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人性深处,深不见底

《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恶意||人性深处,深不见底_第1张图片
小说《恶意》

01

童书作家野野口杀害作为他朋友的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加贺警官在调查中,野野口很快落网。期间加贺警官对作案动机不断揣测,野野口则以手记的形式引导杀人经由,步步为营。暗示自己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展现出被卑劣的日高压迫的弱者姿态,以致心生怨恨将其杀害。

如果没有加贺警官一言以蔽之的“个性”,那么这场自导自演,已经十分合理,合理到可以完美结束。

读过《恶意》的人才明白,直到最后一刻,“恶意”的涵义才如寒冰入心。

也正因如此眼花缭乱,当真相抽丝剥茧般浮出水面,那恶意才更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野野口蓄意已久的谋杀不仅仅是为了夺走日高的生命,更想让他死后身败名裂、万劫不复。野野口对待他称之为朋友的日高,对待上学时照顾他的日高,工作后提携他的日高,怨恨无比。

毁掉他,不惜堵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

“日高邦彦因《死火》获得文学大奖的时候,野野口老师的表现怎样?”

“我很想说他忌妒得快要发狂,只是看上去好像不是这样。相反,他还到处跟人炫耀呢。”

02

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

加贺警官一字字直击人心,野野口沉默以对。

“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然而你长大成人了,又不得不陷进忌妒日高的泥淖。这世界上你最不想输给他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我试着想象你获知他夺得新人奖的心境,不禁全身汗毛都竖立起来。”

“然而,你的人生是那么坎坷。是运气不好,还是才能不够?我不得而知。总之你不但没能成功,还得了癌症。”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少年时代的恶意来自一句“看你不爽”,看似无理由,却如出一辙的人性恶意——野野口修的最终目的是要贬低日高的人格。

因为这个无论何时总是亲切友好热心善良的人,不断的衬托着野野口阴暗的内心。邪恶滋生,不外乎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恶意。

这就像寓言里的农夫和蛇,蛇的本性如此,它怎么会想到是农夫帮了它,给了它再生的机会。

东野圭吾擅写人性,正如他在《白夜行》中所描述的那样一针见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因为人心自有意志。

之前看到一段话,说的是一个男人如果拥有体面的工作,美丽的妻子,幸福的家庭,那么他就更应当小心翼翼,谦和有礼。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身边的人什么时候会心生恶意,让你一无所有。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发生,可怜林先生唯一的罪过竟是生活过于美满。

你根本不知道你视为信任的人,到底有何等的伪善。你不得不相信,世上只要有忌妒,就会有野野口的存在,这极端卑劣的人格,就算没有冤有头债有主,也会有没有原因的厌恶和恶意,这就是人性。

03

“人们容易原谅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原谅别人的正确。” J.K罗琳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一书中写道。

原谅别人的错误能得到道德制高点上的满足,宽恕别人彰显自己人格的伟大。而赞扬,首先要摈弃人性里不断往上涌的忌妒。而要彻底摈弃忌妒,要么心生崇拜,乐意欣赏,要么有势均力敌甚至高于被赞扬者的优异底气。

弱势者野野口很明显没有欣赏日高的友善,更没有日高的成就。成长里的偏见,性格里的黑暗不断刺激他必须要毁掉日高的正确。也给了加贺警官勘破真相的入口。

加贺警官从野野口的成长入手,深入调查野野口的前半生。

“阴沉”、“闷闷不乐”,野野口内心深藏的恶意,也许就是源自当初母亲在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偏见。成长的环境,教育的失败,让没有得到爱浇灌的心灵,扭曲残缺。“当你被无边的恶意侵犯时,最深的恶意也就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野野口修被根植的原罪,他母亲的偏见必不可少。

这些少年时代的深刻影响,轻而易举的折射在一个人未来的生活中——跟人交谈,跟人共事,散发出来的可能称之为“气质”的东西。

人性的复杂,环境的影响仅仅是一部分,教育也仅仅是辅助作用。来自地狱的不一定是恶魔,来自天堂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更没有十恶不赦的恶魔的孩子就一定充满恶意这样的说法,相反,善良温顺颇有成就的父母也会养出社会败类。

但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

或许正如杰夫贝索斯所说: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得来容易,毕竟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

既然生而为人,人性弱点,但愿谨慎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恶意||人性深处,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