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浩然学书论道

      书道尊严,自古书论洋洋大观,有些十分深奥,象朦胧诗,让人无所适从。大道至简,书学之道更应如此。孩子学书法不要把精力花在玄之又玄的理论上,但几个关键问题搞明白,会少走弯路。

  一、 选贴选师,要选自己喜欢的

  学习书法,首先碰到的是选什么贴来学。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百个可选择答案,选哪个都对。我要告诉你的是一定要由自己作主,自己选你喜欢的古代优秀碑帖做为自己最好的老师。比如学楷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等。把各家字帖都翻开,排列放在桌子上,来回地看,比一比、想一想,如果自己觉得这家的好,那么,就选它来学来练。哪怕别人问你为什么,暂时答不上来也不要紧。因为你喜欢它,就说明这种字的风格特点与你的性格、爱好有相合的地方。这样学习起来就必然有兴趣、很自觉、很主动,吸收、消化和提高也必然快。相反,如果只按某一位书法家指定的范本去学,或只学自己指导教师的字,就有可能很不对自己的胃口和爱好。

  至于五体字中,选哪一种作主攻对象,也一样,自己喜欢哪一体,就选那一体,还是由自己做主,从艺术性与实用性出发,找某一体字的精品碑帖来学来练。

  二、 用笔与结字,结字最关键

  结字和笔法,长期以来大都把重点放在笔法上,以为笔法是主要的。“用笔为上”要求书法爱好者在练习中,先从组成汉字的点、横、竖、撇、捺、钩等具体笔画的"形状"入手,花大量时间,反复用功,把它写像。甚至还要求练习者将注意力用在如何落笔、如何收笔,什么是藏锋、什么是回锋,如何区分什么是圆点、什么是方点等这些方面。待练一段时间后,才考虑将这些笔画形状组织成字形,即结字上,习惯上也称间架结构。

  而启功大师却与此相反。他自始至终都特别强调要从结字入手,书写时,注意力要用在组成这个字的笔画所处的位置上,甚至这一笔画的方向、角度、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距离,字中各笔画的聚散疏密关系等等方面。启先生经常由浅入深地讲解许多有关结构美地其他规律,讲述间架中先紧后松(或上紧下松,左紧右松;上小下大、上窄下宽;左小右大、左窄右宽)的比例关系。他创造性地提出"黄金律结字法","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这是启先生对书法学独到见解的结晶,是书法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明、创造,是他对汉字书法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三、 执笔如拿筷子轻松自如

  对于执笔、运笔的方法,历代书家意见各不相同。有的竟把它说得神奇玄虚,如"龙眼法",即三指执笔,用食指、中指的指尖放在笔管前面,拇指抵在笔管里侧,皆作弧形握住笔管,使虎口呈正圆形,像龙眼一样。若虎口变成扁形,便叫"凤眼法"。还有把手腕向里扭着,则叫"回腕法"。这样执笔,书写起来既吃力又不灵便,实在是自找别扭。传说王献之小时候执笔练字,其父王羲之在后面看,伸手去拔他的笔,没拔掉。后来一传再传,便误传为写字执笔一定要死劲用力才能写好字。对历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执笔说法要做科学的分析,不要一味盲从,要敢于破除这些不正确的条条框框。绝不能用力死死握住笔管,否则写起字来转折运行就很不灵便,写出来的字,笔画必然会死硬僵直,笔画之间的轻重、快慢也不好控制,字既不自然又无变化。好比我们日常吃饭用筷子夹菜,首先要看准桌子上菜的位置,然后很自然地拿起筷子去夹,一夹准能夹上。夹油炸花生米时,用力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用巧劲。书写时注意力多用在笔画地轨道曲直、笔画之间的比例位置上,不要只注意笔画表现的形状变化。你怎么样拿筷子夹菜,就怎么样执笔写字。这也是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印证了的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科学的好经验。

  四、 落笔先画圈确定执笔高低

  对执笔的高低,要不要提腕,要不要悬肘都应根据自己所写字的大小以及习惯来决定。启功先生有个既科学又使用的好方法:书写落笔之时,先执笔作空画个圈,把所要写的字(包括这个字最长的横画或最长的竖画)都能自然地控制在圈内,而不是超出这个圈地范围。那么就说明你这时执笔地高低,是提腕还是悬肘等等,皆是符合要求的、自然的。如写小楷,即使腕贴在纸上,小圈圈也能画得出来。如写大字,这时要画个合适的大圈圈了,那腕、肘不提不悬起来是画不成的。所以写字时,执笔的高低、腕是否该提,肘是否该悬,提悬到什么程度,并无固定标准,应该随当时所写字的大小需要而定。“落笔先画圈”这一简便易行的科学方法。

  五、 影摹是调查摸底,是学习前人的有效方法。

  就是练习时用透明度较强的棉纸、元书纸或塑料薄膜覆盖在范本字帖上,进行练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纸覆盖在字帖上直接用毛笔书写;另一种是用纸覆盖在字帖上先用单线笔(如铅笔、圆珠笔、钢笔)写出每笔的中心骨干,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用毛笔对临,或在那细线的骨干上去加工每笔的"肉",这叫间接书写。用这种方法去影摹,写出来的字从整体看与字帖上的范字是相似的,每一笔的位置是较准的。启功先生说:“摹帖是一种调查研究的好办法,很有好处。”他经常讲“前人的结字用笔规律、方法,以及他们的各自特点,有的用语言能讲清楚,有的就只好通过影摹去感觉和体会,语言是难以讲通的。”又说:“你摹唐朝颜真卿的《多宝塔》,每下笔影摹,就好像颜真卿在身边直接指导似的,告诉这一横,写时用力要轻一些,速度要快些;这一竖用力要重一些,速度要放慢些等等。而现实颜真卿已去世一千多年了,怎么会有这样感觉呢?这种感觉和体会,用影摹的方法就能达到。”

  影摹的好处,正如古人所说,"摹帖易得位置"。既可以体会到字帖中字的点画、间架结构的微妙变化,达到"准",又可以体会到前人是怎样处置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就好看?与自己平常随意书写的不同之处等等。同时,影摹又便于检验自己平时书写时结字、用笔等方面正确与否,如有缺点毛病,便于改正。特别时今天流行以钢笔、圆珠笔写字(包括教学中的粉笔板书),用单线笔摹些每一笔的中心骨干的间接影摹方法更值得提倡和推广。

  六、 日临万字不如日克一字好

 古今有日练百字丶千字、万字者,可谓勤奋刻苦,但本人日临万字不如日克一字好。临字日不过十,反复练习,每天掌握三五个就很好了。日积月累,坚持三五载,必成。

  启功先生教导学生,在练习中,每天练习的时间不要过长,大约有一两个小时即可,主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去灵活增减。总之,以练习之后不觉得疲劳为准。要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少而精,吃透钻深,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每天练习的字数大约选择十个字为好,而每一个字可反复用同样的方法去练,可边练边分析、比较,多动脑筋想一想。晚上睡觉前闭上眼睛像过电影似的过一遍,记住它,明天再写还准确。学一个掌握一个这才是多、快、好、省的科学方法。

  有的人很刻苦,一天写一百个字、一千个字,觉得不够,那一天写上万个字……从早写到晚,照着字帖从头到尾一字都不漏,不停地抄写。有人花了几个月,天天写,摞起来足有二尺多高,以为收获很大。你若从上到下翻着看,越看越觉得下面的比上面的好,为什么?因为他开始写时还比较认真,越写就越追求数量和摞起来的高度。越写越不动脑子,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质量。初学者引以为戒。

  七、 功不单练,内外兼修

  在练习书法过程中,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有人主张: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认为学习书法必须集中几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专一的先在楷书方面用功,待楷书写好了,扎实了,才能练习行草书等其他字体。请问,为这楷书要几年才能写得好?又怎么样才算好呢?以此论推,几十年没把楷书写好,或一辈子没把楷书写好,就不能写其他书体了吗?学习楷书与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基本功都不是单练的,而是要结合其他门类艺术同时练。我主张硬笔与毛笔练习交叉,笔画与结构同练,诸体练习穿叉,古诗词与书法并举。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可以达到写楷书行化,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写行书楷化,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

  八、 字只有挂起来才一目了然

  字就怕往起“立”。就是说,把写好的书法作品,挂在墙上,稍为退后几步看看,它的优缺点便一目了然。因为这么一挂,退远看,能把握整体,书写时,一定要注意连续不断地写下来,保持它的完整性,切忌一段一段地分开写,造成断气不连贯,破坏通幅书作的整体完美。有的作品,没挂起来看时,觉得不错,自己也满意。可是挂起来之后不经看,其道理正是启先生教导的那样:字就怕往起“立”。如果“立”起来觉得好,那才是真好。

大道至简――浩然学书论道_第1张图片
浩然自作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道至简――浩然学书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