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我认为作文的目的是表达自我的思想,它是自己与自己,是自己与别人之间思想碰撞的结晶,只要有自我存在,作文便不会停止。而教师就是要做一棵树,一朵云,一棵有灵魂的树,一朵有灵魂的云,然后去唤醒和碰撞学生灵魂中的那棵树与那朵云。简而言之,我的作文教学观是唤醒与碰撞。唤醒自我,碰撞灵魂。在唤醒与碰撞中引领生命的成长;在生命的成长中,感受唤醒与碰撞的惊喜。在充分的自我表达中展现多彩的生命。
【关键词】唤醒 碰撞
【正文】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柴静在《告别卢安克》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我想用它来阐述我的作文教学观。我认为作文的目的是表达自我的思想,它是自己与自己,是自己与别人之间思想碰撞的结晶,只要有自我存在,作文便不会停止。而教师就是要做一棵树,一朵云,一棵有灵魂的树,一朵有灵魂的云,然后去唤醒和碰撞学生灵魂中的那棵树与那朵云。简而言之,我的作文教学观是唤醒与碰撞。
一、唤醒的是什么?答:自我意识。
在短暂的12年教学生涯中,我不止一次感觉到恐惧。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没有自我的学生,或是自我被极度压抑的学生。他们缺少基本的人性关怀。他们善于掩饰内心的真实需求,因而他们的作文也是假大空的,是没有灵魂的。在负教育的九年里,学生们磨光了最初的本真,成功地沉睡了自我。
作文是要表达自我思想的。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怎能作文?所以,要想进行作文教学,首先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川雅安中学的吴荥林老师的“二五四”作文教学体系中,最先做的就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今年3月我听了肖培东老师的一堂课。整堂课老师潇洒流畅的评述,学生畅快愉悦的表达,让我们听课的老师羡慕不已。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肖培东老师用了一个问题,并且反复重复这个问题,让学生暂时找到了自我。“看到这样的绿色,你们觉得肖培东老师会想些什么?”于是,在此时此刻,学生明确了这个课堂上有两个人,一个是肖培东,一个是自己。于是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更顺利了,教师就直接问“你喜欢哪一句?看到这个鸟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不仅踊跃而且答案丰富。究其缘起,只因为,肖培东老师用一个很巧妙的方式,快速且不着痕迹地,让学生暂时意识到了自我。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高一开学第一节课,我便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人?学生懵了。人就是人了,怎么定义?我终于看到学生眼中的光亮与期盼。我给出了恩西特.卡西尔《人论》中的有关人的定义。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
学生们又一次爆炸了,这就是人吗?他们的惊讶与震撼我理解。因为他们从没去探究过自身,因为自身在九年的学校教育中就是一串数字,而且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自身的意义是服从。那就更不要说是每时每刻的查问与审视了。于是,此时开始,学生们开始重视自身的需求与感受,这正是作文的开始,也是必要的开始,也是生命成长的开始。
二、碰撞的是什么?与谁碰撞?
答:碰撞的是感受(喜怒哀乐)与行为,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碰撞,是灵魂的碰撞。与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理想、未来等等的碰撞。
《创作动机新论》中这样写“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创作是人类充满智慧与想象的一种创造活动。创作动机,对文学创作来说,具有源起性和继发性,贯彻于创作过程中。”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一是文学创作是理性与感性碰撞的活动。一是文学创作必要有创作动机。
其实两点也可以结合为一点,我认为创作动机就是源于自我与自我的碰撞,自我与外在一切的碰撞,在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中产生的。碰撞后获得的感受与思绪,再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学创作了,也就是作文了。
所以,在意识到自我的基础上,作文的关键是碰撞。
今年2月份在赤峰,我很幸运地聆听了张丽钧校长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报告。3月份去无锡,又有幸学习了苏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徐飞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他们都特别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老师必要多读书多写作。张丽钧校长说这是熏陶引领,徐飞老师说这是读写共生。他们给了我无限启发,我问了自己无数问题,最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我觉得这是碰撞之一。是自我与书本间的碰撞,因为碰撞才会生发写作的欲望。
这里,还要提到肖培东老师的课,在无锡他的课堂上,有画面的感性与思考的理性的碰撞,有眼前之景与理想未来的碰撞,有自我与社会的碰撞,有学生与老师的碰撞,有学生自我内心的碰撞。在这一系列碰撞中,肖培东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所以学生们踊跃的发言,各有特色的答案使陌生的师生快速的熟悉且默契,使百人注视下的课堂不再紧张,这就是教学的艺术。而这种艺术正是源于碰撞。
而我的作文课是分散在每篇课文中的,因为碰撞不是凭空生发的,它需要一个契机,而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就是各种碰撞的生发地。四川雅安中学的吴荥林老师编著的《解读.积淀.写作》对于教材的多维度解读,给我很大的启发。比如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评价,就可以从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多个角度解读,而不局限于只评价他的社会价值这一个层面。比如在《包身工》的学习后,生发的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我们也会有讨论与交流。这些讨论题有些变成大作文,有些形成小练笔。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的碰撞,在讨论中有学生与学生的碰撞,在形成文字时,有自我的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我也曾开读书会,朗诵会,给学生创造思想碰撞的机会。我也设置过课前演讲,在演讲后,有学生间互动碰撞,也有我故意激发思维碰撞。比如有关草坪该不该践踏问题的讨论,引发对公园免费开放变化的思考。比如对《人民的名义》的评论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引发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的问题,又顺势引出“无赖假定”和荀子“性恶论”等等。
我认为,有了碰撞,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会想要去思考和解决,或是讨论,或是请教,或是读书,只要有了碰撞,有了疑问,有了思考,难道还愁没有创作动机吗?难道还发愁写不出作文吗?
总而言之,我的作文教学观就是唤醒与碰撞。唤醒自我,碰撞灵魂。在唤醒与碰撞中引领生命的成长;在生命的成长中,感受唤醒与碰撞的惊喜。在充分的自我表达中展现多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