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第37章

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第37章_第1张图片
曲焕章白药——诞生于1902  

《佛道一如道德经》第37章

作者: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战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开始接触佛道,却为了追求神通而屡屡被邪师所骗。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悬崖勒马,弃恶从善,精进修行,同时发愿解出《道德经》,因为这一念善心,终于获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第37章_第2张图片
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  

解析:

“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太阳照鲜花,也照狗屎;风雨滋养万物,也带来洪涝灾害;大地长养万物,也有地震、火山;社会上有好人,也有坏人……所以,要理解“道”的“无不为”并不难。


很多人一定会想,要是我们也能“无不为”就好了。生活中,哪怕是什么宗教信仰都没有的人,也必须遵守太多的规矩、太多的约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工作也有工作的纪律,另外还有道德层面的约束,礼仪方面的约束等等。如果有信仰更多约束,要吃素、持戒、礼拜、忏悔、做功课等等。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反复地倡导学“道”,但干嘛不能学“道”的“无不为”呢?这里,我坦率的告诉大家,我学道就是为了像“道”那样“无不为”,那种境界,多自在、多洒脱啊。生活中本来就拘束够多了,如果学道越学束缚越多,那傻子才会学道!


而现实中,一些学佛修道的人,除了得到了很多仪轨、很多禁忌,以及自我安慰,实在没有得到更多的好处。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只要持守那一套陈腐的东西就是学佛了。


打个比喻吧,一个人腿折了,需要打上石膏,捆上夹板,时间一长,他们以为石膏和夹板就是他的腿。他们的师父也不懂,因为他自己也带着石膏和夹板,而且他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腿,不仅如此,他甚至炫耀自己有那样的腿,并且教给他人怎样绑上石膏腿。久而久之,大家就把石膏腿当真腿,没有石膏的腿便不算腿了,就像过去不裹脚的女人嫁不出去一样。


但是,大家绝对不能听我这么一说,就“无不为”去。要知道“无不为”的先决条件是“无为”,也就是遵道。有个修得很高的人,可以时常呆在自性家园,修到这个程度,起心动念就不造业了,因此他就老想着整大事,反正不造业嘛,怕什么!不过,我想反问他一下,你那想整大事的动力是哪里来的?难道那不是过去世留下来的业吗?我知道你能呆在自性家园,但当你想整大事的时候,无意中就让小我当家了!所以,“无不为”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只能呆在“道”中,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运作。十法界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高人用小我意识兴风作浪!


由此看来,悟道一定要悟透,否则,差之厘毫,失之千里。现实中,很多人别说悟透,拿个皈依证,再灌个顶、持个咒,或者再来点神神叨叨的东西,就以佛子自居,造了大业还不知道。


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里,我们别把“侯王”落在人相上,我们还把“侯王”看作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如果能守真如,那就“万物将自化”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万事万物就可以按照各自的轨迹自行发展,而不会出任何问题。


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心意识都是妙用,哪怕心意识跑遍法界也不造业,只有这时候才可以真正的“无不为”了。打个比喻,不管你放多少羊,只要你有足够的管控能力,你的牧羊狗也非常得力,羊群就可以自由地吃草,不会出任何问题。所以,一定不能去掉“侯王若能守之”这个先决条件。


“化而欲作”就是虽然明道了,但是还有业习在,我们的妄心还会时不时的出去溜达,甚至干点坏事,这时候就要“镇之以无名之朴”。打个比喻,我们放牛,牛要吃别人的庄稼了,赶紧把它拉回来。“无名之朴”就是“道”,就是要赶紧回到“道”中,因为“道”中是万无一失的避风港!


这里要注意这个“镇”字,“道”是“空”的怎么拿去“镇”么?所以千万别把“镇”当“镇压”解,只要一“觉”,立马就“镇”住了。或者有人反驳我:“我们本来就在道中,难道还有不在道中的事物吗?”说实话,这一招真厉害,我只能举手投降。但是,如果说这话的人本身没有悟道的话,那就等于放屁,因为只有得道之人才可以在“道”中“无不为”。


“镇之以无名之朴”之后,有欲望也不算欲望了,都是真心,都是妙用,所以说“夫将不欲”。这个“不欲”绝对不是禁欲。有人禁欲不成,干脆把自己阉割了,如果这样能行的话,那太监个个都成道了。由此看来,修行人禁欲也只是初始阶段的方便法,相当于折腿人的石膏、夹板而已。道家有“漏丹”一说,把那点真精当成无上的宝贝,以为漏掉了就修不成了,这是绝对错误的。漏多了对身体有影响是真,但与修行是否成就无关。我们生活中欲望强烈的六道,哪能无欲?当我们修行超出欲界之后,不需要任何有为法,“丹”自然不漏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到了“不欲”的时候,自然就“静”了。这个“静”可别当平常的“安静”解,这个“静”就是“道”。当我们在“道”中的时候,看一切都是合道的。或者说,在佛眼里,万事万物都是佛,所以说“天下将自定”。


这里的“定”绝对不是不动,而是随它怎么动都是“定”,这个“定”也就是没有出入的大定、本定。“心净则佛土净”。这时候,我们的世界就是真正的净土。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某一个人成道了,世界上就没有坏人、恶人了,没有战争了。世界依旧,只是我们没有分别心了。这就是佛国,这就是极乐世界。


这里还要注意一下“自定”的“自”。我们诵经、持咒、打坐都是为了“入定”。但凡有“入”必有“出”,所以习禅定还是二法。很多禅定功夫非常高的人并没能究竟成就,原因就在这里。要知道,我们的真我本来在大定中,不需要“入”,只是因为受业的牵扯,“晃荡”起来了。当我们达到“不欲以静”的程度后,就“自”定了。我们习禅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达到“自定”,如果执着于禅定,那是不究竟的。


特别补充:道家有修成“纯阳之体”一说,还说这个时候就可以有“身外身”,比如自身在北京的家里睡觉,另一个身体却可以在香港旅游。说出来谁都不信,但不少好道者还在往这个方向追。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所谓修成“纯阳之体”就是性体修成纯粹的光体。普通人的性体几乎是黑的,因为所有的业力和附体的颜色都是黑的或暗的,集在一起,性体自然就黑了。当修行将所有的业力和附体都清理干净之后,性体就变成纯粹的白光之体了。黑暗谓之阴,纯白谓之纯阳,“纯阳之体”就是这么来的。

再说“身外身”,当我们修到一定境界后,灵体会从头顶出去,进入虚态世界,而虚态世界甚至比电影《阿凡达》里面的景象还神奇。这时候,本人还是像以前一样吃饭、睡觉、工作,而灵体则在虚态世界随意玩,好像跟实体的人毫不相干一样。而且,每个人的灵体的形象和性格是有差异的,这个灵体就叫“身外身”。如果肉身能够分出身外身的话,那本人在地震灾区送钱,而“身外身”却在别处抢银行,这不乱套了吗?实际修行中,往往是先修出“身外身”,再逐步修成“纯阳之体”,而真正修成“纯阳之体”后,也就是所谓的得道了。还有,“身外身”和“纯阳之体”并非一个东西,从相上来说,他们是有差异的。再说,“纯阳之体”也不能住,因为到究竟圆满时,你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你,所以你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光的,但这时候你若动个念,想显任何相都可以,毕竟一切都是“你”生的啊!

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第37章_第3张图片
曲焕章白药-诞生于1902   
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第37章_第4张图片
曲焕章白药创始人——曲焕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第3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