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波有感

又到了每天固定的小波时间,迅速地洗漱完毕,坐到桌前接着昨天的文章看。

小波同志说的是一些知识分子的通病,那个年代网络还不普及,没有公众号和大威,普通民众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说话的分量不够重。其实按现在的标准,他所列的毛病不止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其实很多真正有涵养的人是没那么多闲功夫上网炒作段子的),还包括有了网络话语权却喜欢煽风点火的大咖们。

1.总拿道德做文章

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经常赤膊上阵,论说是非;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是以科学为基点,关注人类的未来;就是讨论道德问题,也是以理性为基础来讨论。”用经济学的话说,中国类似于规范分析,论证社会应该是什么,哪些是符合价值标准的对的东西;西方类似于实证分析,我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社会就是这么解释的,我们就是这么假设和验证的。当然在经济学里两种分析方法各有其理(没在和稀泥),尽管现在我接触最多的是实证分析。社会道德就像条条框框,根据这些框评价我们该做和不该做什么,能或不能做什么。这些是需要且必须的。但它们总被玩坏,被一些人恶意地拿来说事来恶心大家。

记得以前在微博里看到一个新闻,说是小两口去美国穷游,丈夫却在旅途意外受重伤,我党报的网络平台呼吁大家伸出援手。结果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一篓子的人叫骂,说夫妻二人是崇洋媚外抛弃祖国之人(因为之前讽刺过中国的医疗服务),不值得怜悯,随后又人肉了小两口以前的种种记录以供凭证。紧接着上万的跟帖,好像他们去美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最后这事怎么了不太清楚,还是伤者的朋友出来发表了声明让网民放过他们。如果稍微有点同情之心或者通情达理的人,在看到新闻的第一时间肯定是替他们感到担忧,有能力和渠道的能帮忙则更好。而那些段子手们干的就是把道德磨成了棍棒去打人,不仅这样,还教会别人如何用棍棒打人。道德绑架听说过吧。这个不稀奇。看下陈导的《搜索》就知道了。真的应了那句话,就怕流氓有文化。

2.高逼格和无知

“我国知识分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常说的一件事就是别人太无知。”

“还有一个爱说的话题就是别人‘格调低下’,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兄弟我格调甚高,不是俗人’!”

这个错我也犯过,而且不止一次。要说我情商低吧,我也很注意尊重别人自尊和面子,有的错可能还是因为年少轻狂读书少。我本人喜欢看一些“有意义”的读物,音乐我也偏向于轻音乐(妈妈为此还跑过几次录像带店给我买磁带)。这些习惯是从幼儿园开始读童话书到长大后看少量的名著,三年级听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难以忘怀开始的。不是我装,只能说我还算幸运,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受到了好的氛围的熏陶。上大学前一直处于一种比较低调的状态,因为周围太多不是和我一样的人,就是品味和学识比我高的人,没有很大的反差。到了大学,空间变大了,我反而没有以前开朗了。无非是觉得他们太俗。Low.无知。谈话总是不在一个调子上,想法怎么可以这么粗糙。她们的爱好我也会体验一下,作为生活的调剂,那个时候就没想过什么无知和高格调了。对于不一样的人和爱好,如果不喜欢大可走开,没必要嗤之以鼻的看不上和不经过大脑的嘲讽。通过贬低别人是抬高不了自己的。只会显得自己更悲哀。

 

这几天每晚都要花很久看书以至于白天起床有点没精神,忽然又想起连三八节都过了,复试线都快出来了,专业课还没过一半呢,我还在这里磨叽个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小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