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桶盖”热销话题引发的思考

媒体“马桶盖”热销话题引发的思考_第1张图片

羊年春节前,2015年1月25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自己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吴晓波: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文章出来后,在微信圈里“疯传”,一天的阅读量就达到167.6万。

然后事件持续发酵!

然后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转载:

1、春节期间,大批中国游客赴日购买马桶盖已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而日本媒体更是以大量中国大陆游客购买马桶,店员数钱到手软来形容这次声势浩大的购物热潮。

2、今年春节10天时间里,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用于购物,尤其“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

3、台湾《自由时报》引述日本最大农产品批发商农业合作社协会全国联合会的数据报道称,有大陆人甚至不惜花上接近1500元人民币来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虽然中国进口的日本大米数量仍占少数,去年仅得160吨,但已比2013年多出两倍以上,反映大陆人对自家生产的农产品逐渐丧失信心,有人甚至在淘宝网打出旗号贩售日本米,标榜日本米不像中国米有农药,也没有重金属污染。

4、从中国消费者专程坐飞机去日本买马桶盖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洋品牌比国产品牌好”的消费观念,中国人就是没有像日本人、韩国人那样有民族气节,“崇洋媚外”。

5、有人称,“中国制造”已成低质、粗糙的山寨货代名词,马桶盖要跑国外抢购等等。

按照吴晓波的本意,这篇文章其实旨在“反思中国制造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实体经济窘境”。不过性感的标题,让预想中的理性讨论彻底让路于抢购马桶盖,也就是正式名称叫作“洁身器”的风潮。

媒体为吸引“眼球”,往往忽视了客观性,最后总有点“长别人志气、灭自家威风”的感觉,所以我往往把它们视为信息垃圾,都没往心里去。

但是,无论如何,吴晓波给大家上了一课关于马桶盖(洁身器或智能马桶盖)的普及课程,让大家对马桶盖有个新的认识,就好比智能手机对于功能手机。

猴年春节就要来到了,回头仔细思考一下,媒体上述的一些转载真的是缺少“必要的媒体行业工匠精神”:

1、据后续媒体报道数据,中国现在智能马桶盖的普及率不到千分之一,这个数据较为靠谱,基本大部分家庭装修时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卫生间现有马桶边上找不到三个插头的插座,一般都在卫生间门口或梳洗镜边上。在吴晓波文章出炉前,大部分民众可能还不清楚智能马桶盖的功能,最多在星级宾馆中使用过。马桶盖又不是海量产品,按照日本人商店的库存管理方式,现场库存数量也不会很多,又不是方便面可以一大摞一大摞的放在店里做库存。所以,大量游客把马桶盖一扫而空,库存弄个三五个,卖完了也是“一扫而空”,所以总觉得有点夸大。

2、春节期间,中国到访日本游客45万,花了60亿;按人口比例也就0.03%左右的人,人均花个12000多元的消费,实际也正常。说明中国人大部分人出趟国还是不容易,总得买点东西,按理卖点当地的工艺品、土特产较为合乎国外游人的心里预期,但是中国人更讲究实惠,还是卖点日常能用的给到亲朋好友更好,这也许和中国人旅游的心态有关。哪天朋友圈里晒旅游的少了,大家才能正真把旅游当做是“放松身心”而不是“到此一游”了,此时旅游购物的比例自然会下降。

3、至于1500元买个5公斤大米的伙计,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如果是当“药”吃的话,可以理解;如果是因为中国大米有污染不想吃,一定要吃日本的,5公斤大米也就一个三口之家不到一周的口粮,解决不了问题,建议还是移居日本吧!当然,也许是媒体哗众取宠的报道,实际不存在。再说2013年中国从日本进口160吨大米,就可以拿来证明国人对自己丧失信心,凡是都是国外好,也有所偏颇,这160吨大米,也许放到日资在国内开始的商场,如泉屋、永旺等商场,给到在华日本人购买的多,毕竟日本人还是喜欢自己家的东西,160吨大米,也就160000公斤,每个人分100公斤,也就1600人,在华的日本人应当不止1600人吧!实际,这只能说明一点,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家想尝个鲜,只要合乎标准和法规的基本都可以购买到。

中国在发展中,区域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不好的地方肯定多;中国56个名族需要和睦相处,所以不会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不会出现像日本这种基本单一民族国家那样的狭隘主义,对于商品,大部分消费者的首选是“性价比”最高的。因此,个人觉得不必要老是“上纲上线”的说国外的东西好,国内环境不行等等,大家还是少受干扰,坚持认真的做好自己。

不管如何,吴晓波使得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卫浴的市场认知提前了几年,让我在2015年装修新房卫生间时考虑在马桶边上预留个插座。整个智能卫浴行业还是要感谢吴晓波的,也防止了后续的一些家庭重复装修带了的浪费。

中国在发展,在进步,但是这也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样样排第一!包括制造业一直呼唤的“工匠精神”,也是需要时间来学习沉淀的。以前大家没有意识到,现在意识到了,这就是进步,就是可喜可贺!

举个例子,十多年前,我在家电行业工作,对于家电的产品质量、特点功能相对了解些,搬迁住房时,购买的家电国外品牌居多;2015年再次碰到此类选择时,发现国内的可信品牌就很多了。

1)电视不用说,日本品牌都萎缩了;

2)空调行业我选了格力,记得当时日资品牌的销售商对我的唯一说词就是,格力售后服务不好,这一点不足以说服我,后来的验证是:周日打的格力官方400电话,周日本地服务上就有回复,而且格力公司的跟踪电话也非常及时,后来本地服务的工作人员还主动预估我们的装修进度来调整空调的安装时间,总体是满意的,虽然在服务的标准化上一定还有提升空间。不管怎样,竞争对手没有用品牌、品质、技术来作说辞,说明我们进步了!

3)厨具方面---方太,消费者说出去,大家也是信赖的。

4)卫浴水笼头,现有家中使用的都不是值得信赖的品牌,都说是铜质镀钢的好,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不是。后来发现苏泊尔厨具的创始人苏增福72岁二次创业,只为做好一个不绣钢水龙头,产品试制阶段,因为关键部位焊接的问题,报废了一亿元的设备和试验品。我家现有一个以前水龙头,就是外表看着很好,但是从水笼头和水槽的结合处能溢出铁锈痕迹来。所以就冲苏增福先生这股“匠心”精神,水龙头我选择了苏泊尔。实际看到产品,感觉还是心仪的那种。但是有点有遗憾,在网购时,售后服务部门的沟通感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5)开关,没有再选择欧洲的品牌,而是选择了国内的正泰电器,性价比高,网购的售后服务体验也不错。

6)地板品牌多、安装服务有担忧,后来选择了安信地板,百安居来安装。因为这个地板品牌也是具有匠心精神的,销售模式简单,百安居的安装服务流程控制相对于一般的装修工人,更易让人可信些。

不知不觉中,新房的装修基本都选择国内品牌了!说明中国的制造业进步了。君不知,街上的国产汽车品牌也越来越多了,也许就是因为有中国汽车的最大工匠李书福在引领前行。

我们没法做到所有中国人都有“工匠精神”,但是各行各业一定会有更多的“工匠”出现,七八十岁再次出发的褚时健、苏增福就是引领更多的年轻工匠出现的开始,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老马叨逼叨------

附:吴晓波: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载自吴晓波博客)

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蓝狮子的高管年会飞去日本冲绳岛开,我因为参加京东年会晚飞了一天,飞机刚落在那霸机场,看微信群里已经是一派火爆的购物气象:小伙伴们在免税商场玩疯了,有人一口气买了六只电饭煲!

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了,前些年在东京的秋叶原,满大街都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我一度对此颇为不解,“日本的电饭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就在一个多月前,我去广东美的讲课,顺便参观了美的产品馆,它是全国最大的电饭煲制造商,我向陪同的张工程师请教了这个疑问。

工程师迟疑了三秒钟,然后实诚地告诉我,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真的不错,“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只回来。”

“我们在材质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

美的创办于1981年,从1993年开始生产电饭煲,它与日本三洋合作,引进模糊逻辑电脑电饭煲项目,逐渐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先者。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占比的反转,竞合关系发生微妙改变,日本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输出变得越来越谨慎,“很多拥有新技术的家电产品,不但技术对中国企业封锁,甚至连产品也不外销,比如电饭煲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很多年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

媒体“马桶盖”热销话题引发的思考_第2张图片
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抢购电饭锅

这样的景象并不仅仅发生在电饭煲上,从这些天蓝狮子高管们的购物清单上就可以看出冰山下的事实——

很多人买了吹风机,据说采用了纳米水离子技术,有女生当场做吹头发试验,“吹过的半边头发果然蓬松顺滑,与往常不一样”;

很多人买了陶瓷菜刀,据说耐磨是普通钢的60倍,“切肉切菜那叫一个爽,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气,轻松就可以把东西切得整整齐齐了”;

很多人买了保温杯,不锈钢真空双层保温,杯胆超镜面电解加工,不容易附着污垢,杯盖有LOCK安全锁扣,使密封效果更佳,这家企业做保温杯快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很多人买了电动牙刷,最新的一款采用了LED超声波技术,重量比德国的布朗轻一半,刷毛更柔顺,适合亚洲人口腔使用……

最让我吃惊的是,居然还有三个人买回了五只马桶盖。

这款马桶盖一点也不便宜,售价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买断货。”

冲绳的那霸机场,小且精致,规模堪比国内中等地级市的机场,蓝狮子购物团的三十多号人涌进去,顿时人声鼎沸,不多时,在并不宽敞的候机大厅里,便满满当当地堆起小山般的货品纸箱,机场的地勤人员大概已然习惯,始终面带笑容、有条不紊,这样的场景大抵可以被看成是“安倍经济学”的胜利,也是“日本制造”的一次小规模逆袭。

媒体“马桶盖”热销话题引发的思考_第3张图片
蓝狮子购物团及战利品

过去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制造界行走,我的企业家朋友中大半为制造业者,我眼睁睁的看他们“嚣张”了二十年,而今却终于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

痛苦之一,是成本优势的丧失。

“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成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就其核心武器只有一项,那便是成本优势,我们拥有土地、人力、税收等优势,且对环境保护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形成了制造成本上的巨大优势。可如今,随着各项成本的抬升,性价比优势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是渠道优势的瓦解。

很多年来,本土企业发挥无所不用其极的营销本领,在辽阔的疆域内构筑了多层级的、金字塔式的销售网络。可如今,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数再造,渠道被彻底踩平,昔日的“营销金字塔”在一夜间灰飞烟灭;

痛苦之三,是“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转型升级”的危机警报,已在制造业拉响了很多年,然而,绝大多数的局中人都束手无策,近年来,一些金光闪闪的概念又如小飞侠般地凭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机器人,还有什么“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些新名词更让几乎所有50后、60后企业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若以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一代制造业者实已踏在万劫不复的深渊边缘。

可是,站在那霸机场的候机大厅,面对小山般、正在打包托运的货箱,我却有了别样的体会。

媒体“马桶盖”热销话题引发的思考_第4张图片
日本购物大街

其实制造业有个非常朴素的哲学,那就是:

做电饭煲的,你能不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

做吹风机的,你能不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做保温杯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你能不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的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与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战场上乱碰运气,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业里,咬碎牙根,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我的这些在冲绳免税店里疯狂购物的、年轻的蓝狮子同事们,大概都算是中国当今的中产阶层,是理性消费的中坚,他们很难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他们当然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不过他们同时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捩点。

“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你可能感兴趣的:(媒体“马桶盖”热销话题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