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几回萌

不知从何时起,经常看见有人说谁谁谁在装逼,那语气中洋溢着的优越感,就像揪出一个叛徒,为民除害似的。

那场景仿佛TA是上帝之手,让潮水退出,然后终于让真相大白,发现是谁在裸泳。

痛宰装逼犯现象已经存在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应该比讥讽小资文艺要晚几年。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盛,那些“从不装逼”的人越来越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没事偷着乐。

他们究竟在窃喜什么?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一直在反省自己文艺起来是不是可耻的。

反省着,反省着,竟得出没有梗的人才是可耻的结论。因为我们每天都能发现一个梗,每天都有事情能让我们发笑啊。人活于世,终极目标不就是快乐吗。

真正做到文艺的人是很难的,是大家,是真学识,像我们这种凡人,充其量也是不小心正经一下而已。做不到文艺,又嫌弃正经的人,于是把炮火对准凡人。

微博兴起以后,卖萌体成为国学,没什么不好啊。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唤一声“亲”,发一个表情符号,瞬间拉近了距离。年纪不小了,也会说自己“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淘宝商家和用户对话里拼音输错的字,成为全民娱乐项目。

萌战胜了正常,战胜了年龄,地域和阶层。

于是文艺成为虚伪的事,这显然是矫枉过正了。

当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清流节目回归,总算给内心文艺或有些许文艺偏好的人多了点鼓励。朋友圈里晒点国画,写点书法,抄点经,配几张小清新的图片,更有底气了。

说来小清新三个字在鄙视链下游也有些年头了,但大多数人发的风景照就没有不小清新的。还是那个道理,鄙视的和实际做的往往是同一群人。

大众审美从来就是被潮流所左右,忽而东,忽而西。

以前我们太正经,太压抑,当人性被极大解放,我们站到了从前的对面,说点严肃话题被认为是装逼,看场严肃的演出也被说是装逼。发宠物的图片不是装逼,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人类比动物聪明。晒美食的图片也不会被嘲笑是装逼,因为这是人的底层本性,但是如果餐厅环境过于优雅,就是装逼了,因为带有人工的审美和态度在里面,被认为是在炫耀,是虚荣。

发孩子的家常生活不是装逼,但是对教育体制发表评论就是装逼。因为这里面有智力参与。

不发言就永远不装逼,只发恶搞的东西就一定不装逼,而是幽默感。

实际上,人们还是在用二元对立、一刀切的思维看待生活。

为什么好笑的事可以分享,看的好书就不能分享呢?

人生能有几回萌,天下谁人不笑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能有几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