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摄影,只是摄影

最近看了很多影集,有纪实类的,也有观念类的。各位“大家”对摄影的认识都建立在他们长期的实践上,奉劝各位刚刚上路的“爱好者”学习和实践要相伴而行,要不然很容易莫衷一是。还是孔子教育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我认为摄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关于摄影这件小事,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


NO.31:摄影,只是摄影_第1张图片

首先摄影只是摄影,它承载不了太多的所谓社会责任。很多纪实摄影都主张深入社会的底层,感受“群体”的冷热,展现他们的生活,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从而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图片不是没有,可能你会想到解海龙那张著名的“大眼睛”。没错,正是因为那双渴望的大眼睛,那只削得极短但是依然紧握在手心的铅笔,那摇摇欲坠的书桌让社会上很多人知道在这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多孩子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希望工程”被催生了,很多孩子的命运被改变。可是如果你愿意去深入的了解,你会知道解海龙拍摄了很多这样的孩子,那些眼睛一样的充满了渴望,被选上的却只有那一张。如果你愿意深入去了解,你会知道在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便是2013年了,还有很多山区的孩子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他们的命运不是一张照片,或者一个“希望工程”可以改变的。他们有没有自觉意识,国家有没有意愿去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摄影”可以承载的重负。


NO.31:摄影,只是摄影_第2张图片

摄影又不仅仅是摄影,它是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我们想世界的方法,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也是我们修行的一种方式。我很愿意用“修行”这个词,摄影行为和作品一定是可以彼此成全的——成全摄影者也成全被摄者。我们很多时候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也不甚了解),通过摄影我们无限的靠近了某一个群体,感受了某一个人,这就是看众生,就是觉有情,就是行菩萨道,那么首先摄影成全了拿相机的人。人是孤独的一个,都有被理解的需求,都有倾诉的渴望,你可以毫无保留的向某一个人诉说自己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甚至是自己的隐秘梦想,这是一种福分,人内心的情感也许通过一次交流得以平衡,那么第二个被成全的是站在镜头前那一个。至于读者会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看到,看到之后会想到什么,这不是摄影应该过多考虑的问题,因为那又绕到了上面“责任”的话题了。摄影没有责任,摄影不是主,背后没有滔天洪水,也救赎不了谁。


拍得太多的时候,或者拍不下去的时候停一停,静下来看看,想想,也许你会发现身边的世界已然不同,即使是你每天经过的小路,风景也是独好。如果你腻了,不要停下来,每天要求自己拍上36张,不多不少,不要忘记当初自己为什么举起相机,坚持下去,咬着牙走下去,有一天你会得到你想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NO.31:摄影,只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