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客笔记:记录、分享阅读笔记、学习笔记、随笔杂谈。
全文约26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或许是伴随着众创热潮和知识付费的兴起,有一种能力一下子被反复强调其重要性——讲故事。成熟如今日之人再听到讲故事的时候不再容易联想起床边家长与子女伴读的温馨,也不再容易联想起或师或友围炉夜话咀嚼一个故事的趣味。替代这些画面的联想是站在PPT前路演讲商业故事的画面,是畅销书签收现场卖着书里的故事粉丝疯狂的画面,是经过包装点缀等手段打造的故事变成自媒体上十万加热文而兴奋的画面。诸如此类的画面指向一个共同的终点:对金钱和成功的渴望。当讲故事与金钱和成功发生更大的关联,讲故事就成了一种被越发多的人渴望拥有的能力。于是想讲故事的人多了,我们听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一个26岁青年的故事
既然说听故事,就先说一个故事:1987年,一个26岁的青年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跟着一个老板到深圳打工。之后他又带着在深圳打工攒下的1000多元钱来到海南岛。怀着大干一番事业的憧憬,很快经历了找不到工作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奔波三个月花光了积蓄,为生计所迫只能去到一家砖厂工作。20多天后他向老板主动请缨成为这家砖厂的厂长,并带领着这家砖厂不断做大,员工从100人增加到400人,每月有近3万元的盈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房子的滞销,砖厂的效益也急转直下,最后还倒闭了,年轻人不得不遣散工人,赚到的钱也基本赔光,他自己也再次加入失业大军。因缘际会之下,他遇到了成立海南佛学研究会的人,并加入其中成为研究会的秘书长。沿着这条因缘纽带,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万通六君子的一员,地产界的大佬。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做潘石屹。
这个故事还可以换一种简单的讲法:26岁的潘石屹以其眼光和魄力做出了顺应时代的选择,勇敢走出体制内,下海闯荡,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磨炼之后终获成功。
相信多数人多数时候听到的故事会是类似这样的简化版,即便描述的方式不同,简化版的故事很可能都会有些可以提炼的共同点,比如这些简化版的故事很可能在向你暗示:你看,某某堪称典范的成功人士昨天也被人爱理不理,也是靠着决心和毅力,勇敢跳脱体制的束缚,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获得了成功,今天让人高攀不起。这些简化版的故事已经预设了一些容易鼓舞人心从而让人容易接受的倾向:比如要十分努力,要敢于脱离体制,然后就很可能成功。有意思的是这种倾向的表达似乎在故事中有意简化掉了那些起起伏伏的部分,好像成功人士的成功就是从勇敢脱离体制努力奋斗到获得成功的点对点呼应。以至于很多人不会去探究比如对像潘石屹这样的成功人士而言,类似在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的体制内工作经验对其日后的成功是否完全没有起到作用?同样的,很多人可能也自动自觉忽略了他成功路上的那些挫折,比如开始的找不到工作,后来砖厂由盛而衰的再度失业等。如今,谁敢说没有故事被简化剪辑成闪耀着成功光芒的版本,耀眼的成功光晕之下让听故事人的人对故事的细节视而不见?
我们是怎么听故事的?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中回到了人们为什么到处都能看到故事的原因:因为“讲故事是我们对一系列事件建立因果意识的自然本能。我们讲述关于过去的故事,我们追忆往昔并赋予它们浪漫色彩。我们讲述关于未来的故事,我们畅想未来并赋予它们奇幻色彩。我们还讲述关于现在的故事,我们建构出自我并开始白日做梦。所有这一切都是关于挖掘原因和预见结果的。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要去哪里?此时此刻,我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讲故事有什么用?—— “故事被用于在人群中传播因果信息和教训,同时也被用于分享经验、组建集体式的共同记忆,并表明和宣称一种态度。当一个共同体认同一段特定的故事时,他们也正在接受故事暗含的立场。讲述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美国人,是在讲述一个骄傲的反抗强权的故事;而如果是所有茶叶被倒光的英国商人讲这个故事,他们描述的就是一群需要被狠狠教训的盗贼无赖。”
建立和传播事物的因果信息和教训,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经验和记忆的分享表明或暗示态度和倾向。这就是我们讲故事的目的和讲故事的方式。这个现象放在当下的现实中审视也并不过时。
作者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故事倾向于被简化,有时甚至是过度简化。因为“故事或许是独立客观存在的实物,但要讲述它们需要个体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认知系统。而认知系统中有关因果的表现和推理能力是有限的,仅凭我们个人无法应对世界真实的复杂性。比如,大多数人对亨利八世的欲求不满都略知一二,这就是他有6个妻子的原因之一,以及他的妻子大多不久于人世。我们实在无法在接近现实世界复杂性的程度上记住和散布这些故事。”
所以什么是世界真实的复杂性?比如前面潘石屹的故事的例子中,相当多数人听到的故事会是一个简化的版本,而对于包含更多细节的第一个版本并不知晓。除此之外,尽管第一个版本已经比简化的故事包含了关于他一路走向成功所经历的更多细节,但我们仍旧不敢说这个丰富了细节的版本已经包括了真实事件的全部细节全貌。有的细节可能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甚至自己都说不清楚,所谓只道那时是寻常。这些似乎难以无法穷尽的现实细节就是世界真实的复杂性。
所以,遗憾地讲,粗犷简化甚至想当然可能是我们很多人听故事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有关庞氏骗局的故事才能换着马甲不断上演。
会听故事比会讲故事还重要
当讲故事的能力与金钱和欲望发生纠缠,我们忍不住将其奉为圭臬。殊不知当你想通过讲故事实现自己有关金钱和欲望的野心之时,众多的别人也抱着跟你一样或相似的想法。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中作者试图提醒人们的第一大知识错觉就是“你以为你懂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以为明白的事情都并不算明白,比如在有关成功的故事中,通常故事的逻辑会被简化成努力了就能成功,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即便就是如此,所谓努力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包括什么样的细节事件?所以可以说这种逻辑其实正是知识的错觉。就像开头那个故事,很难讲脱离体制、下海、奋斗就是导致成功的全部。
如今,在一个充斥着人人都研究怎么讲一手好故事热情的环境下,学会听故事反而显得尤其重要,哪怕这种重要性仅仅体现在尽量少被忽悠的意义上。而把故事听实在的了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不断追问。即便最终是为了能够讲一手好故事,首先学会听故事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就像你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书,看过电影的人,执笔就能写好书,执导就能拍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