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张爱玲和她的小说

在进入中文系以前,就特别喜欢张爱玲的文字。说“文字”而不是“小说”,是因为第一次接触到她,还是那段在社交网络上最出名的《爱》中的一段,“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  当时恰逢人生中的雨季,马上就被这种“淡淡的忧伤”的笔调吸引了,这句话十分华丽,但不觉得繁缛,道出来的感觉却是很微妙的。

当时读的时候有种心被打动的感觉,工工整整地抄在了喜欢的笔记本上,署名张爱玲。后来知道《爱》其实非常短,一个简短地不能再短的故事了,男女主角连名字都没有,他们都算不上是爱着的。这种只见一面的感情,比《封锁》里是淡了很多的,也被当成了“爱”。张记得那两个年轻人,她的心思就像青春时候的女孩一样是细腻多情的。

大学伊始开始读她的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半生缘》,世钧和曼桢的爱情故事读的非常揪心。从刚开始看他们相识,然后交往,在一起,再是错过,重逢。就像自己也是旁观者。读她的小说的代入感是很强的,有的时候我十分希望自己在场,能帮他们揭露误会,能让他们重归于好。可她的人生观就是这样,改她一句话来说,到处都是传奇,有几个会有好的收场? 世钧和曼桢的爱情有的时候令人羡慕,在那个时代的爱那么纯粹。小说快结束的时候,世钧翻到当时他们还在一起的时候曼桢写给他的信,当时是没有看到的。其中一段十分温暖感人。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地等着你,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当时看的就热泪盈眶了,当时如此真诚的幸福感和现时的悲剧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感动又很符合我当时的心情。只觉得张写出了,我心里渴望的文字。而且在半生缘中,很难感到和我们现代的时空距离感。他们的爱情就像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一样。

到了读《倾城之恋》,就发现张在我心中文学的地位已经是很高了。喜欢她的文章的风格,喜欢她的用词和文章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她的作品和我的情感是有共鸣的。下面摘录几段《倾城之恋》作品原文并简要说明。

1、“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

写流苏在被嫌弃时候的彷徨,用写回忆的手法,重现了当时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描写应该说是十分新奇的,画面感很强。写出了和人们的距离感,“玻璃”就是不可见但无形坚硬的隔阂。

2、流苏道:“那怕不行,我这一辈子早完了。”

徐太太道:“这句话只有有钱的人,不愁吃,不愁穿,才有资格说。没钱的人,要完也完不了啊!你就是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化个缘吧,也还是尘缘——离不了人!”

消极环境下人的积极性,人还是得好好活着。一辈子完了的人是那些再也不用干事的人,而穷苦大众们必须得为生存奔波。虽然张的作品内容局限于琐碎的事务和爱情,但有些事情她不是不会写,而是不想写。有种把大事也写在小事里面的情结。

3、(柳原和流苏跳舞时)柳原道:“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臂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显得矫情了,这样的文字听多了自然会觉得不能忍受。但在我看来却写的十分有趣,柳原的性格态度展现地淋漓尽致。而且柳原就像个刚谈恋爱的人一样,可爱而热情,真诚,让人心里甜蜜。

4、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你若懂,也用不着我讲了!我念给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张是受过文化教育的,应该十分喜欢古典诗词,有着对古代文化的独特的感受。而这段话借用诗经里的句子,写尽了柳原的忧愁,对人生的无法掌握的迷茫和无力感。柳原这时候是十分害怕失去流苏的吧,深夜的电话,欲语还休的情感,有相似经历的人应该能够体会。

5、(柳原与流苏接吻的时候)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接吻应当是两个人相爱的见证,他们的却是迷迷糊糊的感觉。张爱玲的爱有时候是复杂的,有时候却是纯粹的,我相信这时候的柳原和流苏都是纯粹地在爱着。她的文章总体上是苍凉的底色,但我感觉她对自己的生活是充满热情的。

关于柳原和流苏的爱情,在李欧梵《范柳原忏情录》中,是把他们写散了。我倒不觉得他们会散,我相信是真爱,并不只是在乱世的互相依靠。爱的本身是简单的,只是我们经常给了它太多的枷锁。

小说《封锁》写的是封锁期间,电车上宗桢和翠远偶遇后他们的对话和内心想法。在我看来,宗桢作为一个成熟的有家室的男人,他对平淡生活感到厌恶,对现状是不满的,“对工作不感兴趣,忙得没头没脑”。有的时候人真的会觉得生活是没意思的,自己来完人世一遭,好像什么都没留下时间就瞬间过去了。宗桢是那些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想要逃避无所事事的生活。对宗桢我是持鄙视态度的,却并不是因为他的精神出轨,而是因为他的软弱。当然我并不认为他必须马上和妻子离婚跟宗桢在一起才是胜利。

我赞赏那种有能力表达自己真实欲望的人。结了婚肯定必须得对家庭负责,但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如果妻子也不愿意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话,人为什么要去遵守规章制度而违反自由的欲望呢。当然这是现代人的观点,宗桢的妻子一定是不会同意的。宗桢什么也不敢做,只当是做了一场梦,有个美丽的女子偶然点燃了他心中的烈火,可时局却瞬间浇灭了这转瞬即逝的爱的火花。爱情和婚姻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张爱玲自身就想完美地把爱情和婚姻给同一个人,可幸福总不是那么简单,一世安好太难。

我十分喜欢翠远。她就是一个和我们相当年纪的未经世事的女孩,渴望得到爱情,希望打破外界的束缚。她恨那些家里的一尘不染的好人们,她喜欢的是那些真诚地表露自我的人,即使是陌生人,也比那些好人们可亲可爱了好几倍。就像当时的我们喜欢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的时候一样,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人生本来就不能是单调无色的,处于叛逆期的翠远,在宗桢面前感受到了炽热和快乐。两颗寂寞的心的碰撞,在交流和想象中似乎是遇到了真爱,可这种真爱的感觉却不能长久。有的时候,爱情真的是一场错觉,人本身是没有错的。或许真爱久了也会变得平淡。就像是《红玫瑰和白玫瑰》里的经典台词说的是一样的,宗桢也是希望有这么两个女人,而只能选其中一个。他还是选择了做个好人。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的题材,它说不尽道不完,纷繁复杂。张的作品中也是这样。

了解张爱玲生平的人,多少是会对她有所同情的,她的不是那么幸运的经历令人惋惜。

她的散文中有一个世俗的张爱玲,而三篇散文《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烬余录》的风格我也特别喜欢。也能看到她的生活点滴和思考角度,也许看了她的散文可以消除许多人对她的各种误解。在《烬余录》中,写到女佣冲过封锁防线大声叫着:“放我回去烧饭吧!”然后众人哈哈笑了。

她在那时不可能像女佣一样不思考问题而只想着回家烧饭,人们的责任是不同的,张爱玲是比常人更清醒地了解她所处的时代的灾难,就不能对整个时代都无动于衷,然而思想毕竟是痛苦的。张的人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孤独是她的常态。而也是孤独造就了张爱玲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张爱玲和她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