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扬长”还是“补短”?是“无为而无不为”还是“勉力而为”?

是“扬长”还是“补短”?是“无为而无不为”还是“勉力而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下午和一个朋友一起喝咖啡,她今年一直在做教育投资项目。朋友和我谈起最近寻找和孵化项目的情况,说到在某个教育科技投资研讨会议上,有一个来自美国的比较有趣的语言教学培训项目。

参会的很多投资和行业人士,都给那个年仅26岁的项目负责人建议,要他向中国的一些已经成功的浸入式教学项目学习。

朋友却反其道而行之,她建议项目负责人还是坚持自己的项目特点,以自己就是热爱游戏的美国大男孩、了解美国青少年生活及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势为出发点。

开发出与目前国内单纯地只是靠线上一对一的浸入式语言教学软件不同的,独特、新颖的与游戏以及美国学生文化等相关联的3D英语教学软件。

这样就能体现出自己的纯美式文化特色,从而吸引那些准备留学美国的学生们及家长们的兴趣。特别是通过游戏角色的扮演,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自如地投入到外语的学习中,而不只是面对一个个刻板的老师。

总之就是让这个美国大男孩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出有特色的外语教学软件。

(2)

当然,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如何开发教育APP,而是想说一说,人究竟是应该“扬长”还是“补短”。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曾特别指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在知识、技能上都存在毫无天分、一窍不通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也达不到。

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勉强自己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我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彼得·德鲁克是从现代人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管理角度,提出了人应该“扬长”,而不是去“补短”。因为,你“补短”所取得的收益与耗费的成本比,要远远小于你“扬长”所取得的收益和耗费的成本比。

(3)

而回溯到我国的古代哲学,从人本性发展的角度看,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的《养生主》中就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汉代的郭象对此的注是“故知之为名,生于失当而灭于冥极。冥极者,任其至分而无毫铢之加。是故虽负万钧,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

意思是,人在有限的人生里,如果是根据自己的天赋能力去尽可能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便是身负万钧的重任,也不感觉其重。而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则必失败。

郭象然后举了离朱和师旷的例子,二人分别是古代传说中的“明目者”和春秋晋国有名的琴师。

离朱和师旷都是根据自己的天赋才能,顺其本性而成为了一个行业中的佼佼者,而平常人因为没有这种天赋,想成为离朱和师旷却是不可能的。但常人要想变成下愚聋瞽、鸡鸣狗吠,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其独特的自己。要想模仿他人,不仅是徒劳的,甚至还是有害的。

庄子言“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意思是对于超越自己理性范围以外的事物,就不要强求自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而如郭象注中所说不满足于自己的本分,硬勉强做不可能达到的事情,“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则目标定得越高,走得越远,学得越多,自己的本性也迷失得越多。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在错误的方向上跑得越快越远,离目标也就会越来越远。

(4)

无论是从事业的发展上、人的自我管理上还是追根溯源到人性的本质上,我们都能得出,“补短”不如“扬长”的结论。

万事万物都有其局限性,人如果力图超越自己的本性,就会面临失去自己本性的危险,犹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只有不顾外面的诱惑,顺应自己的本性去发展,才能保持自己的完整,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我们现代人面临太多外界的引诱,很多人都会不惜丧失自己的本性,追求那些超越自己能力范围、与自己本性相悖的所谓成功和幸福。实际上,却是对自己的一种戕害。

很多人如夸父追日般地去追逐天边看似灿烂的云霞,却因为力疲、因为得不到而患上各种神经官能症,出现焦虑、失眠、恐惧、强迫、抑郁等症状;有的甚至会不择手段地走上违背社会公德与法律的道路。

人最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弃彼任我”,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所长,避开自己的局限,顺应天性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理解,倒是那些在我们常人眼中的所谓疯人,是在按自己的本性生活,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而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又有几人能够完全按自己的本性生活、做到无愧我心呢?谁又真正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呢?人本该悲顺应自然发展,现在却变成要“尽力而为”才能做到“顺其自然”了。可悲可叹!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扬长”还是“补短”?是“无为而无不为”还是“勉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