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宋婕 陈锋 北京、长治报道
北京时间1月30日,一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论文发表于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称此次新性肺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在亲密接触者之间就已经发生了“人传人”,作者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湖北疾控中心”)等。
不少公众质疑发表论文的专家隐瞒关键信息,耽误疫情防控。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部在几天前刚下发红头文件,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疾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
1月31日早上,国家疾控中心回应称,该论文是基于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所做的回顾性分析,12月病毒发生人际传播也是据此作出的回顾性推论。但该说明中并未提及作者的具体身份,也并未解释发表在国外期刊的原因。
1月11日前7名医务人员感染
《华夏时报》记者在该杂志官网最显眼的推荐位上找到上述论文,网站显示论文免费阅读。
该论文通过分析截至1月22日武汉市首批425例确诊的新型肺炎病例,得出结论称,该病毒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在亲密接触者之间就已经发生了“人传人”。
论文将疫情分为了1月前、1月前期和1月中期三个阶段,通过数据表示,尽管1月前的多数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之后的绝大多数病例都与该市场无关。其中提到,1月11日确诊的248例中有7名医护工作者。而武汉卫健委当天通报称医务人员未发现相关病例,直到1月20日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才首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
论文推算认为,病毒的感染人群每7.4天就会翻倍一次,并且早在12月中旬的时候,病毒就已经开始在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之中进行人传人的传播了,并建议进一步采取紧急措施减少病毒在社区的传播。
论文认为,目前疫情的“拐点”尚未来临,确诊病例最近几天出现的增速放缓现象,可能是因为大量感染者还未被确诊和报告。
论文还指出,虽然只有27%的病人在感染症状出现超过2天后才去就医,但89%的病人面临的问题是医院缺少床位,导致他们发病5天后还无法住院。论文认为这也是在疫情前期难以识别和隔离感染者的原因,并建议将检测感染的资源交给门诊和急诊,这样可以鼓励更快速的识别出感染者,进而更好的预防。
论文推测新性肺炎的R0(基本再生数)约为2.2,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患者将感染传播给另外2.2人。一般来说,R0大于1,疫情就会加剧,所以防控目标是将其降至1以下。此前SARS的R0估计为3左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周人们对疫情认识的增加,及检测试剂盒供应和使用的增多,增加了确诊比例,因此,论文作者称对新性肺炎R0的推测仅限于1月4日之前。
“论文系回顾性推论”
该论文发表后,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网友认为,中国疾控中心早就掌握了病毒人传人的证据,但却为了自身私利隐瞒关键信息,进而导致疫情防控被耽误。论文引用了香港袁国勇教授的团队1月24日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论文,可以推断文章写就的时间是一周内。那是何时得出2019年12月中旬出现人传人的结论?
记者通过检索论文的作者名发现,Qun Li与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李群的名字对应,Lei Zhou、Yeqing Tong、Ruiqi Ren分别与湖北省疾控中心的周蕾、童叶青、任瑞琦姓名的拼音对应,其他作者未在公开资料中找到与之类似的中文名。
此外,网站提到,转载该论文需向中国疾控中心的冯博士发送转载请求,其邮箱前缀是“fengzj”。记者通过公开资料发现,该拼写与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冯子健的姓名拼音一致。
《华夏时报》记者向网站中所留冯博士及武汉、香港共4个邮箱发送邮件求证上述疑问,截至发稿均未获得回复。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和湖北疾控中心的电话也始终无法接通。
1月31日日早上,中国疾控中心就此论文发布说明称,该论文是由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湖北疾控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
论文是根据截至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
中国疾控中心还称,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
当天,该论文的共同作者、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采访时称,论文是一篇回顾性分析。回顾性调查的工作正是中国疾控中心的职责之一,有助于找到元凶,指导未来防控。“我们的防控一直没有停,一个月来大家都没有觉睡。”
科技部要求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公开报道显示,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第一批专家组来到武汉,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样本、收集数据。
日前,科技部下发红头文件称,“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在疾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
记者在知网通过搜索“新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或“nCoV-2019”,仅找到4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
在国外期刊上,论文数量则更多。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包括上述争议论文在内,共发表了3篇论文;另有1篇发表在美国的《Science》上;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是目前为止发布最多新型肺炎相关学术文章的期刊,共发表了8篇:其中2篇就肺炎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做出了研究,作者分别是武汉金银潭医院医师黄朝林领衔的团队及香港大学Kwok-Yung Yuen团队,其余6篇是评论。此外,还有12篇论文发表在bioRxiv、medRxiv等生物学、临床研究领域的预印本(未经过同行评审)平台上。上述文章均由英文撰写。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由美国麻省医学协会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的医学期刊,是医学期刊中拥有最高影响因子的刊物,被称为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
这并非因论文引发的首次争议。1月21日,南开大学教授高山科研组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了论文《武汉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存在大量的可变翻译,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该病毒变异快、多样性高的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一经发表,复旦大学教授张永振就指控其未经同意采用了他研制出并公开的数据。高山则对此回应称已经公开的数据即意味着失去版权,其他人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