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理念

本文由《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李芒、周溪亭、李子运

摘要

“互联网+”教学为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带来深刻影响,进而产生“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理念。该文将互联网时代的本质与近年来教学发生的变化相结合,从师生个人价值、教学IP、精准定制、孵化成功、GPS原则等五个方面阐释“互联网+”对主导者与学习者的影响,剖析“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的核心内涵,试图促进对“互联网+教学”新理念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教学理念;高校教师

教学理念作为“人们对教学现象的看法、认识或思想”[1],指导着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的产生。那么,“互联网+”教学理念是指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活动视为各个教学要素产生实质关系的过程,将互联网思维特征融入对教学问题的思考之中。它突破了以往教学的时空界限、认知定势和互动格局,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及生成性学习。师生关系是组成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其神圣性在于在师生心灵深处消解了阻碍对话的“差序”,构筑了心犀相通的“互联”,只有如此,教育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绽放”。

一、尊重和彰显个人价值

“互联网+”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作为个体的共同价值。教学中的师生价值主要表现为师生双方个人价值的生命性和个体内在的文明素质。互联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因此,首先有高水平的个体,才会产生高水平的集体,形成集体智慧的前提条件是个体智慧的生长。“互联网+”证伪了“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逻辑,取而代之的则是“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教师与学生是独立的社会性个体,是教学组织中的最小单位。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互联网+”,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互联网所生成的传播特性使得师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当前,个人价值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以便捷、多彩的方式展示出来。“互联网+”教学让个体的思想、智慧和知识等这些原本隐形于个体身上的价值资本愈发突显。人们的网络共享意识空前高涨,同时,维护个人智慧价值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师生在教学过程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不能因互联网的易分享特征而被剽窃、被误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有尊重和保护个体价值的意识和行为。从客观层面而言,在线教育平台可尝试实名认证下载制度,尽可能地减少“僵尸粉”的数量,避免资源被使用于不正当的商业用途。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表面上会带来使用的不便,但从发展来看,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师生分享自己的智慧性成果。

“互联网+”教学的理念,主张学生的角色应该“从教育的消费者向创造者转变”[2]。创客空间、跨界课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SPOC等技术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注重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和接纳度,鼓励学生以多境域的视野认识世界。

“互联性+”时代,不再以学校水平来标榜个体教师水平的高低,而是以教师个体能力来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未来教育的竞争不是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是个人与个人的竞争。“名师”的吸引力因为网络的存在正逐渐如“名校”一般引人瞩目。即便是一名来自“非名校”的普通教师也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IP”

每一名个体都有自己的专长、积淀、经验、智慧、资源和关系[3],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独特风格的人更容易被对方感知和记忆。人们更容易接受有独特风格的人传递过来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也会携有独特之人的韵味,这种特点与学习内容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独特风格可以表现在专业领域,也可以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有独特风格的教师往往被学生终生铭记。这种教学的独有性是教师内在的个人财富(Individual Property),被称为“教学IP”。“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发现、创造、积累、凝练自己的“教学IP”。由于“教学IP”具有唯一性,因此,教师应该关注自身特有的教学方法、特殊体验和教学精髓。在“互联网+”教学的环境中,一切皆可联结。而这种联结具有极强的个性化色彩,“教学IP”的独有性使得个性化色彩漫散开来,充分彰显个人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必须知悉网络流行语,主动在表达风格及教学内容方面成为教育领域具有“IP”色彩的“网红”,用IP演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还应该了解时代的焦点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审辨式”思考。

信息技术的外衣华丽炫目,极易使教师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工具层面,以至于把教学内容、方法、策略、资源等要素置于工具理性的窠臼之中,而忽视“IP”这一教学的灵魂。在教学工具极大丰富的时代,教学缺乏的不是标准、不是普遍性、不是具有工业性特征的过程,而急切需要的恰恰是“IP”这种艺术性气质。只有如此,师生才能“从教学中真正找到幸福感”[4]。

未来,新型技术愈发多样,但历史早已告诉未来,有些所谓的“新”不过是昙花一现、博人眼球,只是满足人一时好奇心的“小把戏”而已。唯有“IP”,如基因一般在教育生态的历史演进中永世传承,这种传承是人类教育最可珍惜的要素,它使人类的智慧得以保存、积累和传递,且具有无限性。

三、精准定制

未来社会必定是多元的,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传统社会培养的标准化人才不再符合未来时代需求。定制教学是参照“大数据思维”和“用户体验”原理而提出的教学理念,即根据学生以往独特的行为、认知期待以及兴趣爱好定制教学计划,旨在让学生的自然禀赋得以绽放。在定制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树叶”,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每一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否则只会不得其利;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发育成熟速度不同,不能使用同一标准的学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案。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实现个性化学习[5]。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点拨”而非“传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及个性化越来越能够满足学生“学”的需要,但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却极需教师发挥天职之用,教师的点拨是启发学生灵光乍现的点睛之笔和通往成功的彩虹之桥。“定制教学”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学生的学习困难、认知问题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帮扶不同的学生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且,了解学生不可仅仅基于教师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大数据进行的“精准计算”,这是只有基于大数据才可能实现的“循证”思想,进而实现“精准教学”。需要指出的是,定制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智能化调整的动态安排。其实,“定制教学”理念不是互联网教学所特有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中就早已包含了“定制”的教学理念,只是互联网又为这一理念的落地提供了新的工具条件。

四、孵化成功

成功通常是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获得预期结果。它激励、诱导着每个人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体现自我价值。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出现了“自媒体”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观点,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思想中心”,使人们更加看清了人类的真正发展并不是以一两次考试成绩能够决定的。因此,成功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判定学生成功的标准不再是单一、教条和僵化的,不再是外化于人的存在。成功的判定源自学习者内部,是学习者指向自我的一种体验,它摆脱了外界的、物质的、他人的束缚,是灵魂在自由王国的翱翔。

“互联网+”教学不再是规训[6]人的“模具”,而是多样化人才的“成功孵化器”。互联网时代,师生有更多机会、更多视角认识世界,有更多的选择性为世界做贡献,也更能接受世界的多元化。少数人的言论与行为方式逐渐被多数人知晓、理解、包容,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原本人们认为,“决定木桶装多少水的要素是最短的那根木板,因此,必须将最短的木板加高,才有可能装更多的水。短板决定水量的多少,而不是长板”。这是物质世界的道理,不能生搬到人类活动之中。其实,人类是依靠自己的“长板”打天下的。在教学实践中,未来的教学必须突出并加强学生的“长板”,即学生的优势特征。通过发现和开发学生的“长板”,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己最想成为、最可能成为的人,不必再强求学生削足适履。文明社会,可以真正实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热爱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成功。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世界,让每一位学生走向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天生吾才必有用”的时代真正地到来了。

五、GPS原则

持续(Germinate)、全景(Panoramic)和卓越(Salient)是“互联网+”教学的基本原则,简称为GPS原则。

(一)持续(Germinate):学习永不停止

人类个体永远是不成熟的人,从生到死不断地向成熟逼近,而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成熟。因此,人天生是一种学习的动物[7]。人的生理性和心理性决定人有渴望探索的好奇心,社会环境促使人必须保持积极进取的步伐,要求人“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8]。人的未完成性要求人实现学习化生存,具有可持续性和可适应性的教学活动愈发成为人生存的必需品,“将学习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的核心”[9]。持续学习“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需求,贯穿人的一生的、多种学习方式并行的、自我导向的学习”[10]。

“互联网+”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方式。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持续学习发生的可能性。学习不再囿于教室、图书馆、资料室,只要学习者具备好奇心和想象力,拥有探索的动力和能力,那么,“互联网+”教学就永远为之提供学习的机会。“互联网+”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收集及提供学习信息、为学习提供指导、为教学提供新兴技术、打破师生思维定式”[11],而不要求师生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而是成为学无止境的人。只要拥有学习的能力和坚定的品质,不论有什么学习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都可以通过永不停止的学习实现自我价值。

(二)全景(Panoramic):多维并行立体推进

全景教学是指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三维并行的立体式教学。“互联网+”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不仅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也包括帮助学生进行所有具有探索性的认知活动。“互联网+”教学理念主张“学习无处不在,教学若即若离”[12],开展学生自我导向的隐形教学。教师看似只进行了有限时间的课上教学,实际上用精心安排的有组织的教学任务,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到了一起。同时,教师把自身作为必备教学要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广阔平台,进行理论和实践、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相联系的统合教学。

全景式教学理念,要求师生有意识提升自己的网络交流能力。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必须习惯在网上沟通并发表意见,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教师引导学生课下学习、线上研究与互动、课内面对面交流,进行全景式学习。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依附线上教学方式,必须充分认识到网上教学所具有的本源性障碍,人类的学习倾向并不趋向于网络学习,而更加喜爱面对面学习。在目前的实体学校中,网络教学处于辅助位置,而且也只能处于辅助位置。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具有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未来的大学教学团队,不再局限于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群体,而是可以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学者组成。多样性结构中个体差异性巨大,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跨文化理解的核心要素为:教学无歧视,理解不同文化的重大问题、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个体差异,消除个体矛盾的根源、发展一视同仁的善意印象。跨种族、知识、组织、地区文化的理解,是“互联网+”教学的必备条件。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成分,吸收不同层次学校优秀教师的学问,可以铸造具有国家、地区、学校、班级、学生特色的全景教学。

(三)卓越(Salient):无尽的主体性

关于“主体”的哲思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思想表现“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13]。现代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取代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承认万物平等的同时,更愿意强调主体的卓越,而且这种卓越不是天赋的,是能动努力的结果。“互联网+”时代强调每个人作为主体都是卓越的,都是自己的英雄。主体拥有独特的、无尽的潜能。

教师作为主体的潜能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教学彻底尊重并鼓励教师的主体性卓越,要求大学教师不断地进行创新性教学。大学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创造性劳动,是不设上限的、开放性的人类活动,是师生共同产出新知识、新思想、新认识的过程,是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产生“核爆炸”的系统。大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不可重复性,虽然是教授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轮、每一次的教学情况大都不尽相同,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先后步入同一条河流。面对教学要素的更迭,每一次课程都会产生新变化,遇到新问题,因此必须采用创新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一辈子讲一本书,一辈子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此,卓越即创造,卓越即艺术,卓越即发展。“标准化”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显现往昔的至高意义,真正尊重个性化的、强调主体自我实现的时代已经到来。

六、结语

“互联网+”教学新理念最宝贵的思想是对“人”的尊重,包括对师生“个人价值”的认可和接受、对教师独特“个人财富”的强调,为学生“定制”“孵化成功”的教学,这一切都为了主体的卓越。这些理念正随着人类的信息化潮流由理想成为现实,悄然改变着人们早已习惯的固有模式,重构着教师的行为方式,将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身心的全面解放。教学从“有中心”到“去中心”,学生独特价值、核心素养、人性之美会引发教育研究者更多的关注。用个体卓越的思想重构教学文化,以宽容、自由意志促进教学发生。教学将不再是戴着镣铐舞蹈,而是寻求并达成控制与自由共存的和谐状态。

作者简介: 李芒,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转载自:《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2月 总第361期 :1-4(参考本刊文章必须必须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