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很高兴看到大家。
今天,我们将一起解决一个当众说话时非常重要的问题——没话说。
没话说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是呀,我就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那不一定,其实我们并没有越来越不会说话,只是需要当众说话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因为接触的人就是家人和同学,哪里会觉得没话说呢?
对呀,现在工作了,要整天和客户、上司接触和聊天,专业知识、行业动态、新闻八卦什么都要懂。
可是我知道的东西太少了,经历也不丰富,真羡慕那些什么都懂的人。
Cindy,你确定你知道的东西少吗?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轻视了自己的知识量,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通过网络、电视、邮件等渠道,平均每个人每年获取的数据总量多达2×10的21次方MB(兆字节)。
这相当于每人每天阅读了174份报纸。
哇,居然有这么多!不过我每天刷新闻、微博、朋友圈的时间也不少呢。
是的,身处互联网时代,我们享受着有史以来信息共享最大化的便利,其实知道的东西并不少。
那为什么我还是觉得没话可说呢?
其实你是觉得自己想说的东西没什么特别的,大家都懂,没必要说。
真正阻止我们开口表达的,不是“没话说”,而是“没有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觉得你的想法比别人有洞见,你大概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出来。
而导致我们缺乏独特观点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太单一了。
比如聊到不婚族的话题,赞成的人基本都认为这是个人自由,反对的人则大多认为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观点非常雷同。
其实家庭关系、心理、生理、社会制度、科技发展等等都是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但大多数人很难想到这些。
不过,有个特别的学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是人类学。这里主要是指文化人类学。
这个学科对大家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其实我们都是人类学家观察的对象,也是人类学研究的课题。文化人类学家不仅要研究不同的人群,而且要研究人群之间的差异所在,所以,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必须非常多样,能对一件事情提出多种可能的解释。
所以,如果我们能学会人类学家观察事物的方式,自然就能解决思维单一的问题了。
文化人类学家是如何观察事物的呢?简单来说,在研究某个族群的文化时,他们会进行田野调查,就是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同时观察、思考和记录当地人的文化行为习惯。
他们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语言、社会组织、阶层、婚姻制度、经济行为、饮食、宗教、环境等。
同时,人类学家也会对比不同族群、地区的文化异同,比如四川和湖南的饮食文化都有“辣”这个元素,那“辣”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总之,这个社会中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人类学家要研究的。
那么,文化人类学家有哪些研究思维,是普通人也可学习和借鉴的呢?
主要有3个思维,分别是整体性思维、客位视角和主位视角。
先来学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整体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是人学类家最常用的思维。 比如文化人类学家约翰·博德利(John Bodley)在他的《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一书中,关于暴力、贫穷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的研究,就使用了整体性思维。可以看到,其实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过度消耗、商品化、人口增长、全球化和政治化等等都有程度不同的联系。
整体性思维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A导致B” 这种线性思维,看到多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
学者的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样简单地把整体性思维用起来呢?
可以从三条常用的路径去思考和分析事件:个人-集体-社会。(集体包含家庭、公司、学校等)
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在这里,大东说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面对出轨的新闻,一般人从“事件——个人——家庭情感”的路径出发。我们都喜欢忠诚的自我形象,也自然是千篇一律地抨击婚姻中的背叛行为。
但大东从“事件——集体(家庭)——经济关系”的路径出发,分析了明星的商业价值(经济利益)在婚姻中的影响。
其实大东也会很自然地想到图中白色的路径,但是觉得没有新意,于是选择了更值得说的橙色的路径。 这样一来,自然就可以说出和别人完全不同的想法。大家也可以看看哪条路径走得通,能说出独特的观点,就选择那条。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测试,看看你对整体性思维的理解如何。
我们先来阅读这则新闻:2017年9月,陕西榆林一位待产孕妇从医院跳楼身亡,一尸两命,自杀原因是她无法忍受顺产前的疼痛,多次要求剖腹产,但被家属拒绝。
从“孕妇”的角度出发,运用整体性思维,我们可以分析的话题有哪些?
①孕妇生前的精神状况是怎样的?
② 孕妇生前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
③ 孕妇对生育的态度如何?
④ 孕妇与医院、医生在法律上的关系是什么?
没错,这四个话题都是从孕妇角度出发,用整体性思维可以分析出来的。
它们分别研究了孕妇的精神状况、婚姻生活、生育意愿和与医院法律关系。
你还可以从孕妇家属、医院、社会影响、剖腹产历史与现状等角度出发,对这件事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之后在遇到这种争议性话题的讨论时,你可以运用整体性思维,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完整体性思维后,我们来看第二个思维——客位视角。
客位,顾名思义就是客观的位置,而最客观的位置当然就是局外人的位置了。 客位视角就是把自己抽身而出,作为旁观者,站在整个事件之外来对全局进行观察和思考。也可以把它当作上帝视角。
很多小说的叙事视角、电影的拍摄视角都是客位视角。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片。
这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经典电影《狗镇》的剧照。你会发现,摄像机和观众就像隐形的旁观者一样,可以无遗漏、清晰地看到全部的角色和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客位视角。
那么,在分析事件时,我们可以怎么运用客位视角呢?
继续来看饭桌上的八卦事件讨论吧。
之所以会忽略他们,是因为有时虽然站在了客位视角,但站的位置还不够高。如果再站得高一点,我们甚至可以分析普通人和明星的隐私权,社会的道德秩序,婚姻法等。
所以在进行客位视角分析时,不仅要把位置站对,而且要把高度站对。
要做到把高度站对,我们要了解一件事从不同的领域看, 有哪些细分的领域。
比如地理范围层面,可以有个体、家庭、街道、城市、国家,甚至大洲、星球、星系等等。
从社会结构和组织层面,可以有个人、家庭、公司(及其他组织)、国家。
然后你再根据这个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你比较了解的方向,选择你所站的高度和角度。
前面学习的整体性思维偏重分析事件的方方面面,而客位视角则偏重分析涉及的人或组织,以及他们与事件的关系。
好,来看最后一种视角。
想象一下,你本来在看电影,现在你从屏幕外突然跳进电视机里,附身在主角身上,从ta的角度去看世界,这就是主位视角。
主位,就是主观的位置,也就是当事人的视角。 我们还是继续在“八卦”的分析中学习吧。 小艾这里的分析,运用的就是主位视角,也就是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和想法。如果我们不把这个事件当作公共新闻,就当作他俩都是普通人,那么事件的当事人准确来说,只有A、B和小三。
所以小艾从A这个当事人的角度分析,又能说出一个新观点。
你看,新闻我们看得少吗?不少吧。
所以如果你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那你不仅不会没话说,而且还会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这样,你在别人眼里,至少是一个挺有想法的人。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要点。
培养人类学家的思维,不仅是为了学会多角度思考,解决当众说话时“没话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思维会让你减少偏见,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在遇到看似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情时,不会随便说“毁三观”,而是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
事实上,当你拥有坚定而又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三观,你的观点常常会令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要培养这种思维,除了阅读完今天的内容,完成作业和挑战任务外,我们还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练习。
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或者大小新闻,我们都可以试一下“可以怎么分析?”的练习。
比如下面这个场景,一起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