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十一去看了久已心仪的云冈石窟。不自禁整理学习了一下佛教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创立于印度。大约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世纪之交传入中国。
据《后汉书》的记载:“世传明帝(28-75)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佛教开始时是通过官方渠道传入中国的,所以佛教在传入初期,主要的传播范围是在上层社会,而且是作为方术被接受的。东汉楚王刘英(39-7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仰佛教的皇家贵族。《楚王英传》说刘英:“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还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不过刘英信佛,主要是为了祈求福佑。
上学时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有这样的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那位“亲小人、远贤臣”因而招致后汉颓废的汉桓帝刘志(132-167),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后汉书》记载:他于“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在整个汉代,佛教这一外来宗教,只是作为一种方术,在上层贵族间流播。在民间,政府不准中国人出家为僧。
但也有一个例外:严佛调。严佛调,临淮人,幼年就很聪颖。汉灵帝末年来到洛阳,从事佛经的翻译。其“剃除须发,着坏色衣”。虽然严佛调只是表面上剃光了头、披了袈裟,没有受过“具足戒”,但他毕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华籍僧人。
佛教经过汉代的初传,进入魏晋,有了很大的发展。
曹魏之世,创立了中国的剃度制度,从此以后,便有了华籍的僧尼。
魏晋之际,除了佛经的大量翻译,还有了对佛经的注疏。而注疏之学的出现和发展,也意味着佛教“汉化”的开始。
另外,这一时期,各地大量兴建佛教寺院,还出现了寺院经济。正是源于权利对宗教的扶持,才使得佛教在中国生根开花。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很美的诗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早在西晋的两京,有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东晋一百零四载,合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僧尼二万四千人。
佛教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中,往往出现佛教典籍讹传、译理不尽的情况。于是就有为佛教誓志捐身者西行求法。佛教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玄奘西行。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者是--朱士行。朱士行,颍川人,于公元260年从雍州(今陕西长安)出发,“西渡流沙”,到了于阗,取得正品梵书九十章,约六十万字,几经波折,终于派遣他的弟子辈把这部梵本的《般若》送还洛阳。而朱士行,“遂终于于阗,春秋八十”。
据佛教史料记载,朱士行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依法受戒”而成为合格的出家比丘的僧人。严佛调,虽为华籍僧人的第一人,他只是“剃发染衣,”但并未能“依法受戒”。朱士行,则是华籍“合格”僧人中的第一人。
两晋时期,随着经、律、论等大量佛教经典的翻译、注疏,佛学已不再仅仅作为方术而是作为一种宗教被推崇和传播。一些高僧大德的高质量的译经奠定了佛学传播的基础。《祐录.罗什传》中就记载晋代著名高僧鸠摩罗什一生译经“三十二部,三百余卷”。鸠摩罗什也位居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首(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随着对佛教经典理解的深入,一些宗法不同学说的门派开始产生。在晋代,《般若经》的“一切皆空”的思想,在当世倍为推崇,产生了六家七宗。估计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与魏晋玄学的思想相呼应。及至隋唐以降的天台、唯识、华严、禅宗,均是宗法佛教的不同经典而产生的佛教流派。
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经历了三次重大灭佛打击,可以称之为“三武法难”: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4-452),北周武帝宇文邕(561-578),唐武宗李炎(在位时间,841-846)。
我刚刚游览的云冈石窟,就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规模灭佛的大背景下创建的。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创建人昙曜和尚痛感于北魏太武帝的灭佛,为不使经像法物荡然无存,遂发宏愿在山上凿窟雕佛。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前后历时六十多年,后世的唐、辽金、元、明、清也多有修葺。北魏文成帝即是前一段时间热播的唐嫣主演的电视剧《锦绣未央》里的拓跋浚。
走进第一个石窟里甫一看到美轮美奂的佛石雕,即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撞击到,心变得很安静,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禁不住要化为泪水流出来。那一刻觉得身上背负的东西都可以放下了,可以很轻松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那时就在想,一些好的东西、好的景观,或许要等到自己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经历后再去感受会更好。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物就在那里,不变。变的,是我们自己。
年轻的时候,受的教育是唯物主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历史、对未来、对自然,努力地多了一些敬畏之心,更信奉孔子说的:对我们还不能认知的,存而不论。
因此,入寺进观,常常怀有敬畏之心。在看到云冈石窟之前,我更多的是在寺庙了解佛陀。在山门、在大雄宝殿,金色的、修葺一新的庄严佛像,在我的感觉中,有威严、有权势。但很多时候,历经时光雕琢的历史沧桑,往往更能牵我的手,带我走入历史,更能将心灵沟通润物无声般地化入我的心底。就如这云冈石窟,那一个一个佛雕,不用说话,也不必言说,他那似乎未在凝视你的眼神,却无处不在的导引着我,让我可以感受到、触摸到藏在我心底那最柔弱、最美好的东西。
看着云冈石窟里一千多年前,单凭人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石雕像。我想象着把自己变成昙曜和尚,变成那时的石匠。得怀着多么虔诚的心,才能完成这一泣血之作。在这承载了生命和心灵的石雕群里,神会着历史的印记,感受着宗教对灵魂的触摸,哪里还会被世俗的烦恼所羁縻?
早上看到太太发在朋友圈的一张照片觉得很美。后来有同学告诉我这张照片已在不少群里转发。南朝刘宋武帝刘裕元嘉初年(420)译出了四十卷本的《大涅槃经》,“佛性”论思想也就随之传入中国。《大涅槃经》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什么是“佛性”?我在云冈石窟里的感受和我看到这张照片时的感受是一样的,都很美,美就是佛性。这与西方哲学里“美就是崇高”,其实是殊途同归。
太太发的照片里,男人、女人、孩子,眼里都是爱,是人之初的本性、本心。
在云冈石窟里看着佛慈祥的神态,其实即便是我没有文化,心一样会变得柔软,心底除了祥和不会有渣滓。
这个经历之后我就在想,当人背负太多的时候,不妨去看看美的、祥和的东西。这还真不是一种麻醉。其实看的人多了,社会也就会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