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饰演者华金·菲尼克斯必数其一。
片中,他把小丑的病态、神经、极端、压抑演绎的入木三分。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他凭小丑一角角逐“影帝”,但铩羽而归。
但谁能想到,最终捧起威尼斯“影帝”殊荣的居然会是马里内利。
而让他击败菲尼克斯获奖的正是这部——
《马丁·伊登》
本片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
那么,马里内利又是如何可以表演的比小丑更精彩呢?
带着这些疑问,正片就开始了。
马里内利饰演男主马丁是一名水手,穷的叮当响。
快30岁了还一事无成。
兜里只要有钱就去喝杯小酒,然后勾搭个漂亮妹子,一番云雨大战,一觉到天亮。
他没钱没房没车没志向,过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堕落生活。
姐夫看他不顺眼,多次想把他从自家赶走。
只是马丁只要脸皮够厚,你就赶不走我。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失败的人生,却因他的见义勇为一夜发生了变化。
一天凌晨天微微亮,他从绑匪手里救下了一个富家子。
为了表示感谢,富家子父母邀请他到家里就餐。
第一次踏入上层阶级家里,他惊呆了——
室内装饰奢华至极,室外花园郁郁葱葱,餐桌上的刀叉整齐划一,悬挂的窗帘一丝不苟······
所有的装饰,好像都在朝马丁说“这是一个你高攀不起的地方”。
但马丁不在乎,因为他眼里只有温婉美丽的美女。
在客厅,他遇到了富二代的姐姐萝丝。
萝丝一头金发,湛蓝色的眼睛,举止端庄,行为优雅。
她从小接受优质教育,喜爱绘画,喜欢阅读。
马丁对她一见钟情,直勾勾的盯着她看,看的萝丝害羞的低下了头。
在吃饭间隙两人一直眼神交流,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只是萝丝的母亲一直用马丁听不懂的话语挤兑他,明里暗里瞧不起他。
萝丝建议他,多读些书,提高文化水平。
回家后,他就去书店买了一摞诗歌集阅读。
那些书既晦涩又深奥,但马丁却一直坚持读下去。
所有邻居都休息了,只有他桌子上的台灯还在亮着。
他从来没这么认真对待过学习,为了萝丝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读书人”。
但他心底仍然是那个爱自由的浪荡公子。
萝丝曾经问他的安排,他说“自己还想当水手,走遍全世界,每一个陌生国度他都想留下自己的印记。”
但他在遇到萝丝后,终止了自己的水手生涯。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世界上,只有萝丝能让我停下脚步。
于是,他放弃水手,并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萝丝家里看不起他?没关系,他自学提升文化素质。
萝丝家人嫌弃他没工作?那他就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可以说,马丁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萝丝。
自从遇到萝丝后,他所有努力只为取得萝丝的认可。
很难想象, 万一萝丝拒绝他,将会发生什么?
对于未来的事情,马丁没有时间去思考,他也不想考虑那么多。
现在的他,只想为萝丝而奋斗。
于是,为了产出好文章,他搬到了僻静的乡村潜心创作。
他根据多年的游历经历和短暂的阅读时间,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诗歌。
但结果只有一个——
寄出去的信全部都被打上了“退回发件人”的印戳。
一封两封三封,一沓又一沓,被退回的信件不计其数。
那段时间,他没有一点收入,靠邻居的救济度日。
最穷的时候,身上只剩下几个钢镚。
发烧感冒的时候,都没钱去看医生。
靠着一条毛巾,硬生生挺过生病期。
邻居们都劝他,先去找份工作,可以边工作边写作。
他拒绝了。
不得不说,马丁有时候固执的令人害怕。
在姐姐寄住的时候,姐夫曾经想让他和自己一起打工。
他只留下了一句:我永远不会和你一起工作。
和萝丝相识后,他想成为一名作家,于是,不管诗歌集多么晦涩难懂他没放弃过。
现在他为了写作,窘迫到身无分文,也不曾放弃“作家梦”。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能打败他?
我想只有萝丝。
他“追梦”是因为想给萝丝家人证明他有能力养活萝丝。
他“弃梦”是因为萝丝和他产生政治偏见,两人无法沟通交流,从而放弃了这段感情。
马丁曾经经历了无数次“被退稿”的经历,最终在逼近崩溃的时候被认可了。
杂志社给了他20万稿费,要独家出版他的小说。
那时候,正好遇上意大利大罢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
由于马丁写的文章让无数工人产生了共鸣,因此他一炮而红,成为很多工人的“偶像”。
同时,曾经经历过被剥削的经历,马丁也乐于为工人发声。
于是,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出版作品供不应求。
而萝丝作为资本主义代表,和马丁的分歧越来越大。
此时的马丁早已不是那个啥都不懂的穷小子,他出口成章,每一句挖苦都能精准怼回萝丝。
于是,萝丝拒绝和他往来。
萝丝的突然倒戈成了压垮马丁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崩溃了,大叫着咆哮着离开。
一直以来,萝丝都是马丁写作的唯一动力。
当她主动放弃爱情,马丁的写作就失去了根基。
而成名后的马丁越来越意识到,读者都是一群“跟风者”。
比如,
他未成名前多次被退回的稿件,现在重新包装出版,瞬间被会被疯抢。
他把别人的作品署成自己名字出版,读者也完全没有察觉。
因此,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成名带给他的快乐,虽然他有钱了,可以仰天抬头用鼻孔看人了,但心却被铁链锁上,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萝丝的背叛、读者的“无脑跟风”都从根本上颠覆了他的信念。
而亲人朋友的态度转变,更是让他看到这个世界的丑恶。
未成名前,姐夫对他恶语相向,成名后却跪在脚下巴结他。
未成名前,他和朋友地位平等,成名后朋友却成为自己的“小弟”。
很多时候,他分不清亲朋好友是发自内心的钦佩他,还是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崇拜。
多种因素混杂,马丁最终走向大海,选择了自我毁灭。
我想他在临死前的潜台词也许会是这样的:
“当我身边所有人都不再欺负我,不再轻视我,反而过来讨好我时,这时候的我是极其痛苦的,这种痛苦的程度甚至会超过当初最卑微时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马丁伊登这个人物在马里内利的演绎下变得生动异常。
首先,他作为一条主线成功的引领着整个故事的发展,让观众迅速融入情节。
此外,马丁的人生在影片中可以清晰的分为两个阶段:
邂逅上流社会,一心成为作家的奋斗阶段;
以及功成名就,登上上流社会以后看尽丑态的精神幻灭阶段。
前一阶段的谦逊,温和,柔情;
后一阶段的张扬,冷漠,绝决;
两种完全割裂的性格特征在马里内利身上毫无困难地展现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马丁在前半段是压抑、奋斗,后半段则是看透社会,逼死自己。
上天给我了很多变胖的机会
都把我牢牢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