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

在当苦难与恐惧积累至临界点时,在当人心面对无数次失败的呐喊与反抗而麻木如朽木时,在当厚重的老茧爬满曾经热情年轻的心脏时,沉默就会代替爆发成为多数人心照不宣的一致选择。

     如果忽略汉尼拔是一个残忍的杀人狂魔的事实,那么和他共进晚餐无疑是一件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事。

    乔纳森 戴米在电影的甫一开场,便用略显清冷的长镜头展现了这样一幕:雾气蒙蒙的森林里,镜头缓缓下降,湿润而又荒芜的林间小道上,朱迪 福斯特奔跑的身影显现,金褐色的长发,澄澈美丽的蓝瞳以及精致完美的脸蛋——克拉丽丝是一位标准的美利坚式美女,但同时也是一名孤独而又优秀的年轻探员,偌大的森林,薄雾隐隐的深秋,一个人的孤独长跑,镜头由缓至急,由远及近地跟拍,在展示人物的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孤独与聪慧——就像羊圈中跻身于静默的白色羊羔群中的一只黑羊,孤独却又冷静地看着不远处屠夫手中散着冷寒之气的屠刀,略显无助与稚嫩。

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_第1张图片


     影片片名《沉默的羔羊》,来自于片中朱迪 福斯特饰演的克拉丽丝在圆形监狱中,向汉尼拔讲述的那个惨痛深刻的童年往事——抑或是黑暗而警世的寓言:幼年的克拉丽丝在深夜被遥远而又幽微的羊羔哀鸣惊醒,当时寄居于他人屋檐下的的她悄悄地打开了羊圈的大门,想拯救这些可怜的羊羔,而结果却是——羊羔们恐惧地看着她,沉默着,畏缩着,不为所动。

      羊羔如是,世人亦如是。当某种苦难在人心中累积到一定分量,超越了临界点时,有些黑色的“羔羊”会选择在沉默中爆发,但更多的白色“羔羊”会选择后者——在沉默中瑟缩着走向灭亡。这个故事的寓意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不仅是对其学生刘和珍君之死的沉痛悼念,亦是摆在中国人面前,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个沉痛的命题。在当苦难与恐惧积累至临界点时,在当人心面对无数次失败的呐喊与反抗而麻木如朽木时,在当厚重的老茧爬满曾经热情年轻的心脏时,沉默就会代替爆发成为多数人心照不宣的一致选择。英谚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个精妙至极的比喻:“房间里的大象”。是的,在当沉默成为面对威压时的惯性,即使房间里有一只粗壮的大象在挤压这沉默的羔羊们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对羊羔的生存日益造成威胁时,羔羊们也会默默地忍受,直至它们瘦小瘠薄的身体迎来最终的分崩离析,血肉四散。

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_第2张图片


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_第3张图片

     言及至此,不由想起了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一则轶闻:在斯大林死后的苏共二十大全会上,刚上台的赫鲁晓夫言辞激昂地批判斯大林的种种过错,这时,台下忽然传来一个声音:“我想请问,先生,既然你明白我们领袖的种种错误,为何不在当时予以指正呢?”赫鲁晓夫闻言脸色阴沉,厉声质问是谁,并扬言要动用警卫兵,台下人当即鸦雀无声,无人应答。这时,赫鲁晓夫才缓和了脸色,道:“同志们,这便是我为何并未向斯大林同志当面指出过错的原因。”


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_第4张图片

     当时的赫鲁晓夫无疑还算得上清醒和理智,然而可惜他这种状态并未持续多久便与斯大林一样陷入了个人崇拜与高压政策的泥淖中。反而是沉默、对一切不合理现象视而不见的状态在绝大多数苏联民众中延续着,直到1991年苏联的解体。
      回归电影本身,绝大多数犯罪悬疑类电影,必然存在“救赎”与“被救赎”两种角色。无论犯罪悬疑类电影的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如何变化,其必然要以“救赎”与“被救赎”的角色为中心展开叙事。然而本片却略显例外,女主角克拉丽丝之于羊羔,之于案件的被害者,扮演着“救赎者”的角色;而作为克拉丽丝的对立面的食人恶魔汉尼拔,却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克拉丽丝的救赎者。


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_第5张图片


      朱迪 福斯特扮演的克拉丽丝虽拥有着独立而理智的外壳,但内在其实却是一个敏感温软,灵魂始终徘徊在那个黑暗凄冷,风中传来懦弱羊羔们的细弱尖叫的漆夜的单薄女孩。如若要把尘世比作一座神圣而又高洁的教堂,克拉丽斯无疑便是教堂中身着黑袍,行走在彩色玻璃细碎斑斓的光影之下的慈悲修女,而汉尼拔教授便是教堂明烛高堂供奉着的看似慈悲实则最是无情的神灵。
     影片的经典桥段很多:哥德堡变奏曲的伴奏下汉尼拔优雅血腥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杀戮盛宴、节奏紧张而扣人心弦的野牛比尔案件的探查与凶手追捕等。但最经典的还是要属克拉丽丝与汉尼拔的那段关于沉默的羔羊的那段对话——也是点化与被点化的灵魂贯通。宛若西斯廷教堂顶上的米开朗琪罗画作《创世纪》中上帝与亚当那指尖似触未触的灵魂贯通灵透之景。隐在遥遥云端神祗是理性而又无情的,他们俯视红尘中奔碌着的众生为着欲望或悲或喜,或热烈相爱或残忍厮杀,端静肃穆的脸上无悲无喜,像是稚嫩的顽童探究而好奇的观察着蝼蚁,最是理性,也最是无情。

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_第6张图片

                                             
      汉尼拔窥探普通人,亦是如此。在铁笼之中,他运用自己让人胆寒的出众智慧巧妙地设计杀死了狱卒,从笼中脱逃。他啃噬着狱卒的脸,享受着杀戮与食人的快感。他身着白色囚衣,满脸刺目的血红,边吮舔齿间腥甜的鲜血边缓缓抬头仰视监视器,目光没有温度,无情无绪,好似顽童漠然的碾压蝼蚁,神灵端详人类的丑陋欲望。而克拉丽丝,则是一个通灵的修女,她跻身于温顺懦弱的羊群之中,爱抚着它们,拯救着它们,然而却阻止不了它们的灵魂命运般的堕向地狱的深渊之中。汉尼拔之于克拉丽丝,是一个传道与醒世的导师般的存在,他倾听克拉丽丝那个寓言般的故事,在白纸上画出她的素描画,画中的克拉丽丝,身着白衣,怀拥温懦的白色羔羊,目光坚定而又隐含悲恸,看着这个灵动自尊的“修女”为着她的“羔羊”们怀揣冷枪,追逐着罪人。

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_第7张图片


     铁笼之中,汉尼拔优雅有礼的微笑,低低自语:“勇敢的克拉丽丝,如果有一天你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你会来告诉我吗?”我想克拉丽斯会的,毕竟与汉尼拔先生共进晚餐,是一件让所有人都人心驰神往的事,当然前提是他盘中摆放的晚餐,不是人的鲜嫩内脏。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dinner with Mr.hanni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