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的心灵成长史

一个男人的心灵成长史_第1张图片

周国平的书,之前读过好几本,比如《安静》《爱与孤独》《守望的距离》。他的文字很细腻,情感直率,文采和哲思结合得相当完美。当年校园流传的一句很广的话就是,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我也是在那样的氛围下,读了他的一些作品。但对于最近才接触的这本《岁月与性情----一个男人的心灵成长》,我似乎更偏爱些。作者在自序里也明确地提到,在名人作秀成风的时代,我出这本书,绝对不是作秀。我抱持着一种认真的态度,要求自己认真的诚实。我毕竟还活在这个世上,与这个世界有千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我不可能全部说真话,只能说出部分真话,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凡是说的,一定是真话,决不说假话,对不可说的,则保持沉默。单从这一点讲,这本书就具备了它本身的可读性。

全书分四个部分,依次是作者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学时期、毕业后在农村锻炼和工作时期、回到北京读研究生和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时期。虽然我知道,一个人童年发生的事情,对本人性格的形成起很大的作用,但我的阅读重点,仍然是在作者的青年时期和后面对哲学研究的部分,可能在我看来,这些内容更接近现实的生活,更容易被我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像一句话说的,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自己。

周国平在书中写到,在整个大学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老师,不是课程,而是他的朋友郭世英(郭沫若的儿子)。他不只影响了他的青春时期,甚至影响了他整整一生,包括一生对于哲学的追求,也是在当时郭世英的影响下奠基的。作者在书中,用很大的篇幅,用深情而伤感的笔墨回忆了与郭的相处相知相惜的深厚友谊,读来令人潸然。不幸的是,郭仍难逃厄运,在悲愤中自杀了。那样喷薄的才情,那样芳碧的年华,那样真挚的情谊,都随之消逝,以至于在其后的很多很多年,作者都不能从这样的阴影里走出来,他在书中真切描绘当时的情形:我一直不能接受世英已死的这个事实,无数次地梦见他。每次梦见他,他都仍然生龙活虎,于是我对自己说,原来他还活着,可是只要这么一想,我就立即看出他已是一个死者。我仍然会做这样的梦,这一生,我梦见的最多的人就是郭世英。很平淡的句子,字字都能读出思念和哀伤的眼泪。

北大学业结束后,周国平被安排至农村锻炼,一去便是十年左右。这十年间,他由青涩的学子,变成了一个小县城的公务员,在闭塞的环境中,他苦闷过,焦虑过,但这一切都没有让他放弃学习和工作,没有放弃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知识渴望的本能。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即使一辈子受冷落,我也宁愿作一个默默无闻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而决不做一个不学无术沽名钓誉之徒。当然,若问我作出了什么成绩,也实在的可怜,在那样的环境中,我所能做的,不过是尽量找书来读和写点东西罢了。当时的作者三十岁,在广西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县城里。第二年,作者参加研究生招考,考回北京。从此生活展开了另一张画卷。

周国平第一次的婚姻,是迫于社会和自己的压力,仓促结合,爱情的成分较少,以至于后来,作者回北京后,很快便分道扬镖。第二任妻子,是作者的初恋。爱情长跑八年,终于结婚,但无奈命运弄人,他们第一个孩子妞妞不幸因病离世,这对夫妻两人的打击都非常大,然后,婚姻也很快的解体了。现在的婚姻,妻子小他二十二岁。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情感和坎坷后,他这样总结到,我已经完全明白,风流和爱情事实上是不可兼得的,那些想兼得的人,是没有一个不以失败而告终的,因而我作出了坚定的选择。我宁愿与走近我的每一个可爱女子保持安全的距离,以友谊的方式享受女性的温馨。我确实感到,只爱一个人,同时保留其余一切可能性而不去实现其中的任何一种,这是我与异性之间能够具有的最佳格局。我为作者的坦荡和诚实击掌,更愿将这句话,与身边所有的朋友分享。

周国平的这一生,在平淡中具有一种传奇的魅力。他一直都在坚持学习,坚持阅读,坚持工作,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平稳还是波折。这为他以后的哲学研究,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他始终以一个有丰富内心生活和有真才实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是中国第一位引进尼采思想的学者,他那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香港评为80年代影响中国最大的三十本书之一。而在其后的岁月了,他更是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让原来可能灰色的人生,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男人的心灵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