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框架笔记

1、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出自瑜伽的“断行、舍行和离行”,这本书的“断舍离”主要是针对家居整理来说的,其中: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加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的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简单说,对于满屋子的东西感到无法整理但仍然在疯狂购物的剁手党来说,你需要做的就是:谨慎购物,丢弃破烂和垃圾,达到以我为主的自在状态。而对于物品的评价标准永远是:这件物品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否对我有用。即从时间轴和关系轴两个方便评价物品的效用,而非物品的外在或情感价值。

2、断舍离的机制

1)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断舍离始于舍,通过询问自己和物品在当下的关系来进行舍,通过舍来提升断的能力,杜绝自己不需要、不适合的东西进入到自己的居所。最终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



《断舍离》- 框架笔记_第1张图片
1、断舍离的机制

2)断舍离与整理术、收纳术的区别

整理、收纳术重点在于如何整理、保存甚至是隐藏现有的物品,而断舍离则是通过一种积极的物品循环达到居所整洁和精神的愉悦。通过以自我为核心、着眼于当下的取舍物品的工作,人们就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断舍离》- 框架笔记_第2张图片
断舍离与整理、收纳术的不同

3)从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地方着手

衣柜是最容易造成整理焦虑的,经常地情况下人们是努力将衣服分门别类或者一股脑的装进衣柜,只是维持了表面的整齐而已。一旦到换季的时候,或者要找一件特定的衣服的时候,所有的整理就前功尽弃,然后恢复成以往凌乱的状态。

从确认不再穿的衣服开始进行舍,通过“舍”后再进行“断”,在筛选物品的时候,提高的了自己的层次,同时也会改善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由此也会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毕竟,对自己认真的人,是值得尊重的。

4)断舍离的层次和对意识的作用

断舍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初级、中级、大师级三个层次,而只有到达了中级层次,即成功作为物品的主人,物品达到了适量的状态,谈收纳术才有意义。

通过不断提升层次,来磨砺内在智慧,从而改善自己的意识。


《断舍离》- 框架笔记_第3张图片

5)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时刻记住,物品要在当下对你有用才算是有价值,如果没有用,则应该让这些曾经有用或从来没用过的物品沿着生活的河流顺流而下,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上。断舍离的目标,其实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能各得其所。

3、为什么无法开始收拾

1)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物质过度泛滥起码的原因包括社会、家庭、自我三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人们很容易陷入到折扣陷阱中,贪小便宜的心态使得人们不会关注物品是否对自己有用。


《断舍离》- 框架笔记_第4张图片
4、物品的流动

2)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第一种是逃避现实型,为了逃避住宅的垃圾而把自己的搞得很忙从而逃避住所需要处理的需要;第二种是执着过去型,对于过去的种种怀着深厚的感情,从来不舍得扔掉任何东西;第三种是担心未来型,由于对未来缺乏安全感,所以不断的囤积物品以便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以后可能会用到”是一种典型的说法。

那么如何界定“现在”的时长呢,每个人标准不一,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现在可能会很长时间,而小孩在则非常短,他们会不断的调整当下的定义,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对于那种说自己就是扔不掉东西的人,真实的想法就是不想扔。

3)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过的屋子就像便秘一样,那些垃圾堆积在身体身体内部,随时散发着毒素。而断舍离则像一剂泻药,能迅速将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个家庭的气运,可以从灰尘、垃圾的数量看出来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止运和腐朽运,通过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肉眼所看不见的运势就有所提升。

破烂儿还可以分成三类,有助于我们认清哪些是可以舍掉的。一是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地保存或者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的东西,都是不用的东西;二是还在用的东西。好歹还在用,但其实不喜欢,随随便便的在用着。三是充满回忆的东西。因为充满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

4)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在房间中,80%以上的物品都是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这类问题往往是确定不会再使用了的。这才是断舍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余两成,则是举举奥宇现在的物品,按照使用频率,可以大致的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

在“断”的时候,注意购买的重点不是非日常的物品,不要因为偶尔可能会有的使用情况就购买一大堆的物品。在断舍离中,基本没有“客用”的观点。自己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的东西,拿给客人就好了。不要为了贪图虚荣而专门购买物品。


《断舍离》- 框架笔记_第5张图片
5、物品的现在、过去和将来

人们由于不能够很好的处置物品,从而产生“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必须的扔掉可有没有行动”这样的拖延、逃避的想法,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信任,反复如此就会在处置房间物品上彻底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而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则因为遵守了和自己的约定,所以对自己的信任值就多了一些。

不值得信任的自己,是一直处在“今天又没做到”、“没能遵守约定”这种减分状态的。而转向“今天我做到了”、“我遵守了约定”这种替自己加分的角度,也就是要转乘加分法,这样的话,自我肯定感必然会增加,这能让我们身心更加放松和健康。

5)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认为,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房子是新是旧,这个并不重要,里面的东西堆积的太多太满,就会影响健康、不利安全。把家里维持到一个能够经常进行简单打扫的状态,以防止霉菌和螨虫的滋生,这样才能提高呼吸的品质。呼气其实是和实物、水一样重要,甚至比他们更加重要。

通过了解住所的知识,掌握住所的健康安全方法,就是断舍离的住育的目标。

与场所相关,近处、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改变的环境就是可以立刻改变,并且容易改变的,这个环境就是居住环境。要想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首先必须进行诊断,要用他人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家。

通过将居住环境打造成清爽、干净和整洁的“能够好好款待自己的空间”,从而影响自己的语言、动作和心态,让自己身心感到愉悦,并充分放松下来。

4、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1)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以自我为轴心的窍门,就是注意提问的主语。注意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比如一次性筷子。虽然是能用,但我在家里是不会用的。但类似的东西还是不知不觉得充满了整个抽屉。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是多数人则是物品可用,比如筷子可用、眼镜儿可用,拿物品当成了主语,这时焦点聚焦在物品上。

要形成“我不用的就扔掉,我真正在用的话就留下来”这样的思维习惯,就能有意识的注意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做出需要和不要的判断。

将物品的关系必做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 阶段1:满屋子的垃圾=满屋子的陌生人

- 阶段2:屋内的物品由自己决定=周围都是自己认识的人

- 阶段3:屋内的物品都是自己精心挑选的且当下在用的=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当下的朋友

-阶段4:屋内的物品都是当下真正在用且喜欢的=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死党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有没有用。这一点必须要铭记在心。

2)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 在断舍离中,扫除明确的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筛选出不用和有用的物品并丢弃不用物品的“收拾”、需要利用收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 扫除是有顺序的,即必须先进行筛选物品的手势,再进行整理或打扫才有意义。不先进行收拾的扫除,过不了多久又会恢复原状。


《断舍离》- 框架笔记_第6张图片
扫除的整体概念


3)关注不扔的东西造成的损失

家居的物品也符合8020原则。即日常生活中20%的物品满足了80%的生活要求。五次里面,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感到困扰。其余的80%,基本都是垃圾。

八成垃圾的存在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困扰。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恶性循环之下,就会造成物品四处泛滥的情况。

4)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每个人都有通过物品来宣布主权的潜意识行为。如果无法认可对方的存在,就会觉得对方的东西就像垃圾一样。所以,先不要管其他人的东西,而是高高兴兴的收拾好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行为带动大家一起进行断舍离。断舍离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也是一个愉快的结果。

5)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很多情况是人们一言不发的开始断舍离,而带动周围的人也开始兴致勃勃的收拾。断舍离从物品层面深入到对自己内心的探究,能够更有效的的影响周围的人。

6)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通过对家居物品的断舍离,就能影响人们内心的大部分世界以及人际关系。而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让认知和行为一致,做到知行合一。从头脑的过载中解放出来。

7)可惜的两种含义

可惜不是不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珍惜物品的心情。从个人的情怀中跳脱出来,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

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而断舍离则衍生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的标尺尽量简单,分类按照最小限度分类,否则,太多选择往往无从选择。在断舍离中,分类往往被分为三个。

物品是一个映照真实自己的镜子,所照出来的是你相当做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对人类来说,半死不活的吊在那里才是最让人痛苦的。如果觉得讨厌、不舒服、进展的不顺利的话,不如干脆来个了断。光靠想没有任何意义,说到底,行动才是一切。

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5、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1)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 在考虑自己和物品的关系及当下时间轴后,接下来就需要聚焦于场所,而选择场所则需要有对应的时间;

- 务必保证在对应的时间内完成场所的断舍离,否则就是前功尽弃

- 集中于一点,哪怕是一个抽屉、一个钱包,把他搞完美,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断舍离的动机。

-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考虑一下我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选择进行断舍离的最初场所,干劲儿就会随之增加。

如重视健康及安全、希望能作用于心理层次(如长时间的负疚感)、重视气运等。

通过有多少时间选择出来的场所,在加上自己的目的,就能得出这样的推导:重视健康和安全——有一小时的时间——不擅长分类——冰箱的最上一层。这样就能随时随地发现最适合实施断舍离的地点了。

2)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的过程,减少就是舍的过程;

- 先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那些自己比较喜欢、在意的东西以后再说。此时的标准就是“需要、不需要”(当下),慢慢可以过渡到“舒服、不舒服”的标准。

- 扔东西的时候要说“对不起、谢谢”,转赠别人东西的时候要说“请收下”,而不是“给你”


《断舍离》- 框架笔记_第7张图片
7、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3)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注意在整理时不要一下子就进行很细致的分类,不断的重复使用三分法,就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断舍离》- 框架笔记_第8张图片
8、三分法示例

4)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 七: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

- 五: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最多放五成;

- 一:装饰性的空间,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最多放一成,也就是说最低限度的放东西。

- 限制了物品的数量后,“扫、擦、刷”的工作也就变得更轻松和快乐了。

伴随重量限制原则,自然而然会有淘汰原则,即通过优胜劣汰不断的淘汰来进行断。在进入一件物品后,必须对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断,然后舍出一件物品。这样才能进行总量控制,也就能够培养“永远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了。

5)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无论是去除物品还是手绘物品,我们追求的是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放回物品所需要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两个动作。这样就能减少压力;

-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自立是指让物品能够立起来、竖起来。想拿什么东西就能立即拿出来。自由是指选择的自有,也即物品的摆放的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自在是指听话,卷起来。这是针对那些无法自立和自由摆放的东西。比如内裤、T恤等物品。

- 每次主义就挺好:每次需要用的时候,就采购刚好够用的量。而不是不经节制的一通采买。

6、断舍离的意义——内心世界的进化

1)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就是一种自动化的整理机制,就是要训练自己成为能够新来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到了这个阶段,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

2)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留存下来的物品往往是自我观察的途径,能够判断出自我的真实想法。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能让自己的品味和信心更进一步。

断舍离追去的并非清简、节约的生活,物品最棒而且又是最新鲜的才是最重要的。

3)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化: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的真实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接下来,就会开始肯定、相信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可信了。必要的东西只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这样,就相当于从自力的世界进化到了外力的世界。只有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 如果有东西让你感到碍事,即便是一瞬间觉得碍事儿,也要在发现的当时就把他们一一击破。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 贯彻断舍离这种生活方式,超越自己,接受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达到成事在天的心境。

- 从拥有这种观念解放出来,通过断舍离,打破固有已久的“拥有”这种观念。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 框架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