够全心全意在工作上,也不用常常担心家里的事,所以这个就是成就他的事业,成就他的行为,这个叫「利行」。甚至于在先生跟一些朋友或者亲友谈话的时候,你也可以帮他记一下。有时候事一忙他忽略掉的时候,你刚好提醒他,先生会觉得有你在身边特别放心,特别能帮助他,这个也是利行。假如太太不只没有利行,还常常扯先生后腿,那这个就危险了。所以我们要时时看到另一半的需要,就能够去利益他。
最后一个是「同事」。这个同事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共识。家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经济要稳定和孩子的教育要做好。当夫妻彼此有这个共识,夫妇相携一起把这个家庭营造好,这就是同事。而彼此还有一个责任心,要当现在这个社会的模范。我们要定位自己演出好夫妻的模范,让其它的夫妻看到我们之后会羡慕。不只是当夫妻的榜样,因为有这样的共识就能够养出好的后代,养出好的后代就能造福家族、造福社会,这个事业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夫妻若能一起来正视家庭责任和价值,则双方在共同努力的时候,会觉得内心很踏实、很坦然、很幸福。**
八、五伦关系长幼有序
1.兄友弟恭
兄弟这一伦在五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我们来想一想,陪伴我们最长的亲人是谁?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般正常父母因为长我们几十岁,所以都会比较早离我们而去,兄弟则是从小一直陪伴我们到老,兄弟和睦才能真正让父母安心、放心,所以兄弟能处好其实就是最好的孝道。也就是《弟子规》所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我们看看古代圣贤人,他们兄弟是如何相处的。周朝享国八百年,其间有许多令我们后世感佩的史实。下面就是一个很感人的「泰伯三以天下让」的至德事迹。周太王生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王季。而太王看到王季之子昌有圣人的瑞相,心里很欢喜,觉得这个孙子一定会是一个兴旺周朝的领袖。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一看到父亲的这个眼神,他们两个就明了父亲的心思,所以为了让父亲往后传位的时候能够没有障碍,又怕父亲碍于要传位给长子的这个情况会发生,所以泰伯跟仲雍两个兄弟就用外赴吴国去采药、断发纹身不宜治国等善巧的手段,给弟弟王季创造合情合理的继位条件,从而使昌能直接从父亲那里继承王位。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泰伯跟仲雍这样做成全了什么?成全了父亲的心愿,也就是尽了最大的孝心。对于兄弟,他舍掉天下,舍掉权位礼让于弟。不仅如此,他们「一家让,一国兴让」的榜样力量,还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让人们都懂得孝为至德,懂得能够为了兄弟之情而勇于谦让。如是家庭的纷争减少了,社会的纷争自然也减少了。这种三让天下的示范不止感动当时千千万万的人民,连隔了两千多年的我们,也都能感受到泰伯跟仲雍的这种德行。祖先为我们作出的好榜样,我们要一代一代承传下去。
我每一次看古代这些故事,常常一个人就感动得不行,所以我很怕我看德育故事的时候旁边有人,我都是自己偷偷看,哭得比较痛快一点。但是痛快之余,深刻感觉圣贤人是怎么去存心、去待人,感动之余要赶快效法,赶快力行。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大臣叫李勣,李勣很得唐太宗的赏识。李勣除了是忠臣之外,侍奉父母、侍奉兄弟姐妹也非常尽心尽力。晚年的李勣去看姐姐的时候,还亲手给她熬药吃。一次在熬药吹火的时候,火苗刚好烧到胡子了。他的姐姐就说:「家里面这么多的仆人,你就叫他们去做就好了,不要再自己动手了」。李勣却回答说:「姐姐,你都八十几了,我也七十几岁了,为弟还有多少机会能为您做事呢?能够亲手为你煮药的机会,往后也不多了」。所以弟弟念念想着什么?想着从小到大,姐姐对他点点滴滴的照顾,这分恩情不敢忘怀,兄弟姐妹有这样的情谊,家和万事都兴。
我的老师,他们兄弟姐妹八人,老师最小。她非常敬重哥哥姐姐们。而哥哥姐姐也是对这个小妹关怀备至。老师念高中的时候,就住在姐姐家。工作后老师感念兄姐的提携照顾,又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帮忙照顾甥侄辈,帮助他们求学、成长,前后加在一起一共带过十八个晚辈,为兄姐解决了许多实际的困难,也让年迈的父母甚感欣慰。老师自己没有要孩子,可是在母亲节这天,她可以收到许多的蛋糕,甥侄辈象爱自己的妈妈一样,惦念着她。老师家,这个在现代可谓庞大的家族,气氛和乐,温情融融。她的孝悌之举,可谓是我们现代人的榜样。
我跟我两个姐姐感情也很深。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身体一度不大好,要熬中药吃,每次要煎一个多小时。可我住学校,又不便于在宿舍煎药。我姐姐每天早晚帮我熬药,熬好后还要长途跋涉,把那一小碗中药送进学校里给我吃。我把姐姐送的这碗中药端在手上,还没喝,病都好一半,这种天伦的关怀,喝下去病好得特别快。
所以人的一生有两股力量是完全不求回馈的,会在人生过程中时时给你很强的力量,就是父母跟兄弟姐妹对你的支持。所以我在推展中国文化的过程都不会觉得有挫折感,常常觉得背后有无穷的力量。
看到古今的这些兄弟之情,姐妹情谊,我们要见贤思齐。他们处处都想着能为兄长、能为兄弟姐妹做些什么,甚至连命都可以舍给兄弟。那我们现在能不能因为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去跟兄弟姐妹吵架?去跟兄弟姐妹起冲突?「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后代子孙不读经书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都觉得抢在手上的就是自己的,而演出一幕幕兄弟相仇的悲剧。细读史书,古代那些宁舍身命给兄长的人,他的命不仅没有减短,还因他那种至诚的心,寿命还会延长,因为仁者寿。很多肯舍钱财,不跟兄弟争财的人,是不是因此就没有钱?舍出去之后不只自己不会没钱,后代子孙还会榜上有名,后福无穷。这些事例在史书上不胜枚举。
有一首提到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词很有味道:「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
「兄弟连枝各自荣」,兄弟是同气连枝,都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所以就好象一棵大树一样长出很多的枝干,各自发展,各自能够延伸出来,能够枝繁叶茂。「些些言语莫伤情」,就是兄弟之间的言语应该和睦一点,不要太冲,不要因为言语的不当而起了冲突。我们都知道人与人当中最容易起冲突的是什么?就是言语,所以忍耐的功夫要从哪里开始忍?当兄弟之间有很冲的言语出来的时候,只要有一方能够退一步,能忍一时,就会风平浪静。当你能忍得下来,等对方情绪比较缓和下来的时候,他会想到我的态度不恰当,所以转而会生起一个愧疚之心,这样整个关系就不会破裂,甚至于他会因为你时时能忍能让,兄弟会对你产生一种佩服恭敬之心,所以要以德服人,这是「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从这句话我们感受到古代的人,对于兄弟之情特别珍惜,所以要好好珍视兄弟友爱相处的机会。「弟兄同居忍便安」兄弟要能够忍让。在《弟子规》里面有提到「财物轻,怨何生」,对于财物都懂得礼让的时候就不容易起冲突。兄弟之间懂得舍财,懂得相互扶持,那就不会有争吵。有一句话说:「人欠你,天会还你」,这个「天」就是天理,你的福分会水到渠成。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兄弟姐妹又生了孩子,孩子之间又是兄弟姐妹了,所以我们这一代要做好样子。上一代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干出了违背德行的事情,下一代就会效仿,可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女相互争斗。所以人要深谋远虑。「莫因毫末起争端」,就是不要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兄弟争吵。
当我们真正表演出好的德行给子孙看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才会兴旺,我们的后代会学到好榜样,长养了他的德行。有了这个德行之后,他一生的事业就有了很好的根基,绝对会有好的发展。《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传多少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够受益。我们传家一定要先传孝悌的德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根本。
家如是,国家亦如是。我们一开始举的周朝的例子,开国的几个圣王都做出了孝跟悌的榜样,正因为有这么好的榜样,周朝可以享国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朝代。朝代能悠久都不是偶然的,一个家族能兴旺几百年也绝对不是侥幸的。
2.****手足规劝之道
在兄弟相处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当兄弟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兄弟有过失能不能视而不见?若视而不见,他可能愈走愈误入歧途,我们怎么可能忍心看到自己的手足继续做错事,所以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劝诫。那用什么方法去劝?我们要劝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先考虑到兄弟对我们的信任到哪里,而这分信任一定要在平常相处的时候就开始积累。信任愈高,劝诫的效果愈好,所以很多的功夫要什么时候练就?平常就要练就。
古代的人劝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有耐性,也很有智慧。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游手好闲不干正事,他的哥哥看了之后很生气,每天弟弟三更半夜才回来,大哥就对他破口大骂,自己也气得半死。可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弟弟并没有改善。
看到这种情形,陈世恩就对他大哥:「哥哥,你就别再骂弟弟了,让我来试试看」。当天晚上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结果一看,十一点过去了,十二点过去了,一点,他弟弟才走进门来,若是你,这个时候你会说什么?你在那里等,十一点、十二点,会不会火都等上来了?所以很多时候都要靠我们的修养,靠我们忍耐的功夫,所以有一句话叫「一切法得成于忍」。当他弟弟一回来的时候,他马上跑过去抚着弟弟的肩问:「弟弟,你穿这么少,会不会冷?」然后就一边扶着他一边说:「你肚子一定饿了,我叫嫂子帮你煮一碗面」。然后把弟弟带进来。第二天还是一样站在门口等,三天、四天都是这样做,而且每次见到弟弟的时候都是充满同样的关怀和爱护。
其实一个人在外游手好闲,他会不会觉得很快乐?他也会觉得内心很空虚,所以当他能够很感受到兄长对他的爱护,其实他会慢慢走回头,没有人喜欢自甘堕落的,只要你让他有台阶下,只要你让他知道往怎么样走才是对的,你拉他一把,没有人不愿意接受的。但是何种方法能够让对方感动、接受,这个就要靠我们的修养跟智慧。后来他弟弟在陈世恩的关怀下,再也不出去游手好闲。
我们常常听这些德育故事,就觉得为什么古代人常常都可以演出好戏,而我们都演不出好戏,而且是坏戏连篇,好象一直都是在后悔,问题出在哪里?修养!所以任何事要成就一定要从自己的修身开始,而不是要求任何一个人。《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你是天子也好,平民也好,你这一生要把家庭经营美满,事业有成,都要从修养自己开始。所以身旁的亲友不能感动,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德未修,感未至」啊!儒家有句心法,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做不好不先指责任何人,要先检讨自己还有哪里做不好。当我们有这个存心的时候,你的时间绝对不会耗在烦恼,耗在批评别人上面,而是回归到我要怎么样做才能让这个事情更好,这个态度至关重要。当你时时处处都反省自己,身旁的亲友跟你相处会很感动,会被你的德行折服。
九.朋友关系朋友有信
「朋友有信」,朋友这一伦也是至关重要。小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很多人在影响他,小孩在六岁以前,父母的影响最大;上了小学之后,老师的作用最大;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这一伦的影响会日渐加大。所以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很重要。
1. 如何判断朋友
谚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个人事业要有成,往往是朋友多方相助,所谓「出外靠朋友」。因此选择善友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有一首诗说:「亲近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这个就是比喻好朋友的言语行为对我们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至关重要。
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常常怕孩子以后会交到不好的朋友?其实与其这样担心,倒不如让孩子有判断善人、恶人、好友、坏友的能力。而一旦他有这个判断力了,你就能够高枕无忧,不然孩子几十年的社会生活,父母要担心到什么时候?不只选择朋友要担心,选择伴侣你也要替他担心,选择生意朋友你还要替他担心,那这样的人生好不好过?
如何让一个人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这是要透过教育的,要透过圣贤经典的教诲。在教学中,很多的老师跟家长会反映一个问题说:「蔡老师,你们把孩子教得这么善良,他出去一定会被人家欺负」。我就发问说:「那你把孩子教不善良就好了吗?他的不善良第一个会对付谁?」
我们不能随着自己的烦恼、惯性去思考,而是要循着天理思考,循着真理去思考事情。《易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就告诉我们,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人会跟恶的人一丘之貉,互为酒肉朋友。所以唯有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来善的人,犹如磁石吸铁一般。这个道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所以真正会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谀奉承,送人家东西,讨人家喜欢,这样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这样会累死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时时处处让人家跟你相处都是如沐春风,那善友就会相聚在身边了。
但如果孩子善的本性没有被开显,就不容易吸引善友。当遇到恶友时,他又不懂得判断,不懂得远离,就会慢慢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长养他的善心,教他们依道德教诲做人,如是孩子们自然就有智慧分辨好坏,就懂得取舍,懂得对恶人要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我从侄儿的身上也证实了这个道理。他的母亲差不多三岁以前就开始教他《弟子规》,而且是一句一句要求他落实在生活当中。他出去的时候看到小朋友在打人,他就会拉拉妈妈说:「这个小朋友不能乱打人,这个小朋友不能乱骂人」。有没有人教他打人是错,骂人是错?没有,那他为什么懂?当教孩子什么是善,他同时也就明白什么是恶。你告诉他孝是善,那他也就知道不孝是恶。你教他兄友弟恭是善,他也就知道处处跟同学冲突是恶。你告诉他「凡是人,皆须爱」,那伤害别人、不替人着想就是恶。你教他善,他同时知道恶,所以他能够善恶分明,了了分明于心就懂得取舍什么样的人应该接近,什么样的人不该接近,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做,什么样的不该做,他开始有判断能力。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常常都误入歧途,只要朋友一吆喝,他就不分青红皂白去跟人家干一些荒唐事,问题出在哪?不好的朋友仅仅是缘,不是孩子误入歧途真正的因,真正的因在哪?在孩子从小善恶不分,从小没人教他善恶,所以搞得他善恶不分。善恶一不分,只要遇到不好的环境、不好的朋友,马上就误入歧途。
有一个我亲见的事例发人深省。一个孩子犯了大错,警察局打电话到他家,他妈妈接过电话听到说:「你儿子杀人了」。他妈妈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后来赶到警察局,门一打开,看到儿子正在那里做笔供,原本正是在哀号说「绝对不是我儿子」的这位母亲,突然话锋一转,喊到:「都是被那些坏朋友带坏的」。这真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得一乾二净。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如何辨别善恶的教育,才是他误入歧途的真正原因。
当一个人善恶分明,纵使遇到坏朋友,他也不会误入歧途。所以与其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遇到坏朋友,不如现在把他的根基扎稳固,让他善恶分明,你才能够真正的高枕无忧。所以人要深谋远虑,不然整日担心,也不见得能有什么帮助,一辈子忙死,忙得还不见得有什么效果。
因为工作关系,我要到很多地方,假如善恶不明,我妈妈要担心死了。所以我们要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才能安父母的心。而你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能够走得正确,走得踏实,不会误入歧途,你从现在就要赶快扎他的德行,扎他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这个才是长久之计。
2.
「朋友有信」,这个「信」是指信用,也指信义。「义」就是正当的事,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往也有道义,也有应该尽的本分。孔夫子说「人不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连在家庭都不能立足,在社会就更难立足。
很多人说,诚信是美德,但是现在好象不适用。现在很多的家长虽然觉得德行很重要,但是他那个「觉得」常常还会动摇。「教了诚信,到时候人家都骗我儿子怎么办?」当别人都不诚信,你儿子诚信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会发生所有的人都要找你儿子来负责做事。因为人们都愿意把事情交给言出必行的人,他的事业才有保障。所以当别人都不诚信,只有你儿子诚信,他是大有机会。所以我们看事情要会去分析,会去推理。而现在商业确实尔虞我诈的现象比较多,但是骗得了一次,骗得了两次,还能继续骗下去吗?靠欺骗不过是暂时得逞而已,长远来看,实在是自断前程的不智之举。
现在很多商人误以为要逃税才行,其实这些动作能够赢得底下的干部对他的尊敬吗?不容易。而且逃税是最傻了,为什么?你逃税一块钱是欠多少人一块钱?几亿人,你欠几亿人一块钱,那太傻了。无债才能一身轻啊。而你能够缴一块钱,捐一块钱,那你太聪明了,你这一块钱帮助多少人,几亿人,所以人不明理都会做出一些损害自己的事,还自以为聪明,这个太冤枉了。
我们曾经遇到一位朋友,他带了十万块到深圳后接了一笔铺地砖的生意。签完合同之后,对方汕头老板一看,这个合同绝对是亏钱不可能赚钱,所以这位汕头老板就交代他的工程监督部属说,一定要好好盯着这个人,他很有可能偷工减料,这个合同做下去赚不到钱。工程做完了,没有发现任何偷工减料。汕头老板心想,这个人做生意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有赚钱我都看不出来,明明是亏的,他还能做到赚,他很觉得高深莫测,就问这位朋友说:「你这个工程赚钱了吗?」朋友回答:「没有。」汕头老板接着问:「你是做完才知道没赚钱,还是签了合同就知道没赚钱?」朋友说:「签完合同我就知道没赚钱。」
那老板很惊讶:「那你知道没赚钱,还把它做完?」他接着说:「因为已经签了合同,所以我必须信守承诺,把它做完。」老板问道:「你亏了多少钱?」
「我的成本十万块都亏完了。」
这位汕头老板就跟他说:「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结果晚上他找了所有这些分公司的主管,一起来吃饭,席间就交代他们说:「以后我们铺地砖的生意都交给他做就好,不要找别人。」所以这位朋友因为诚信,他的事业就兴旺起来,现在发展得很好。深圳江苏大楼的地砖铺得很漂亮,就是他铺的,我们走在这种地砖上,内心觉得很踏实,这是有信用的人铺出来的。
所以商业里面我们只要坚持信用,当这个信用愈来愈坚固的时候,事业绝对有成。而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在想要赶快获得利润的欲望驱动下,往往会做出犯法的事情来,所以很多企业家的下场是锒铛入狱。人生还是要走正道。我们要对道德有信心,遵从圣贤教诲来做人,后福自会无穷。
**
在《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一个读书人只要有肯劝诫他的朋友,他一生就不至于会身败名裂。一个人最容易犯下过失的时候绝对不是低潮的时候,而是人生很发达的时候,往往会得意忘形,这个时候只要有好的朋友,他一定会尽他的本分来劝告我们,让我们保持清醒,及早回头。所以当朋友有所过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我们应该去劝谏他,去引导他。这是我们为人朋友的本分。而且规劝别人还要看看时机情况,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所以我们要洞察时机。「交浅不言深」,也是时机问题。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劝别人以前,一定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当朋友信任我们,重视我们,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当你对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够去感受到你的关怀,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很坚固。
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所以信任够了之后,当我们在劝的时候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还一定要先反观自己的存心。我的一些学生很喜欢告状,过来说某某同学怎么样,某某同学又怎么样。我没有急着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我会先问这位同学说:「你告他的状,你存心是要帮他,还是幸灾乐祸?」这个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我接着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可以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真的听懂了。一会儿,两个同学手拉手走过来,那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他很替我着想,那就一团和气。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到时候这个学生来告密,那个来告状,蔚为风气,你会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好了,不要说了,怎么只看别人的缺点!」所以劝别人,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是真实的希望对方好,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圆满,因为人有真诚心,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进而去做。
《弟子规》就教给我们很多正确有益的方法:「亲有过
(2)关怀
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谊,常常是为了一个朋友的情谊,会赶三个月山路去看一个朋友。而我们现在的人,朋友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自己回到家里沙发一坐,懒洋洋的。可能很近的朋友,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中国话说「见面三分情」,当人不常见面之后,也不知道最近朋友发生什么事,你根本没机会关怀。
卢叔叔他有一位认识了十七年的朋友,十七年前他就知道这位朋友一定会败下来。所以古代的人很厉害,有智慧的人也很厉害,看到他的言语行为就可以推断他往后可能会有什么际遇发生。
因为他这位朋友年轻的时候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资产上亿,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一有钱之后,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很有钱,啥都可以办得好,事业飞黄腾达之后,他的傲慢心就起来了,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在这段时间之内,因为听不进,卢叔叔就静静地观察。
等到他的事业衰下来,从上亿的资产变成负债,以前那些跟着他趋炎附势的朋友一个都不剩的时候,卢叔叔就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帮他解决财务问题。卢叔叔在外面人家请他当顾问,一个月只有十几个小时就要给他顾问费六千块。而这位朋友没有给卢叔叔分毫,车钱、飞机钱还要自己出,就这样连续几个月帮他解决财务问题。患难当中朋友对卢叔叔的信任愈来愈高,这个朋友的缘扎了多久?扎了十多年。此时,再把圣贤教诲送给他,因为真正能解决他人生问题的绝对不在给他多少钱,而在于给他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个才能根本解决。卢叔叔对朋友的关怀长达十七年,付出不求回报,纯是一颗利人的心。让我们后生晚辈从心底生起敬佩。卢叔叔堪为人友楷模。
古今中外这种对朋友的关怀道义,比比皆是。我们看到红楼梦里面有一个角色刘姥姥。刘姥姥虽然不识字,但是可能从小父母就告诉她,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有道义,她学的是真正的大道——伦常大道。所以当整个贾家,从飞黄腾达到整个跨下来的时候,门庭若市的景象完全不见了,没有人再去拍马屁,更没有人再来关怀,只有刘姥姥还煮了点东西送给他们吃,甚至于他们的后代还被刘姥姥接到乡下去抚养照顾,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信义、有道义。
不识字的人有没有受教育?不识字的人不见得不懂教育,能够让一个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教育。如果读了十六年的书,对人都不懂得去关怀,他也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
我们现在身旁有多少像刘姥姥这样的朋友?朋友的本分就是要处处关心,处处慰问,让朋友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这分爱护,这分情义。现在人与人当中人情比较淡薄,人情愈淡薄,人的内心觉得生活愈没有安全感,愈空虚,觉得好象没人可以信任,这样的人生没有味道。人生要有天伦之乐,人生要有恩义、道义,过起来才会觉得很踏实,很舒服。所以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当中的互爱互敬。有些朋友就说:「为什么先生不先对我好?为什么朋友不先对我好?」人生假如常常在等着别人对我们好,那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又等得患得患失,每天情绪起起落落,这样很容易得忧郁症,得内分泌失调。而在我们主动去关怀他人当中,你更能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你内心的状态会更好。在看到别人需要伸出援手的时候,你会更体会到生命当中的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关怀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且交朋友不只要关怀他本人,还要关怀他的家人、亲友。
当我们主动的去关怀对方的父母,对他的家庭就是一种助力。朋友跟朋友之间能够在家庭、事业、工作上互相帮助,互相提携,整个朋友关系就会愈来愈好,所以我们说酒是愈陈愈香,朋友是愈老愈有味道,所以交朋友第二个重点是要懂得关怀。
(3)互相赞叹、互相成就
朋友跟朋友之间懂得互相赞叹,互相成就,因为古代读书人有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态度,叫做「文人相轻」,自己有学问,别人也有学问,就很容易不舒服,很容易嫉妒,这样好不好?当我们嫉妒别人而没有赞叹别人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道德、学问已经在往下堕了,学问是看一个人的心量,那才叫真学问,所以第一等的学问叫做处处为人着想。
范仲淹有一个儿子叫范纯仁。我们中国为人父母者,处处都是为孩子着想,连取名字也不例外。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给他一生的期许。范仲淹给他的儿子取一个名字叫范纯仁。有一次他的孩子纯仁,接受父亲的吩咐,押解五百斗的麦子回江苏老家,那时候范仲淹在京城工作,结果范纯仁押送的过程刚好遇到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老朋友此时家里出现一些窘困,父母亲死了没有办法安葬,女儿很大了也没钱嫁出去。范纯仁一看到这个情况,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并把钱给了父亲的老友,但钱还是不够。范纯仁索性就把船也卖掉,才凑够钱。后来回京城跟他父亲报告这件事,父子俩对坐在一个桌前,当范纯仁报告说:「父亲,五百斗麦子我卖了之后,钱还是不够」,范仲淹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吧」。可见父子同是一颗纯仁之心。正是范家的这种仁慈之心的传承,他的子子孙孙绵延到现在将近一千年,家道依然不衰。所以确确实实这种替人着想,成就他人的心才是真实的学问。
不去嫉妒别人,懂得欣赏别人才是真学问。所以当我们嫉妒别人,毁谤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量小而劣,学问根本就上不去。而这种嫉妒之心还会让自己的情绪很不好,甚至于会影响到我们家人的心量,实在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要常常看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位宰相叫李斯。他就是嫉妒心太强,对师弟韩非子的学问非常嫉妒,还设计把他害死,甚至于到最后还焚书坑儒,建议秦始皇把所有圣贤书都烧了。这一把嫉妒的火烧毁了多少人闻圣贤教诲的机会。而最终他也没有好下场,他的孩子跟他都是被推到刑场腰斩而死。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害人者到最后一定是被害死,嫉妒人的人一定也会遭人嫉妒。而当我们心量拓宽,常常懂得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赞叹别人的优点,这种见贤思贤的风气,就会带动家庭气氛的转变、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懂得「见人善,即思齐」,惟有这样,圣贤学问才能慢慢恢复起来。
欣赏别人也要从点点滴滴培养起来。这个嫉妒也是很大的习气,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有才华,也很聪明,二十岁就拿到数学博士,一个知名大学破格让他直接当副教授,但当了十年都没有升教授。后来了解到他这十年来所写的论文,都是发表哪个教授哪里不好,抓住人家最弱的弱点,进行精辟论述。每逢要升级的时候他就会被这些教授压下来。所以有一个能欣赏别人的态度,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缺点的性格,也会障碍人的一生。
后来他接受朋友的建议,写论文评说教授的优点,学着赞叹欣赏别人。论文刚写出来时,让人看了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然。所以欣赏别人还要点点滴滴养成,在赞叹别人时,要能让人家感受到你是打从心里对他肯定。
(4)不言家丑
「不言家丑」,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隐私讲给其它的人听,所以言语要谨慎,「话说多,不如少」。有时候你话说得太多,不经意把朋友一些家里情况讲给其它人听,一些有心人拿起来挑拨就麻烦了,这样会破坏你与朋友之间的情谊。而且也要你信得过的朋友,才可以把一些比较隐私的话跟朋友讲,讲话要选对象,不然会自取其辱。例如很多女性,喜欢把家里的事到处讲,人人都知道她先生最近如何如何,这样做好不好?先生听到了一定会气得半死,所以家里的隐私也不可以轻易对人讲,所谓「交浅不言深」,讲话要懂分寸。而我们是他的好朋友,听话也要有分寸,不可以把这些话再传出去,这是对朋友负责。
其实说实在的,自己家里的事最好不要跟人家讲,提升自己的智慧后自然就可以解决了,因为这个嘴很难封得密。所以古代人说「慎言」,言语确实要很谨慎。不谈人家的隐私,你可以多谈人家的好事、德行,所谓「隐恶扬善」,我们愈肯定他,他就愈积极努力去做好。这是帮助朋友增长德行的方法。
(5)通财之义
朋友之间还要有「通财之义」,因为人生中难免会有顺境、逆境,会有起起落落,所以当朋友在经济上突然很低潮的时候,我们不能吝啬,要赶快帮助他。这个就是通财之义。
这其中有一个原则要记住,就是要救急不救贫。急就是突然间遇到了困厄,比方说朋友的父母身体出状况,临时需要一大笔医药费,我们这时就要尽力支援他。小时候,有些亲友家里有困难,我父亲会斟酌情况去帮助。当亲友的孩子付不出学费,父亲二话不说都会援助,因为孩子的学习不能等,所以一定都会把钱拿出来,而且当拿钱帮助这些亲友的时候,心里面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再拿钱回来。
但假如一个人是思想贫穷,好吃懒做,那你要不要支援他?当一个人思想贫穷的时候,你不可以一直用经济去支持他,因为这有可能是害了他。所以帮助别人要看清楚,要用智慧判断,不然有可能是用善心行了恶事,促成了他去做一些坏事,甚至他可能拿着钱去吃喝嫖赌。所以求学问要懂得权变,不能学呆了。当一个人思想贫穷,不能拿钱帮助他,你要从思想观念上去慢慢把他引导正确,当思想观念正确了,他才懂得如何去改善生活。此时,你可以拿一本《弟子规》送给他更好,让他先学做人,先学做事,从这里开始做起。你也可以引导他去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当有了谋生的技能,他就可以自力更生。通财之义不只通钱财,还可以通内财。内财是指劳力、经验、智慧。例如你用工作经验协助他,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
我们学习圣贤教诲的五伦关系,学贵力行,最重要就是要做到,这是维系社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中国人四千五百年来,就是以这样的五伦之道,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酿成家庭不和,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结果,国家也就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十.结 语
一个社会能太平,代表人的思想观念要正确,而思想观念要正确必须透过学习、力行圣贤的教诲才可以做得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我们往后的社会,往后的子孙,能够有太平的日子过。能为往圣继绝学是因,一定要种这个因才能开安定繁荣之太平盛果。中国文化可以救家庭、救社会、救全人类。当我们面对家庭、工作、社会等问题束手无策时,用我们的挚诚和信心,在中国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必能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