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恶,是如何给我们蒙上灰暗的

有人说,我们毕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自己童年形成的性格。

父母的恶,是如何给我们蒙上灰暗的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 花瓣网

文/ 蔷薇猛于虎


01

念研一的时候,我新认识了一位男同学H。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笑起来特别有感染力,我被他身上阳光开朗的光芒吸引,一度在心里默默评价,他是我见过最无杂念最阳光的男生。

然而很快我发现H身上的问题所在。

认识H后的我们几位同学第一次给他过生日,我送他一个价值一百多的飞科剃须刀——我觉得并不算贵重的礼物,一个阳光的大男孩竟然感动得掉下眼泪来,他说出的话更是让我吃惊。

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我对他那么好,他开心感动但更多是惶恐不安。他的过度反应让我陡生疑惑。

再后来几位同学组织去H家所在城市旅游,他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体验原住民生活。第一次见到他的父母,相处几日下来,一切我都明白了。

我们不好意思麻烦H的父母,买了很多水果和一些礼物送给两位老人,两位老人对我们的好意似乎有些坐立难安。他们给洗好水果放在桌上让我们吃,自己却决然不吃的。他母亲的口头禅是:“你们吃,你们吃,我吃这个干嘛。”

H父母的卑微,比之H,有过之无不及。在H父母身上,我好像看到了H身上卑微的根。

我开始对他们家的过去十分感兴趣,对H打破砂锅问到底。

原来从他记事以来,他家一直穷困潦倒,爷爷奶奶不管,又被父母的兄弟姊妹看不起,除了自己一家人抱团取暖,没有人真心实意对他们好。H父母似乎习惯了抬不起头,把卑微的言行刻进了骨子里,还试图“遗传”给下一代。

H的父亲,引以为傲的口头禅有:我们人穷,但志不短。别人穷,别人没志气去找人借钱,我有志气,饿着肚子也不去找别人借钱。

而H,也给我讲了他小时候去邻居家看彩电,被父亲频频拽回来教导要“有志气”的往事。

H在我之前并未发觉他的性格有什么问题,更没能察觉这样的性格源自于父母。

后来,我给他剖析了原因。我列举他身边不如他优秀却比他拥有更多的人,不止一次义正言辞告诉他:他们拥有的,甚至这世上所有的好,所有的幸福,只要得到的渠道得当,你全都可以心安理得去享受。

如今,他已然被治愈,遮挡他对幸福感受力的乌云终于被吹走。


02

我的一位远房表姐,简直是父母性格缺点的集中体。不管去哪个亲戚家,必定要惹事找存在感,直到所有人都关注到她才肯作罢。

这一点十分像她的父亲。

她的母亲重男轻女,性格十分强势,在家里占有绝对地位。于是我这位表姐一辈子都在讨好自己的母亲。

一辈子讨好,一辈子都没有被母亲真正爱过。

如今这位表姐也年纪四十,仍然常常买了衣服和包包送给她年近六十但仍然爱好打扮的母亲。


03

豆瓣曾经有个“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小组,是被父母迫害的年轻人的聚集地,曾经轰动一时,后来被封。理由当然十分充分,这种反人类基本道德的发声一旦成势,必然一大堆人惶恐不安,被扼喉不可避免。

父母作为子女成长的第一监护人,其爱能够多大程度滋养孩子,其恶就有多大力量毁灭孩子。

“爱”的例子很多,比如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的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老人,生5男8女,13个孩子,13个博士,个个都是行业精英。

一个孩子是精英,可能是这个孩子的特别;每个孩子都是精英,一定是监护人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04

父母的“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几下几类。

1. 长期的伤害累积对性格的毁灭性影响:

1)比如长期辱骂、殴打。此种性质最为恶劣,影响最为严重。其子女行为有可能朝模仿父母行为和坚决避免与父母行为相似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发展。父母影响可识别度五颗星;

2)习惯性批判或否定。使孩子从小就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不同程度的不自信,主要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和社交能力。父母影响可识别度四颗星;

3)拥有多个子女的父母的偏心。不仅影响同胞感情,易造成被偏爱的恃宠而骄,被冷落的演变为讨好型人格。负面影响相对上面两点较弱,可识别度三颗星。

2.深刻的不愉快经历。

我一位将近不惑之年的朋友,仍然记得年少时,他母亲拒绝给他十八块钱参加他十分想去的同学聚会。伤害之大,使得二十多年他并未原谅母亲当年的行径。这种影响较为浅显,只会影响童年幸福感,对性格形成影响较弱。可识别程度五颗星。

3.这一类不易察觉,却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人生感受力。

比如上面H的例子,父母表面上很爱他,但由于儿时认知水平的不足,未形成自己的三观的他,对父母生活态度的错误地全盘接受。这一种影响似乎不大,却隐藏深而持久,不易被察觉。


05

可识别程度高的恶是最好辨别的,诚然十分痛苦,也最好对症下药。

但总有需要我们警惕的,当父母在我们身上的负面影响并不那么显而易见时,我们需要去溯源,去发现,进而移除影响进行自我重建。

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我们后天习得一定的能力、升级我们的内在感受力。


06

值得庆幸的是,心理学在这个时代尤其是最近几年越来越接地气,心理学界出了武志红、李雪等这样的学者,他们善于将枯燥的学术语言翻译成零基础的普通人可以看懂的大字报。

他们的书可以赐予我们溯源的角度,给我们内视的能力,让我们看到自己如何从婴幼儿时期成长到当下,期间什么人的什么行为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纹身。

然而,最重要的是,当你身边没有帮你发现童年创伤的人时,自己要承担起那样的角色,先用智慧去看见自己,只要看见了自己,这一场仗就赢了一半。

然后接纳自己,进而从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别人的强迫去重建自己。

但愿人人能够习得“爱”的能力,并“遗传”给下一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恶,是如何给我们蒙上灰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