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827字,阅读需约6分钟
我们抵抗一切的力量,是对爱和健康的信仰。
对生命来说,每个故事都限定时间,每个视角都构建故事。迈入21世纪20年代,我们继续在事实和细节中观察一切。
有关“感受”的表达往往以“我”开始,评判则交由他人。但在故事中,两者之间生成紧密联系的脉络,并给未来留出空间。
沿着时间的痕迹,那些坚持了自身看待事情的视角,用行动改变外界目光的人,在被说“傻”的时候,走出了一条曾经没有的路。
“未知”之前
“打什么打,麻烦死了。”
常有家长没耐心听完郑爱荣的解释,“我没打疫苗也好好地活到了现在,没有病就不需要打针,打了也不好。”
为了让学龄儿童接种疫苗,郑爱荣从办公室追到医院门外,却只能望着家长骑摩托车载着孩子离去的背影。
郑爱荣是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卫生院一名普通的疫苗接种医生,与临床医生不同,防疫医生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隐形”的存在。
临床看病通常药到病除,力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防疫是“诊人未发之病”,打针前后看不出区别,甚至偶有发烧等排异反应,家长往往断定是防疫医生给孩子打坏的,想要“讨个说法”。
2007年以来,原卫生部将一类疫苗从4种扩大到了14种,可预防的传染病从6种扩大到了15种。免费的疫苗越来越多,但由于在疾病预防方面的无知,居民对此并非完全理解。
与防范“未发之病”不同,贾晓雨得知自己先天患有罕见病之前,面对的是关乎生命极限的探知。
回忆起小时候五六岁,贾晓雨记得自己比同龄孩子吃饭多,身体壮,玩耍打闹时可以“一对四”。后来身体素质逐渐下降,优势不再,只能“一对一”。再往后,更是不敢轻易闹腾。
起初腿痛时,贾晓雨以为自己得的只是风湿骨病,等到上初中,又因血小板低、无故出血而被迫停学。晓雨逐渐肯定:自己跟别人有点不一样。
在那个没有联网的年代,父母带他跑遍了各个医院,县里、市里、省里,很多医院甚至都搜不到病症所对应的名称,也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仿佛被判了“死刑”。
1996年,贾晓雨被确诊为戈谢病。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溶酶体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骨痛等。在中国,像晓雨一样的人不超过1000个。
当时国内没有治疗药物,医生也只能根据“脾脏挤压其他器官”的症状对脾脏进行切除,治标不治本。
病情的阴影附于体内,无法预测的风险让他在恋爱、工作、学业等人生重要阶段不得不面临异于常人的巨大压力。
2
奔跑在前
郑爱荣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妈妈在医院里上班,走来走去像一阵风。”
小孩子的感受总是直观。在女儿眼里,郑爱荣走路快,做事也快,忙起工作来没时间陪自己玩。
除了在办公室进行接种工作,为了建立居民对疫苗的正确认识,从而保证卫生工作开展,郑爱荣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乡了解排查疫苗接种情况,挨家挨户敲门宣传。
走访时,她看到房屋外挂着小孩的衣服,看到抱着孩子的女性就走上去问。即使穿上工作服,手里拿着预防接种卡,却也会遭到村民的冷眼相对。拒绝更是家常便饭,很多次她敲开的木门又被关上。
“别打了,他们不种就不种。”同事曾劝她,“又不是你自己的孩子,你跑来跑去,那么拼命干嘛?”
但她就是“傻”,被不理解的居民拒绝了一次又一次,还是不想放弃。
成为疫苗接种医生至今,郑爱荣已从业20年,她的接种工作日从1999年的从1天/月,到如今的1.5天/周。刚敲门入户但不被信任和理解,到不少村民主动“上门”接种,她变得越来越忙,平均一个上午的可接种数量约200人次。
这是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乡推进疫苗工作的结果。
然而,村民对疫苗的误解少了、对疾病预防的理解多了,郑爱荣在工作中却仍是一路“奔跑”。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贾晓雨也爱上了奔跑。
从2018年起,他开始坚持每天跑5公里,只有下雨或者累到极致,才会给自己留出短暂喘息的空档。
“真傻,要是得了你这个病,别人早就在家养着了。”但晓雨不相信,所谓的“命运”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在他看来,跑步是他的一味药。“与其很痛苦,很纠结,百无聊赖,不如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去争取。”
与此同时,奔跑也并非总是发生在逆境。
在别人眼里,尹慧秋(Anna)的学业、事业、生活、家庭,一直都很顺。可背后的“难”,只有她自己知道。
一次繁忙的公务出行,Anna赶在最后时刻登上飞机,抓紧起飞前的一隅空档,讲述着她的“奔跑”。
加入跨国药企赛诺菲后,在申请《健康中国2030》相关项目期间,Anna和团队成员不定时涌现新想法,大半夜开着微信语音聊思路成了常事。
进步源于突破,而项目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挑战,从合规层面上、法务角度,大家都不知道这事能不能做,有没有风险,对此,Anna和伙伴们一起在不确定中摸索方向,找寻答案,将质疑一一化解。
“推动整个学术领域的科研发展,帮助中国临床专家更好地提高科研水平,让这个治疗领域有更多中国人的证据。”
前行在推动临床规范诊疗工作的路上,Anna和伙伴们的“加速度”是常态,不可能事情更需要拼尽全力,在这片土壤上深培,突破一个又一个天花板。
3
生命向前
像常人一样去奔跑,是贾晓雨最大的梦想,也是他生命不断延伸的历程。
也许敲开下一扇门,不是拒绝呢?也许多说服一个家长接受,他们又会去影响别人呢?郑爱荣无数次选择了坚持,目前,她所在的辖区内家长拒绝孩子接种疫苗的比例已经降至1%,流动人口也保持了较高接种率。
近两年来,Anna及其团队完成了10多个临床指南的更新,推动近百名专家的创新落地。最拼的时候,曾在两个月内推动了200多个方案,曾经那些不可能的事情,正一件件变为现实。
坚持了那些可以放弃的事,他们走出了那条曾经没有的路。别人眼中的“傻”,在他们的世界里成了褒义词,一个坚持的同义词。
在看似残酷的现实处境中,他们树立起一个美好的坐标系,提醒我们在时光流变中遗漏了什么,丢弃了什么,值得拾起的是什么。他们的故事,由全球知名的法国医药健康企业赛诺菲讲述。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说“中,爱和健康是人类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后,所寻求的基本需求。
爱和健康,浸润生命全程。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并率先下沉到县域的跨国医药公司,赛诺菲从预防到治疗,从慢性病到罕见病,通过不懈努力,用爱为生命搭建路径。
扎根中国38年以来,赛诺菲员工深入2000多个县市,为数百万患者提供多方位的创新健康服务:从为守护新生儿健康的疫苗,到针对慢性疾病、罕见病等疾病领域的治疗方案,再到能够惠及更多人群的消费者保健,向“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预计至2025年,赛诺菲将在中国引进超过25余种创新药品和疫苗,这一数量远远大于过去10年的总和,涉及慢病、特药和疫苗领域。
以信念和执着为支撑,赛诺菲中国正在实践对14亿中国人民健康守护的承诺。对生命的尊重,便是帮助它更美的绽放。
(本文为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