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
今晚并没有“中伊”之战的【火线】推送了
我们希望国奥的小伙子用态度赢得尊重
昂首告别此次U23亚锦赛
据说国奥队出局当夜,有球员在休息室里流了泪。虽然从抽签一开始,外界就不看好这支队伍的出线前景,甚至不少队员也自知三个小组赛对手实力很强。可真正走到球场上,在一片赤诚目光的注视之下,国奥上下还是渴望创造惊喜,一如第一场小组赛对阵韩国的前89分钟。结果梦想未曾等到血战波斯铁骑之时,便已经提前幻灭。
对乌兹赛后,很多人拿这批队员两届大赛迄今5场0球说事,也有很多声音感慨,“从2016年亚青赛到2020年奥预赛,都是提前一轮出局,国奥队过去4年究竟做了什么?”实际上,如果追溯到它的前身,1997年龄段中国国字号的正式成军,是要从2015年1月李明挂帅开始计算。而在更早之前,这批队员之中的很多人(张玉宁、胡靖航、杨立瑜和陈威等),还曾经跳级到1996年龄段国少队,并且只差一步闯入到2012年亚少赛8强。
那届亚少赛中国队名义上是以1996年龄段参赛,但队中23名球员共有16人属于97/98国奥适龄段,能够在队中胜任主力的1996年龄段球员,也仅有李海龙、李晓明、汪晋贤和张修维等屈指可数那么几位。按说从96国少到97国青直至97国奥,辅以朱辰杰、刘若钒、周俊辰等99/00年龄段精英跳级,这支国奥队应该可以在亚洲层面有所竞争力。而且在8年前的U16亚少赛,96国少就曾1比1战平乌兹别克斯坦,那一场比赛14名出场球员之中,有8人属于97年龄段以后出生的球员;为球队打入唯一一粒进球的胡靖航,也是目前国奥阵中的绝对主力。而在当时已经小有意气风发的张玉宁,更是独中两元成为队内金靴。
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从2015年1月1997年龄段国字号正式竖旗以来,这支球队的成长就是愈发坎坷,甚至一上来曾经创造10场国际赛不胜的尴尬。直到2015年10月亚预赛三连胜出线,才算缓解信任危机。事实上从2015年到2020年,这支球队的真正蜜月期,也就只有不到6个月时间,即从2015年9月青岛四国赛到2016年2月欧洲拉练,随后便是一路大踏步走跌,外加期间乱局不断,一到正式洲际大赛便是失去进球的能力。
不得不说,过去几年这支国奥队经历太多的“磨难”洗礼,比如4年更换4位教练,又如“留德踢联赛”、“我要上奥运”等突发奇想之作,甚至等到奥运会预选赛开打前4个月,又要经历一次全面洗牌。然而,在历经数年并不科学的培养和建设之后,这批国奥球员的技术特点,正在连同他们的锐气一起得到消磨。2020年1月,当他们站在球场上死磕韩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际,你会发现,只剩下耍勇斗狠式的血性和拼劲。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张玉宁,这位8年前在亚少赛连破叙利亚和印度的追风少年,如今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前锋。尽管在这些年,张玉宁的个人球技确有很大进步,但伴随而来的,还有接连不断的伤病。在此次备战当中,从肩膀老伤到脚踝受伤,直至对阵韩国的右脚第五跖骨骨裂,他最终是以一种无奈的心情告别国奥。有人说,张玉宁之于国奥确实非常管用,但也有人感慨,连续4次大赛都有伤病陪伴,他的内心是否也开始学会屈从现实?
杨立瑜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起初国青时代,这名队员拥有不错的进球能力,门前嗅觉极佳,2015年熊猫杯还包办了球队的全部进球。但不知从何时起,他越来越远离禁区,直至现在成为一名只会埋头传中的边路球员。在12日同乌兹别克的比赛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旦对手身体素质更加凶悍,对抗节奏更为激烈,杨立瑜便只能疲于奔命、猛冲猛打,却无法形成对于球门的直接威胁。张玉宁不在,他孤单地充当全队箭头,可既没有张氏超强的做球能力,刚出道时的杀手嗅觉,也已经伴随时间的流逝而荡然无存。
巧合的是4年前巴林亚青赛,杨立瑜就是在张玉宁缺阵之际,扛起球队第一箭头的重任,可4年过后,还是杨立瑜领军冲锋,国奥队无法破门的尴尬依然得到延续。
实际上,这种技术特点的消失,同国奥队的建设乃至整个中国足坛对于这批球员的培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上到国字号下到地方队,个体服务于整体屡见不鲜,因为强调整体同时淡化个人,是在青少年赛事之中,最有希望取得佳绩的一条捷径。所谓祸端的根本,还是出线足球,还是一切成绩至上的思维。
这支国青队成立初期,其实也是这样做的。例如,早期在国内青少年赛事威风八面的三大中锋——张玉宁、杨立瑜和林良铭,因为球队整体战术的需要,杨、林二人不得不从2015年开始改踢边路,某种程度来讲,这种变换位置的做法,既是对于球员个性特点的抹杀,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前途。之后杨立瑜留洋葡萄牙贡多马尔,就曾经陷入大半年进球荒,初到泰达和恒大也背负不少骂声,进个球比登天还难。而林良铭如今在欧洲的攻击感觉,也远不如之前在广东青年队进球如麻。还有防守型后腰姚道刚,因为服务于整体阵容某一环节的巨大短板,而改踢并不熟悉的左后卫多年;久而久之,个人优势在缩小而劣势逐渐被放大。
2017年全运会期间,这批1997-1998年龄段球员的锋线顽疾,已经愈发明显且不可收拾。比如决赛上海对阵浙江,张玉宁、陈彬彬和雷文杰等国奥球员都在场上,可最终鏖战120分钟0比0颗粒无收,两队只是凭借点球决战最终分出胜负。而相比99/00年龄段周俊辰(5球)、郭田雨(4球)在射手榜上的激烈比拼,97/98全运会金靴归属,反倒是由黄紫昌、严鼎皓和阮君三人并列,进球数3个,也没有绝对的说服力。
由此可见,国奥队连续两届大赛迄今0球锋无力(对伊朗之前),绝非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其实,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个别球员的特点,这支球队完全可以拥有更强的战斗力,也不会如此被动挨打。比如黄紫昌的落选最为可惜,实际上,他不仅在2017年并列全运会金靴,2015年还以6球摘取青运会射手王。可问题在于,今天的中国足球,似乎更以整体驾临于个体之上,以强调满场疯跑、全场高压、耍勇斗狠的精神主义为荣。个体必须100%服务整体,而不是教练根据球员特点,最大化组合最强一批好手。于是,我们看到在国奥队乃至其他国字号,很多球员必须改变自身的踢球习惯,而去适应某个位置的要求,结果就是一出又一出舍本逐末的悲剧。
而事实上,究竟是牺牲个性服务于整体?还是有什么材料该做什么菜?在足球世界里,这番争论似乎从未停止。然而,如果一支球队没有鲜明的个人技术特点作为基础,再好的整体战术,恐怕都只能疲于招架而难有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的是,从2015年开始,这批国奥球员就是在反复经受历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中逐渐褪色,直至沦为“平庸的一代”。
出局夜,一位前任教练组成员无奈地感慨,“2015年10月在淮安,当这批球员在亚预赛横扫朝鲜,以三战全胜进军亚青赛之际,他们是何等的风光!”可走过这5年,当球队建设愈发背离足球发展的规律,当人才培养持续南辕北辙而不悔改,一把把仲永之剑便是层出不穷。
国奥队即将“死”去,所谓“四大神锋”的光环也就彻底消失,或许在中国足坛,它本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那么等到下届国奥队或者下下届,类似的悲剧能否保证不再发生?或者说什么时候,中国足球可以真正“内行”起来?
文|王晓瑞
编辑|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