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教授:看看你的家庭教育少了哪些因素

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教授:看看你的家庭教育少了哪些因素

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教授:看看你的家庭教育少了哪些因素_第1张图片

家庭教育不可缺少,也是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特点决定的。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教授:看看你的家庭教育少了哪些因素_第2张图片

(1)家庭教育内容多元性

家庭教育内容多元是指由重视德育转变为德、智、体、美教育并举。自古以来,家庭教育以人格养成为主要内容,重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交往礼仪、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是儿童人格养成的主要场所。我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著述,从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朝的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精辟见解,可以看出,都以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德育,这种德育为先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塑造儿童的性格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强调竞争、注重效率已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而且在现实中逐渐强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已成了广大家长的共识。为了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很多家长积极地给孩子创造教育条件,家庭教育已远远不仅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家长对孩子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家长热衷于给孩子选购教辅读物,辅导功课,检查和布置作业,把本应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的责任也揽了过来。家庭对孩子所进行的体育和美育主要是一种竞技能力的教育,其主要目的除了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为今后参与更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家庭教育内容的多元化突破了过去家庭教育以德育为本的局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但是也相对弱化了家庭作为培育孩子人格的天然场所的作用。

(2)家庭教育形式多样性

当前,家庭教育的形式由单个家庭独立进行,转变为与联合家教和请专门的家庭教师等形并存。长期以来是以单个家庭内部进行为主要形式,父母对亲生孩子施行家庭教育具有空间上

和情感上的天然优势。在儿童早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偏于保守僵化,家长素质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孩子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孩子因交际圈子的狭小而不易看到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等。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儿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能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但是,过多的家庭教育形式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需要和

能力,盲目给它们加压,那只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导致厌学情绪,削弱教学效果。

(3)家长与孩子关系多重性

家长与孩子关系的多重性是指长幼关系、师生关系、陪练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朋友关系等关系并存。在传统的家庭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长幼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并没有过多地集中于成才上,主要是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相对也比较松散,带有明显的顺其自然的色彩。而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升学竞争的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家庭则将孩子考上好大学作为对孩子的要求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对孩子的高期望值使许多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在不少家庭里,孩子本应享有的玩耍、游戏的乐趣被无情地剥夺,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都由家长代劳了,家长希望孩子专心学习文化知识。有的家长不仅平时经常充当“替补教师”的角色,为孩子辅导功课或在一旁陪读,甚至还不惜牺牲各种休息日,送孩子奔走于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优班、竞赛班,这时家长又充当了“陪练”的角色。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师生关系、陪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所代替。如果孩子不服从父母的意志,就有可能遭到打骂等惩罚。这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当然,与上述情况不同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存在。在一些较为开明的家庭里,家庭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能破除单纯以家长的意志塑造和要求孩子的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正当权益,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对话、交流、协商的方式教育孩子,准许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在这种家庭里,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他们与孩子之间不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出异议。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除了亲子关系外,还有朋友式的关系。

(4)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家庭结构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变化导致的

统型家庭结构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背景的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残缺家庭、

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空巢家庭以及打工家庭、下岗家庭等大量涌现。家庭结

构、家庭背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家庭结构日益

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下赌注的感觉,补偿教育、代受教育、过度教育、神童教育等观念影响着家庭教育。家长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孩子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往往溺爱大于教育,包办代替、百依百顺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意志薄弱;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家长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家庭教育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都跟不上。

其次,父母的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上有自身的优势,表现在父母文化素质高,家庭氛围好,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所以孩子一般身体素质较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知识面宽。同时,知识分子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的教育过分专制,过分追求事业而忽视孩子教育。由此导致孩子不能独立地观察、思考、交往和处理问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容易养成孤傲、怪僻、不合群的性格。

再次,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有的家长主张应该让孩子过艰苦的日子,培养独立性。有的家长则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不愿让孩子受苦,乐于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出孝子”,经常体罚孩子。有的家长则倾向于“无为而治”,很少干预孩子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发展。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差异性,多种家庭教育方式并存有其合理性。但是那种过于主观和武断、单纯以经验为依据的家庭教育方式显然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走向。

(5)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和外在性

受市场经济效率意识的影响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不少家长越来越追求家庭教育在短期内见

成效。比如,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或者学外语和计算机,让孩子提前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引以为荣。这种教育追求的是标志着所谓教育成效的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如果孩子的兴趣能力适合学习这些内容倒也无可非议,但是家长若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逼他们去学,那结果不是适得其反就是收效甚微。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逐渐异化为工业化的生产,越来越功利化。

与功利化息息相关的另一特点就是家庭教育的外在性,即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过去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有隐私的地方,家长素质决定着他们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式,家长有自己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思路。现在,家庭教育的外在性特征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突破了保守性和封闭性,具有了开放性。有些家长能积极吸收社会上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有些家长却变得缺乏主见,喜欢“扎堆”,喜欢从众,社会上什么热门、什么时髦就让孩子学什么。家庭教育不再是单门独户的独家经营,更像辐射面广的规模化经营。所以,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既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教授:看看你的家庭教育少了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