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三国》73-75

闲侃《三国》73-75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73:是非功过谁定论

  为君为王者,想不虚伪都不行。

  比如很小就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江东权杖的孙权,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当老大的感觉,必须听从大人们的安排,先是周瑜,后是鲁肃,再是吕蒙。

  偶尔,孙权也想当家作主,不料年纪太轻,阅历太浅,根本没人拿他的话当圣旨,该咋办咋办,该抗旨抗旨,有时连商量的余地也没有。

  最过分最不能原谅的,就是吕蒙抗旨追杀关羽。

  这一次,已经长大成人的孙权彻底暴发了,先是杀了不听话的吕蒙,之后又逼走了副都督陆逊,第一次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孙权的手法并不高明,甚至有些虚伪:当着陆逊的面,把吕蒙的意外死亡说成积劳成疾,感叹东吴失一良柱,并假惺惺地询问谁能接替大都督一职。

  陆逊聪明绝顶,把孙权的心思揣摸得明明白白,主动辞去副都督一职,建议由孙权兼任大都督一职,之后回家读书,暂时远离了是非漩涡。

  吕蒙不明不白的死了,孙权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这种盖棺论定式的评价,确实很虚伪,甚至非常可笑。

  相对吕蒙死后的悲惨遭遇,关羽的后事倒是风光得很。

  面对孙权送来的关羽人头和转嫁过来的祸水,聪明的曹操决心把坏事变成好事,奏请天子封关羽为王,予以厚葬,并亲率文武百官一同送别。

  这气魄,这架势,把曹操的大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曹操看来,关羽是个忠勇双全的将才,尤其是他的忠义,举世无双,令人敬佩。但同时,曹操认定关羽跟错了主子,如果跟自己,肯定不会身首异处。

  可能是没有上下级关系的缘故吧,曹操对关羽的这个评价,倒是中肯。

  曹操没有想到,刚评价完关羽,就轮到别人评价自个儿的是非功过了。

  死之前,曹操做了两件十分英明的事情。

  先是顶住了孙权的忽悠,坚持没有称帝。

  作为大汉旧臣,曹操不愿背负大逆不道的骂名。

  曹操是务实的。有皇帝之实,何必还去争那个虚名?曹操的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对付完孙权,曹操开始物色和确定接班人。

  其实,人选早就定了,但生性多疑的曹操依然坚持要做最后一次鉴定。

  曹操旧事重提,坚称曹丕当年放毒蛇咬死了曹冲,逼着曹丕承认,否则就杀了他。

  曹丕牢记师傅司马懿的教诲,一赖到底,死不承认。

  这下子,曹操终于放心了。不但不杀曹丕,还将龙头老大的位置传给了这个城府很深、心狠手辣的儿子。

  曹操还叮嘱曹丕:要重用司马懿,但永远都要防着他;在家做兄长,在朝做君王,永远善待兄弟姐妹。

  曹操死了,留下了一代奸雄的万世骂名,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词歌赋,留下了七十二座坟墓,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如何评价曹操,是个难题。

  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谋略家?全都是,全都没有水分。

  最为重要的,是曹操为中国的再次统一作出的巨大贡献。

  如果没有曹操奠定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日后魏国的足够强大,三国鼎立之后的中国,说不定又是烽烟再起、群雄割据。

  如果说中国的最终统一有曹操的一份功劳,应该没有言过其实。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8日13:43于沈阳公宅

闲侃《三国》73-75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74:亲情怎堪皇权欺

  曹植名垂千古,不只是因为他的才情和词赋,还因为他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因为那首写尽弱者无奈的《七步诗》。

  成全曹植身后英名的不是别人,正是父亲内定的接班人、亲二哥曹丕。

  作为新继位的魏王,曹丕比父亲更有野心,手段更加毒辣。尤其是在打击异己、巩固地位方面,丝毫不曾手软。

  曹丕首先要收拾的,是自己的几个亲生弟弟。

  第一个往枪口上撞的,是手握重兵的三弟曹彰。

  曹彰这小子也真够嚣张,竟然以奔丧为名,亲率十万大军直奔许昌而来,明目张胆要和二哥争权夺位。

  曹丕虽然阴险,但这次却是真的慌了,不得不依仗司马懿出面摆平此事。

  司马懿确实是弄权的高手,一手挥舞胡萝卜,一手挥舞大棒子,不仅彻底扼杀了曹彰的谋反之心,还让曹彰乖乖地交出了兵权,只身一个进城奔丧,并顺带向二哥表示不二忠心。

  搞定了曹彰,曹丕又将目光投向不掌兵权只会笔墨的四弟曹植。因为在曹丕看来,笔墨比刀枪更为厉害。

  恃才自傲的曹植确实表现得很过分,既不给曹操奔丧,也不向二哥道贺,甚至许褚奉命前往拿他问罪时,依然狂傲得无边无际,喝令许褚要么杀了自己,要么给自己跪下,根本不把二哥的命令当回事。

  曹植感受到了来自二哥的恐吓,依然坚称自己身后的诗文可以流芳百世,说什么多活一日不长、少活一日不短,俨然一副看透生死的洒脱模样。

  曹植不怕死,他的老母亲却怕得要命,哀求曹丕放过一母同胞的四弟,否则自己会随丈夫曹操而去。

  曹丕表示不敢违背母亲的意志,但部属却强调王者无情,决不能心软,否则难以服众。

  在权力和亲情面前,曹丕左右为难,不得不拿曹植不给父亲奔丧为名,令其七步之内赋诗一首,否则必杀不赦。

  除了时间上的限制,曹丕对诗的内容要求也很苛刻:以兄弟为题,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名不虚传,七步之内,含泪吟出了“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

  浓浓的骨肉亲情,滴血的深情呐喊,曹植的诗赋最终打动了曹丕,决定免其死罪,贬其官职,避免了一场手足相残的悲剧。

  收拾完两个弟弟,曹丕把防范工作转移到司马懿身上。

  曹丕原封不动地继承了父亲曹操谁都不信、怀疑一切的优良传统,对自己的恩师司马懿玩起了美人记。

  美女静姝就这样走进司马懿的生活,开始了默默无闻的潜伏生涯。

  站在君王的角度思考,曹丕的上述举动无可厚非。除非是扶不起的阿斗,换成别人也会这样。

  王者无情,皇帝无义。作为某个领域、某个时段的最高统治者,六亲不认的暴政往往是最为有效的固权手段

  所以,不必羡慕豪门中人,他们得到的物质最多,但失去的亲情也最多。

  所以,不必懊悔出身寒门,那些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足以让人受益终生。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8日17:56于沈阳公宅

闲侃《三国》73-75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75:前浪死在沙滩上

  曹操死了,傀儡皇帝刘协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

  曹操虽然可恶,但他并不想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似皇帝胜似皇帝,如此恣意的生活,曹操很是享受。

  曹丕却不这么想,也没资格这么想。作为曹操的接班人,他还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傀儡皇帝,朝中的大臣们也不是那么服气。

  唯一的办法,就是废掉刘协,自己称帝,通过封官赏地培植自己的势力。

  曹丕是个敢说敢为、想好就干的家伙,在司马懿的精心辅佐下,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称帝梦想。

  提前打预防针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接替父亲出任魏王时,曹丕没有报经汉献帝同意,还穿戴起了和皇帝完全一样的衣帽。

  曹丕还逼着刘协给曹操下跪祭奠,逼着刘协追封曹操为武皇帝。

  如此这般,刘协彻底弄清了曹丕的意图,不得不去向列祖列宗请罪,说是大汉基业很快就会毁于自己手中。

  刘协的预感一点没错。曹丕决定称帝,并且制定了再三推辞、顺势而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尽管称帝的愿望很迫切,曹丕依然坚持履行必要的程序,使这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显得稍微合情合理一些。

  为了让曹丕顺利登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费尽心思,不遗余力。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司马懿之所以不讲条件地支持曹丕,在于他有更大的政治野心。

  对于司马懿而言,开国丞相没啥意思,首辅大臣也是个虚职,先把曹丕扶上去,再伺机取而代之,这才是名垂千古的明智选择。

  在司马懿的精心策划下,曹丕废汉自立的过程并不复杂。

  先是众臣力劝汉献帝退位,将帝王之位让给曹丕。刘协不从,众臣再劝,傀儡皇帝阵脚大乱,干脆去太庙问计于祖先。

  刘协也真是窝囊得可以,大汉气数已尽,祖先能给你什么主意?

  关键时刻,曹皇后坚定地站在了丈夫一边,旗帜鲜明地反对二哥曹丕,发誓要与刘协同生共死。

  但这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面对群臣的步步紧逼,刘协只能选择妥协,极不情愿地同意退位。

  曹丕很能折磨人,刘协已经同意退位了,依然被要求再三修改诏书。

  刘协倍感屈辱,不愿动笔。司马懿主动站了出来,按照曹丕的意思重新代拟了诏书并诏告天下,正式确认让位于曹丕。

  曹丕建大魏,即帝位,并移都洛阳。

  可怜的刘协被封为山阳公,标准的有名无实。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汉王朝就此终结,原本属于刘家人的天下换了主子。

  历史就是这般无情。再强大的王朝,也有日薄西山的时候;最有效的统治,也有被推翻的那一天。

  如何跳出人亡政息、改朝换代的“历史周期律”,确实是个宠杂的重大课题。

  问题在于,谁能挡住滚滚的历史洪流?谁又能战胜无情的历史规律?

  好大的话题。好沉重的话题。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9日12:47于沈阳公宅

闲侃《三国》73-75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侃《三国》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