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朱元璋《大战鄱阳湖》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朱元璋与陈友谅两个人便是这样。陈友谅本为徐寿辉义军中的将领,后来,他杀死了徐寿辉,夺取了义军的领导权,并自立为王,国号为汉。形成了元末强大的割据势力,并伺机吞并朱元璋的地盘。而朱元璋也有向江西、湖北发展的念头,陈友谅则成了他的拦路虎。因此,这两支义军无形中便走上了对抗的道路。

太祖朱元璋《大战鄱阳湖》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360年,陈友谅率领庞大的水军沿江东下,攻打应天府(南京)。朱元璋急忙召集众将商讨抵御汉军的对策。大家各抒己见,相持不下,有的主张投降,因为与汉军的力量对比悬殊较大,有的主张退守钟山(南京)死守。将士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新到的谋士刘基(刘伯温)站在一旁一言不发。朱元璋一时也拿不出主意,散会后,他叫刘基留下单独商量。

朱元璋问刘先生有何对策。刘基说:“我看那些主张投降逃跑的人该杀!”

朱元璋惊奇地问道:“那先生你有何妙方打败敌人呢?”

刘基胸有成竹地说:“敌人远道而来侵犯我们,必然乏累疲惫,如果我们以逸待劳,还愁不能取胜?你不要吝惜财物,多赏赐手下将士,再用一点伏兵,抓住汉军的弱点来个痛击,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一番话,满心欢喜,就将计划定了下来。

太祖朱元璋《大战鄱阳湖》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朱元璋又让部将康茂才引诱陈友谅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府,以分散其兵力。康茂才与陈友谅是老相识,他连夜写好假投降信,叫老仆人赶到安徽马鞍山采石交给陈友谅,答应充当陈友谅的内应。

陈友谅见到信后,信以为真,问老仆人:“康公现在何处?”

老仆人按照康茂才的吩咐回答说:“他带领一队人马,现在驻守江东桥,专门接应大王。”

陈友谅又问:“江东桥是个啥样子?”

“是一座木桥,很容易认得出来。”老仆人回答道。

陈友谅让左右摆上酒菜,让老仆人美美地吃上一顿,打发他回去,并让他转告康茂才自己马上就去,以“老康”为呼应信号。

老仆人一回去就将陈友谅的话原原本本向朱元璋回报。朱元璋听了连声叫好,即可遣人到江东把木桥拆掉,改成石桥。

朱元璋又从陈友谅的逃兵那里得到情报,弄清楚陈友谅进攻应天府的计划和路线,就派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等分几路埋伏在各个重要关口。朱元璋自己统率大军守候在卢龙山(南京狮子山),部署好兵力,预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联络信号,举红旗就是敌人一到,举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万事俱备,只待陈友谅自投罗网。

太祖朱元璋《大战鄱阳湖》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自从老仆人离去后,陈友谅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直奔江东桥。哪知道约定地点只有一座石桥。陈友谅在想,管它石桥木桥呢!找到康茂才要紧。他来到石桥边连喊“老康、老康”几声,无人答应。陈友谅心想,这下坏事了,中了计,急忙命令船队撤退,可是一切都晚了,朱元璋即可命令士兵举起黄旗,朱军发出了猛烈的进攻。刹那间,战鼓雷鸣,水陆伏兵从天而降,杀声四起,直奔陈友谅军杀去。

陈友谅遭到突然袭击,措手不及,指挥失灵,几万大军一下子乱了套,被杀死或落水淹死的数不胜数,惨叫声不绝于耳,2万士兵,100多艘战船被朱元璋的将士俘获。陈友谅在慌乱中有部将保护,抢了一条小船逃走,才算保住了性命。

太祖朱元璋《大战鄱阳湖》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仗使朱元璋声势大增,使陈友谅大伤元气。陈友谅岂肯甘心,养精蓄锐三年后,又亲率大军60万,浩浩荡荡地杀向洪都(江西南昌)。朱元璋忙调遣20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撤去包围,将水军全部拉到鄱阳湖。朱元璋封锁了鄱阳湖的出口,堵住敌人,一场大决战便在鄱阳湖拉开了战幕。

起初三天,因为陈友谅水军拥有大批高大的战船,一字儿排开,足有几十里长,朱元璋部队尽是一些小船,连连吃败仗。

部将郭兴给朱元璋建议说:“双方兵力相差太远,靠硬打根本不行,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采用了郭兴的建议,叫人准备了7条小船,装载火药,每条船尾绑一条轻快的小船。傍晚,刚好刮起东北风。朱元璋命令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向陈友谅大船冲去。风急火盛,一下子就将庞大的汉军大船队全部燃烧起来,火焰腾空,将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的将士被烧死的、被淹死的、被俘虏的不计其数。

陈友谅看到大势已去,带领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可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得死死的。就在陈友谅突围乱战中,朱元璋的部队一阵蝗虫般的乱箭,将陈友谅射死了。

太祖朱元璋《大战鄱阳湖》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陈友谅汉军的覆灭,为朱元璋消除割据势力,建立明王朝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祖朱元璋《大战鄱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