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是白茶(三)

大道至简是白茶(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关白茶再聊两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有很多书籍上记述,是福鼎在历史上即在嘉庆元年(1796年)首创了白毫银针。窃以为值得商榷。

大道至简是白茶(三)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刻本,陆应阳的《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福宁州志·食货·贡辨》载:“芽茶84斤12两,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价银1两4钱7分9厘。”这段文字反映了在明代的福鼎,当地人已经把芽茶与叶茶按照不同的价格来买卖了,说明当时已经有了芽茶的生产。

大道至简是白茶(三)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田艺蘅,字子艺,浙江钱塘人。明代文学家,1524年生,卒年不详。生活跨越明嘉靖(1524年—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史载其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老愈豪放,斗酒百篇,著有茶书《煮泉小品》(成书于1554年)。在《煮泉小品》里,田艺蘅写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芽茶..生晒者”这不就是今天说的白毫银针吗?!这个文字记载更早于嘉庆元年,说明在明朝已经出现了白毫银针。

大道至简是白茶(三)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于福鼎、政和谁先制出白毫银针,我还未找到明确答案。福鼎开始制作银针,据说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对此,未找到可靠的文字证据。有确凿史料能证明的是,政和县是在光绪六年( 1880年) ,开始改植大白茶的。光绪十五年( 1889年) ,制出了白毫银针,据1919年的《政和县志》记载:“清咸、同年(1851 - 1874年)菜茶(小茶)最盛,均制红茶,以销外洋,嗣后逐渐衰弱,邑人改植大白茶。”,“茶有种类名称凡七:曰银针,即大白茶芽,曰红茶,曰绿茶,曰乌龙茶,曰白尾,曰小种,曰工夫。皆以制造后而得名,业此者有厂、户、行、栈。”

大道至简是白茶(三)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二个话题,民国卓剑舟在他的《太姥山全志》中,对绿雪芽作这样记载:“绿雪芽,今呼为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麻疹,是高热症。犀角,性寒凉,《药性本草》记载其有“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乱语”等症。查了一下资料,犀角自古就量少而价高,就是今天每克的犀角成交价格也要比每克黄金的价格高,可见自古犀角就不是寻常百姓能用得起的。

  但是上面所言“绿雪芽..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未免夸张。说白了,其实就是千百年来在这个生产、生活实践当中,老百姓跟医者发现了煮茶水喝可以增加病人排尿次数,可以解热镇痛。而古代老百姓得了麻疹是用不起犀角治病的,所以呢就煮茶给高热的麻疹病人喝,利用茶里面的咖啡碱退热的功效来降温。虽然他们那个时代还不知道这是咖啡碱的作用,至于能否痊愈,那就得听天由命了,毕竟你是用不起犀角的。

  现在很多人拿这句话来炒茶,一窝蜂地炒,说白茶清热解毒,“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一年是茶,三年是药”,弦外之音是白茶连麻疹这样的热毒都解的了,更别说平常的清暑降温了,那更是不在话下的,而且越是老茶药效越好。然后很多人还就真的信了“功同犀角”,”三年是药”的说法。这个真的是不对的。因为白茶里面的咖啡碱随着茶的存放,它在茶里面的含量会逐年挥发,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有相关的实验数据支持。如果真的把它来当清热解毒的药用,那应该说头年的白茶是药才对,您说是不是?

大道至简是白茶(三)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法国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写的那本著名的《乌合之众》中讲道“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你看,勒庞的观点就是说,当个体融入群体的时候,个体的行为特征将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构成该群体的新的行为特征。群体具有感性,盲目,易变,低智商化,情绪化,极端化等特点,且无论构成该群体的个人是多么高尚聪明,一旦进入群体,个人的这些品质将不复存在。并且通过暗示,断言等手段,群体完全可以被操控!

大道至简是白茶(三)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后面对广而告之的商业用语,千万要捂紧钱袋,过过脑子,仔细想想,再做决定,您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道至简是白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