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在沉寂了将近10年之后,又一次以“亚文化”的形式回归大众视野。
|作者:隋唐邢晓楠
|编审:苏睿
17年前,跨入新世纪的喜悦还未从人们脸上褪去,一档名为《刘老根》的东北喜剧红遍大江南北。
17年间,《刘老根》和赵本山都渐渐沉寂,但东北人仍然是喜剧的代名词,只是新的一代似乎对老舅和土味视频更加熟悉。
2020年刚到,《刘老根3》宣布开播又撤档,让听到消息后便充了会员翘首以待的观众好一阵恼火。不满是一方面,但微博上数量巨大的声讨也让人意识到:原来《刘老根》的群众基础这么深。
这是一部东北基因浓重的剧,而当年它播出时,本山式的东北文化也随着春晚的播出席卷了整个中国。
然而不知不觉间,这对黄金搭档就散了。范伟成了电影剧组的常客,赵本山则干脆过起了半隐退的日子。《刘老根3》的预告片里,赵本山头发花白,在电话里问范伟:“你从走,这都十七八年了,面都没露。”
十七年,足够一个时代离开,也足够一个时代到来。
这是一个赵本山和范伟渐行渐远又再度携手的故事,也是一个东北文化由盛转衰又“文艺复兴”的故事。
东北文化与“铁三角”
2001年,世纪之交的钟声还在回响,东北大地上正在孕育着一场“文化革命”。
虽然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共和国长子”的余威还在普照着每一寸肥沃的黑土地。
人民安居乐业,给东北文娱生活的火热提供了土壤。
那一年,赵本山携“老搭档”范伟、高秀敏在春晚上表演了小品《卖拐》,一举奠定了“赵氏春晚”的地位。此后几年,“大忽悠”赵本山成了全国人心中最重要的年夜饭伴侣。
·《卖拐》片段
一夜之间,全国人民的口头禅都变成了“拐了拐了”,赵本山农民进城的“大忽悠”形象成了那个年代的绝对顶流。
此时,站在他身旁的范伟低调、憨厚,演啥像啥还一点都不抢戏,是一个“躲在赵本山身后的男人”。
遇到赵本山之前,范伟一直在相声圈里不温不火。遇到赵本山以后,他身上的闪光点终于被发现。比如演起戏来,能装疯能卖傻,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物都能拿捏得很准,愿意去思索每个角色背后的性格特点。
从那之后,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组成了春晚舞台上最经典的“铁三角”,并强势掀起了“忽悠三部曲”的浪潮。
伴随这股浪潮而来的,还有东北文化的崛起。
就像《三体》中叶文洁通过太阳放大传输信号联系外星人,在文化领域中,春晚就是那个“太阳”。
“铁三角”在春晚上的成功,让以“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文化迅速占领了全国文化消费市场的高地。从幽默的东北口音,到量大份足的东北菜,再到为人豪爽的东北人形象……那片寒冷黑土地上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让全国人民感到好奇。
借着这股热度,赵本山和范伟从春晚合作到了电视剧领域。
2002年,《刘老根》在央视播出,东北山水成为全国瞩目所在。
剧中,赵本山饰演的农民企业家刘老根和范伟饰演的“小人物”药匣子互相衬托,以“欢喜冤家”的形象成了全国人民的心头肉。
《刘老根》红得比《卖拐》彻底,它是“东北文化”这口热锅底下劲道最足的一捆薪火,让东北文化的热度攀升到了新的高度。
那一年,《刘老根》强势成为收视冠军,当时有出租车司机特意在车里安了微型电视,就为不错过《刘老根》。
后来,范伟说《刘老根》起到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因为那个时间都在看剧”。
同年,《刘老根2》在铁岭开拍。赵本山将剧中的“龙泉山庄”设在了铁岭清河区。当地政府乐开了花,在清河区竖起了《刘老根》的巨幅海报,顺便出资300万兴建了一座真正的旅游山庄。
电视剧播出后,山庄名声大噪,被誉为“东北第一庄”,全国旅行社蜂拥来谈合作。2003年春节,山庄仅门票照相两项,日收入便达8000元。
东北文化的红利,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赵本山与范伟这对搭档,搭着这股文化热潮扶摇直上。
分道扬镳
2005年,高秀敏去世成了“铁三角”分崩离析的开始。那几年随着赵本山与范伟的名气不断上扬,两人之间的嫌隙也不断累积。只不过有高秀敏这个“暴脾气”的和事佬,两人才维持着明面上的“和平”。
两人最开始的嫌隙,正是来自于春晚。
“(春晚)直播这东西太吓人了,因为它时间上卡得特别紧。平时彩排时笑声没那么热烈,(但正式演出时)笑声一大时间就长了。”
在采访中,范伟特地提到了《卖拐》演出时的意外情况。“前一个节目因为各种原因时间长了,到我们这儿就只能压缩时间。一上来我骑自行车,然后高秀敏说‘拐了拐了’。本来我是应该骑自行车转一圈再停住,但现实情况不允许了,于是她说‘拐了’,我马上就接话了。”
春晚的这种压力让人崩溃,最终压垮了范伟。当然,很久之后也压垮了赵本山,但这都是后话。
2005年春晚上的《功夫》,是赵本山与范伟在春晚舞台上的“绝唱”。那年小品一开场,范伟就说错了一句词,下台后他就感觉压力“到了极限”。演完之后,他正式提出来不再上春晚。
一开始赵本山认为范伟只是想休息一段时间,于是往后几年他暂停了“大忽悠”形象,拉着宋丹丹延续了“白云黑土”的欢乐故事。
但让赵本山没想到的是,范伟真的打算从此“当一名春节联欢晚会的观众”。
“我2005年就跟赵老师提出不上春晚的请求了,他同意了。但后来,宋丹丹因为压力等问题也提出不上春晚,赵老师就让经纪人给我发短信想让我回来演。我当时就回复说演不了。”
后来,赵本山在发布会上红着眼圈说:“人家现在是腕大了,请不动了。”
其实,从2005年左右,两个人的发展轨迹就已经出现了不同,分道扬镳只是时间问题。
赵本山本身就是二人转演员出身,也是东北文化热潮的缔造者,对于东北文化的忠诚是不言而喻的。
2003年,赵本山公司开始长租沈阳大舞台剧场,并改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刘老根大舞台场场爆满,笑声三五分钟一浪,如风掠高粱地。
2007年,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的演出总收入达5800万元。那年冬天,赵本山以2269.72万元的价格购得沈阳大舞台剧场的所有权。
两年后,刘老根大舞台正式开入北京。同年,曾在《刘老根》里出演角色的多名演员在赵本山面前列成两排,敬茶叩拜,正式拜师。赵家班正式成立。
而离开赵本山之后的范伟,逐渐褪去了“范大脑袋”“药匣子”“范德彪”的虎愣形象,在影视圈不断打磨自己。
其实早在出演《马大帅》的时候,范伟通过“辽北第一狠人范德彪”所释放出来的“范式小人物幽默”就已经赢得了大片市场,甚至已经有了盖过赵本山的势头。
2007年,他主演喜剧电影《耳朵大有福》,饰演王抗美并获得了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2009年,他主演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获得了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
此后几年,范伟虽一直饰演“范式小人物”的形象,但早已脱离东北文化的范畴。
2016年,他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一举获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成为影帝。
但是那时候,赵本山还在抱着“东北文化”的福利不撒手。可那时的东北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共和国长子”,慢慢地,东北逐渐被“经济崩塌”“人口断崖式下滑”等新闻包围。
直到离开春晚的2013年,赵本山依然带着那顶深蓝色军帽,一遍遍重复着那个“乡下佬进城”的故事。
这是最令赵本山困惑的地方:仿佛一夜之间,世界就完全改变了,变得他再也追不上,曾经屡试屡灵的处理问题方式,如今再也无人买账。
后来有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他的传言愈演愈烈。在接受凤凰视频采访时,他发表了一番自己对“网络时代”的困惑。
他说,“网络时代都是这样”,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就受到这样的攻击,媒体这么说他“没问题”,但“关键老百姓会相信”,这样会把“人心搅乱了”。最后,他愤愤地加上了一句:“怎么这网上乱炒呢?”
彼时,坐落在铁岭清河的龙泉山庄渐渐无人问津,最后一片荒凉。几年前,附近村民说,已很久没见游客了。
东北“伤痕文学”下的“文艺复兴”
2019年,一首叫《野狼disco》的蒸汽波说唱刷爆网络,原唱董宝石以一个“东北老舅”的形象走入观众视野。一眨眼的工夫,大街小巷又一次有人模仿起了“东北腔”。
在那首歌里,董宝石用歌词还原了一个再热都不脱皮大衣、染着小黄毛、和姑娘搭讪又被拒绝的东北大哥。
光是听着这首歌,一个五彩斑斓的90年代东北迪厅就能浮现在你眼前。很多人在这首歌里听到了东北那段“共和国长子”的日子,戏谑里带着一丝无奈。
有人说,这首歌完美地唱出了“东北伤痕文学”,是“东北蒸汽波”的重要作品。
《野狼disco》是一个符号,代表了东北文化在沉寂将近10年之后,又一次以“亚文化”的形式回归大众视野。
这次“东北文艺复兴”的怀旧潮,让范伟又成了流量的宠儿。在年轻人的社区,范伟在《马大帅》中饰演的范德彪以一种怪异的姿势,被人们从尘封的角落里翻出来,成了狂欢的主角。
在范德彪身上,现在的年轻人找到了一种共鸣。那是一种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无奈,低头对不起自己,不低头又会被现实敲打。在这双重压力下,范德彪就像如今的每个小人物一样,一边打肿脸充胖子,一边演绎着社会底层的悲伤物语。
也许正是这种流量的倾斜和东北文化的复兴,给赵本山和范伟这对老搭档带来了完美的合作契机。
毕竟,流量就是钱,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这几天,《刘老根3》定档1月16日又撤档的消息引发大量关注。在这部经典的IP剧中,赵本山与范伟这对搭档在分开十几年后又“重修旧好”。刘老根和药匣子的欢乐故事将又一次在剧中上演。
冷清的龙泉山庄又有了人气,正等待再一次扬眉吐气。在东北文化复兴的浪潮下,一切都变得那么水到渠成。
《刘老根3》启用了“东北文化鼎盛时期”的原班人马,赵本山时隔多年再次担纲男主角。这或许应了范伟饰演的范德彪在《马大帅》中的那句经典台词:“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重头再来!”
或许,那将是另一场值得期待的“东北文艺复兴”。
扫二维码:加环环微信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31448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