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可以干吗?听一首老歌,喝一杯咖啡,刷十多个抖音小视频?看似短暂的五分钟,却能做很多其他有用的事,比如我带你读完362页的文学著作——《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阔少阿米尔与家中仆人哈桑关于风筝的故事,一个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全文围绕自我救赎,向读者展开其全书的脉络。
一是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阿米尔从小就把自己定义为普什图人,而认为哈桑是低等的哈扎拉人,直到到懂事前,始终没有把哈桑当成真正的朋友,
借乡霸阿塞夫之口,说阿米尔只是在无聊的时候才与哈桑玩耍,也确实如此,但是哈桑却待他情同手足,甚至是愚忠。从第一次哈桑用弹弓威胁阿塞夫,到后来阿米尔拿石榴砸他他也不还手,把哈桑的赤诚之心展现无遗。
其次是阿米尔与哈桑争宠;因为他父亲殷切希望他能和哈桑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外出玩耍还是旅行,但是阿米尔却总是想独得父亲宠爱,屡次借口哈桑要干活抽不开身,从而撇开哈桑。
期间阿米尔试探性问过父亲,有想过让阿里和哈桑离开吗?当即父亲大发雷霆,说无论如何都不会,严厉地叫他再也不能提此事,认为这事是一种耻辱。所以阿米尔不惜在自己生日那天,伪造哈桑偷手表和钱,然后向父亲揭发,最终逼走哈桑和他父亲阿里。
正是年轻时犯下这些错,所以当阿米尔在美国接到叔叔阿辛汗电话时,电话中让返回阿富汗,返回喀布尔,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此时已三十五岁了,并且在移民到美国,并且在美国有了家庭。
阿米尔从懂事起,一直愧疚年轻时对哈桑的伤害,梦里也时常会梦到哈桑。怀着牵挂,于是阿米尔不顾危险,风尘仆仆地赶回饱受战火的阿富汗。
而到了阿富汗,始料未及,阿辛汗告诉他一个惊天事实:原来他和哈桑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父亲一直都在隐瞒他,而这个秘密是在自己搬进他们家后,打扫卫生时无意发现的。
虽然阿米尔一时难以接受,但是想到父亲对哈桑的态度,也就验证了这件事实。从阿辛汗口中,他还知道哈桑后来生了一男一女,男孩取名为索拉博——名字源于他和哈桑最爱电影中主人公的名字。但不幸的是,哈桑和她的妻子及女儿都已被万恶的塔利班杀害,儿子索拉博则被恤孤院收养。
于是他坐出租车前往,由此认识了出租车司机法里德。历经一路颠簸,和途中塔利班的监察后,终于来到故乡喀布尔,此时被战火折腾得满目疮痍。
来到恤孤院,阿米尔得知院长与塔利班无耻勾当——暗地私自贩卖孤儿。而侄子索拉博也贩卖给塔利班,阿米尔不得不去向塔利班要人,却怎知那人居然就是小时候总是欺负自己的阿塞夫。
阿塞夫坦言他可以带走索拉博,但是必须打赢自己。最终,在力量悬殊太大的情况下,阿米尔费劲九牛之力,终于在索拉博弹弓的帮助下,遍体鳞伤逃出生天。
在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送到医院,尽管伤的不轻,好在阿米尔没有倒下。最终阿米尔费尽心血,把索拉博到美国,照顾好他。这一切都是为了灵魂的自我救赎,从对哈桑无尽的愧疚,化为对索拉博的补偿,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之路可谓历经千难万险。
其二是阿米尔父亲的自我救赎;他一生无限风光,名利双收,人皆羡慕,但是因为醉酒,与情同手足的阿里结发妻子发生关系,于是生下哈桑,因为仆人阿里无法生育,但是阿里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哈桑的出生看似那么自然,他对世人隐瞒这一切。
而他自我救赎的方式,就是对哈桑深沉的爱,虽然不敢表现的太明显,但是从某些细节可以看出他更喜欢哈桑,他喜欢他的善良正直,热情勇敢。处处都不忘哈桑,只是他把爱藏的很深。
而另一方面自我救赎,就是对于阿里的愧疚转变成对阿里父子的保护。他和阿里之间的感情,甚至要好于同时期的阿米尔和哈桑,他们也是从小就朝夕相处,感情深厚。
所以在阿米尔提及会不会把阿里父子赶出家门时,他态度坚决地说不可能,甚至命令阿米尔不能再提出类似的话。以及在送别阿里父子时的依依不舍溢于言表,莫非阿里父子坚决要走,无论如何他是不会让他们离开的。
也许这种方式是最好的,避免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但是也加深了阿米尔的负罪感,无论是对哈桑和阿米尔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功过是非,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另一个视角而言,就是对曾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物加以分析,全文多处提及这句话,而且都是恰到好处,一针见血,于是这句经典台词成为了《追风筝的人》的缩影和标志。
首先,是哈桑第一次说出;哈桑虽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但是始终和阿里一同生活,阿里属于哈扎拉人,哈桑也被认为是哈扎拉人,哈扎拉人在当地属于下等人,所以经常有人嘲笑哈桑的出身,无论是年轻士兵还是阿塞夫,都曾对哈桑嗤之以鼻。
哈桑性格温顺忠诚,善良可爱,却也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他对阿米尔忠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说愚忠一点也不为过。
有一次和阿米尔去山上的石榴树下,被阿塞夫及其死党瓦里撞见,阿塞夫性格暴戾,横行霸道。哈桑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弹弓逼走阿塞夫来保护阿米尔。
后来,在阿米尔问他有没有骗自己时,哈桑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阿米尔少爷,真的让我十分感动。包括为阿米尔追风筝时,又被阿塞夫堵住,阿米尔站在阿塞夫身后偷看,眼睁睁看着哈桑被强暴,阿米尔因为懦弱,始终不敢为哈桑勇敢一次。
其实哈桑后来知道他在背后,但是哈桑想要与阿米尔重归于好,但是阿米尔却因为非常内疚,无法正视哈桑,才有了后来把哈桑逼走一事。
经历过此事后,阿米尔害怕见到哈桑,一直刻意避开他,其中有一次,他们又去石榴树下,阿米尔用石榴砸哈桑,哈桑始终不还手,直到后来哈桑捡起一个石榴朝阿米尔走来,将它扳开,在他额头上磨碎,红色的石榴汁想血一样从他脸上滴下,对阿米尔说“你满意了吧?你觉得感受了吗?”看到这,我差点没哭出来。
哈桑是时代悲剧的产物。他口中的为你千千万万遍,现在听起来都有莫名的心疼。尽管被迫离开,但他始终牵挂他的阿米尔少爷,于是为了阿米尔,从目不识丁,到学会给阿米尔写信。再到为自己儿子取名为索拉博,他对阿米尔的感情可见一斑。
除了哈桑,还有阿辛汗也对阿米尔说过。
阿辛汗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他的仁慈善良更是一座桥梁,连接阿米尔父亲和阿米尔。阿辛汗经常鼓励阿米尔写作,还送他本子估计他写作,阿米尔也坦言说阿辛汗是他第一个成年朋友。
在阿富汗爆发战乱后,阿米尔随父亲逃亡美国,受其父嘱托,阿辛汗住进了阿米尔在喀布尔的房子,正是因为这般机缘巧合,阿辛汗在打扫房间时发现哈桑是阿米尔兄弟的惊天秘密。
也正是因为阿辛汗,阿米尔才从幸福的美国生活中,奔赴到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从天堂到地狱寻找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等到阿米尔到达阿富汗,阿辛汗把一切都告诉了阿米尔,一时阿米尔无法接受,摔门而出,等到他冷静下来,又再去问阿辛汗,阿辛汗又把哈桑的近况告诉他,阿米尔表明谢意后,阿辛汗说了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是感人至深,试想,一个父辈大的朋友对你说出这句话,我想多数人都会感动地一塌糊涂吧。
第三次就是马里德对阿米尔说过。
马里德是阿富汗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在战争中手残疾了,只得以开出租车为生,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后,就是坐他的车四处奔波,刚开始马里德对阿米尔很冷淡,有点仇富。
不过在寻找索拉博过程中,马里德还带他去自己家。他们家里有他的弟弟和弟妹及三个孩子,生活也很贫苦。马里德慷慨拿出菜汤和小块面包招待阿米尔,因为这是他们家最好的食物,用来接待贵客的。所以,倍受感动的阿米尔,在临走时,偷偷在草席下留了一笔钱用于感恩。
马里德在送阿米尔去阿塞夫处时,非常担心阿米尔的安全,在阿米尔奄奄一息的出来时,是马里德送他去医院做手术,陪伴他左右,悉心照顾。在离开的那天,他也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很感动。马里德这种坦诚以待也确实值得让人鼓掌称好。
第四次就是阿米尔对索拉博说出这句话。
因为索拉博在之前喀布尔的恤孤院,被院长卖给塔利班换取金钱,而恰好买过去的又是加入塔利班的阿塞夫,于是索拉博也没能逃脱噩运,下场和他父亲一样——被强暴。
索拉博年纪尚小,但对阿塞夫的兽行耿耿于怀。导致他很少开口说话,性格孤僻。即使面对这眼前被父亲一直念叨的阿米尔少爷,他也总是沉默寡言,对阿米尔不怎么理睬。
救出索拉博后,他一直心情不好,好不容易,阿米尔才用扑克游戏让他打开心扉,趁此机会阿米尔坦言要带他去美国生活,在犹豫再三后,索拉博这才接受。本来索拉博满怀期待阿米尔带他去美国,结果在阿米尔为索拉博询问移民美国事宜屡屡碰壁后,阿米尔告诉他可能要晚点才能带他过去,结果失望至极的索拉博在浴缸里割腕,好在抢救及时,脱离生命危险了。
后来阿米尔打听到,可以先带索拉博去美国,再想办法为其移民,于是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可是索拉博变得更加冷漠。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因为自己无法生育,所以她就把母爱寄托在索拉博身上,帮他做好一切,可是慢慢地,索拉雅也没有了信心。
直到有一天,阿米尔带他出去,看到有人在放风筝,给他讲自己和他父亲一起追风筝的故事,还邀请他一起放风筝,索拉博才第一次露出一丝微笑,阿米尔也笑着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这句话从阿米尔口中说出,我觉得阿米尔已经找到了成为好人的路,为完成了自我救赎。
全文每一个字我都字字珠玑,我是带着敬仰的心去看的,就如一个虔诚的信徒去教堂礼拜,去参见真主。自己很快就被带入故事中,如身临其境。会为哈桑的善良天真而感动;为阿米尔的懦弱而叹息;为阿塞夫的娇纵暴戾而痛恨;
书中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而且写的很接地气,逻辑性强,经得起推敲,内容首尾呼应,起承转合衔接自然,而且结局留有余白,感觉故事还没有结束,给人遐想万千。
你看完本文只需要五分钟,但我看完整本书将近一个月,写稿改稿数十次,累积上万字的原稿,只为把最精彩的视角提供给你,而这都是抛砖引玉,我更希望你去捧读原著,届时你更加能够感受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魅力所在。而我,现在也能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