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记——我懂你的知识焦虑(4)

认知差距的本质

经济学思维奇葩在哪儿?

为什么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来思考这些问题,得出来的结论会这么让人毁三观、大跌眼镜呢?为什么和我们通过常识、直觉得出来的结论不一样呢?

首先,因为人类社会的协作体越滚越大,导致我们再从身边的事物来看待这个世界就很难看到真相。而经济学尽可能从人类的总体协作上来看这些问题,它的结论自然就不一样。

经济学思维其实代表着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缓慢、坚定但是作用极大的思维切换。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思维切换,而是整个人类的思维切换,只有那些真正明白的人能切换得过去。

为什么说将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不是说穷人的生活越来越惨,其实穷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只不过跟那些精英的差距会拉大,这正是因为认知差距。而认知差距的本质就是我们能不能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完成这次思维方式的切换。

我们为什么要补足经济学思维?

文科生讲究形象、具体、情感抒发,比如只用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非常具象的东西,就能够堆叠出那种抒发不出来的情感。理工科学生则往往讲究冷静、理性、逻辑这一套。

首先,文科生思维不好吗?它太好了,因为它是几百万年来人类进化的结果,可以说它是上天对人类最大的恩赐。每一代祖先、每一只猴的核心使命不是理解世界和宇宙的真相,而是活下来,而且把基因给传下去。

既然生存下来是首要目标,那么其他目标就清楚了,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节能,第二个是高效。

为什么要节能?一方面,因为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我们的身体机能能够获得的能量是有刚性约束的,不能胡吃海塞。被吸收到身体里的能量在转化为机能的时候,得有所控制。

而另外一方面,我们的速度得快。我们的基因之所以能传下来,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反应更快。

如果我问你,73×78等于多少?你得想半天,恨不得再拿张纸出来算一算,所以理性逻辑是一个很慢的系统。对于人类的远祖来说,优先打造的思维模式当然就是感性、具体、情绪,这些形象思维来帮助他们做出快速的反应。

情绪也是一样。遇到一样东西,我们是因恐惧而马上选择逃跑,还是因愤怒而马上去攻击、去获得竞争的胜利?这都是我们调动自己的身体快速做出的反应。为什么说文科生这种情绪化、具象化、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是上天的恩赐呢?因为没有这一招,人类根本就活不下来,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人类。所以说到底,文科生思维很伟大。

邓巴数字——150人定律

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我们这套东西还来不及转过来,有些刚性约束就把我们限死在当地了。互联网界有一个很著名的词,叫“邓巴数字”。甭管是远古还是现代,甭管是那些太平洋的小岛上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部落还是现代社会,人们都在受150这个数字的约束。也就是说,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一下,就是150人,很难突破这个上限。

它就变成了我们人类的一个刚性约束,跟我们不可能在两秒之内跑完100米、不能在水下呼吸是一个道理。除非若干年后,我们进化出别的能力,否则150人的邓巴数字就会把我们死死地限制住。

现代社会,我们的协作体远远超越了150人,怎么办?我们现在的办法是,依然用150人的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和思考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所以,就出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反差。

比如:老百姓根本无法理解美国、世界、石油安全、全球秩序这些宏观的概念,但是大家可以按照身边人的逻辑来理解(这也是当时老布什跟老百姓讲的):隔壁有一个流氓(实指伊拉克)欺负一个弱小少年(实指科威特),这事我不能忍,我很气愤。这种事大家都理解。所以,我们仍然是用邓巴数字控制下的150人之内的那种交往方式、那种情绪反应方式来处理国家大事的。

人类偏文科的知识分子往往对世界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可不只在中国,全世界都一样。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只要谈到自己民族的未来、国家的经济、人类的命运,结局都是悲观的。但有的时候,这种悲观真的不符合事实。

比如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一飞冲天,可是,回溯到这三十多年的任意一个阶段,我们会发现都有市场的舆论就是看衰这个国家,说中国有前途的人是很少很少的。直到今天这样的言论依然存在。

把他们的言论串出来看,讲的就不是事实。但是不要紧,因为这种文科生思维非常契合我们的情感需求: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刻意地培养自己对危机的敏感度;如果危机没发生,反正我们也没什么损失;万一发生了,我们就得赶紧跑,这是我们的天性。文科生思维和这种天性是契合的,虽然它跟事实没有什么关系。

文科生思维的缺陷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才一两百年的时间,就导致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得不发生切换,要走向原有思维模式的反面。说白了,要矫枉过正或者大量地补足原来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在万维钢先生看来,就叫“理工科思维”。在我们今天的话语环境当中,就叫“经济学思维”。

我们原来习惯的那种形象化、情感化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在哪儿?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文科生思维缺乏一种用数字描述这个世界真相的能力

比如:让大家给非洲国家几百万儿童捐钱,人们更容易被具体的描述打动(如非洲有一个小女孩,她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哪个村庄,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她长得很美丽,非常上进好学,但是现在她缺吃少穿,马上就要死了,您捐点钱呗),而不是被具体的数字打动。

这就导致了世界上很多真相在我们眼里是扭曲的,我们找不到真实的原因了。

所以,即使文科生抱有善意,没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仍然没有办法了解世界的真相。这里并非是批判,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特征。可这也正是文人世界的魅力所在,因为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投入那种浓烈的情感,做单向度的选择。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能选是不会选非,只能选善不会选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就是文科生思维。一旦切换到理工科或者是经济学思维里面,把自由、爱情、生命搁在一块儿权衡比较,所有的美感马上就没有了,人格显得非常卑污。

越来越重要的机会成本

为什么要给经济学冠以“魔鬼”两个字?因为它没有正能量。但是,如果没有比较和选择的思维,现代世界的真相我们根本无法把握。这就牵扯到经济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文科生为什么中没有机会成本呢?因为没有选择。文科生思维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进化的早期哪有什么选择?一个原始人看见一只兔子,抓不抓?不抓下一顿饭就没有了。也许会饿死。只能抓。从农耕到现代社会,选择越来越多,因此机会成本也越来越大。

机会成本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个理解世界的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认识到,任何一个选择背后都要付出代价。你如果忘了“机会成本”这个词的话,请记住经济学里最著名的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不是说买什么都得掏钱,而是说所有的选择必有代价。

没有什么是值得不顾代价地去追求的

我们建立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再来看文科生思维,它的缺陷就很明显了。这是一个由是非、善恶构成的世界,有一些目标是值得不管不顾地去追求的。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很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很正能量,但是它忘掉了代价。

比如为了防止空气污染,让北京的经济回到三十年前。在比如全面禁止DDT,导致了疟疾的大面积爆发

我们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然后用精密的计算,用理性去权衡,最后找到一个均衡点,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顾代价去追求的。

比如:老百姓觉得移动基站有电信辐射,团结起来把移动基站移走,结果导致在村里人需要救护车的时候打不了电话,其实电信辐射是非常弱的。

文科生思维的两大缺陷:第一,我们不相信数据,不相信专家;第二,我们只相信有一个单向的好事,不相信背后的选择和代价。所以,文科生思维虽然符合我们的情感需求,但是它真的挡上了我们了解真实世界的眼睛。

这里指的不是哪个具体的人或者是族群文科生思维,这是一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思维方式。

文科生思维应该被彻底放弃吗?

话说到这儿,有两个很具体的纠结就出来了。第一个纠结是,既然文科生思维这么差,我们就应该彻底地放弃,然后转到理工科或者经济学思维那一边吗?万万使不得,因为人类价值观系统非常复杂,至少我就知道三套价值,就是真、善、美。我们这样是矫枉过正,片面地强调了求真应该用什么方式,毕竟还有善和美这两个维度,在这里面文科生思维就大有用场了。

就算超越了真善美,我们想办成一件事,就总得求得他人的协作。如果天天强调什么东西是对的、什么东西是真的,那么什么事都办不成,任何事都在协作之中。文科生思维对于产生社会协作、吸引更大规模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越到互联网时代的深处,一个人是不是能写会说、情商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就是一个矛盾体,或者是一个纠结体。所以中国人说,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是圆融。圆融不是圆滑,是把各种对立的东西融合在我们的人格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叫圆融。

王朔说的:“第一等智慧总是自相矛盾。”转换成通俗的语境,不就叫圆融吗?这是第一个纠结。

第二个纠结是,理工科思维听着挺好,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到凡事相信数据、通过上网查数据来获取真相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一样,拥有的时间也不一样。

要贯彻理工科思维就是相信专业人员,因为这是人类社会构成一个大协作体的基本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封装复杂、接口简单。人类社会的大协作不是乌泱乌泱70亿人全部在一块儿,你帮我,我帮你,而是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模块,然后再组装在一起,其模块内部极为复杂,这就叫封装复杂。但是,模块和模块之间的接口变得非常之简单。

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相信专家

既然整个现代社会是这么拼装而成的,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是什么?就是相信专家。

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一个协作和信任背书的网络,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你可能会不服,万一专家错了,不是辜负了我的信任吗?那也没有办法,就像前面反反复复强调的:任何选择必有代价,从来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

所以,求知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越是要求真,就越不能执着于真。

在现代社会,我们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完成自己的认知升级,做一个更聪明的人、一个站在高处的人?我将自己在经济学的智慧中得到的启发,总结成了十六个字:承认代价,比较权衡,不问是非,只争高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摘记——我懂你的知识焦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