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探梅
《临江仙·探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先表明了作者近来的心境和态度,后写梅在冰雪严寒中的风骨和姿态,咏梅而又咏己,于雪梅中可见人的精神品格。下片写梅傲霜雪只能独守空寒,实际上是说自己处江湖之远无法为朝廷效力,最后归于写景,一种忘情忘怀的境界悄然而出。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不取常径,运用对照、比喻、暗示等手法,把梅花的绝尘之美与自己的无比赏爱之情融会在一起,使梅花成为作者内心情怀的映照,和作者精神品节的象征。
作品原文
临江仙⑴·探梅
老去惜花心已懒⑵,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⑶。更无花态度⑷,全有雪精神⑸。
剩向空山餐秀色⑹,为渠著句清新⑺。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⑻,归路月黄昏。[1]
注释译文
语句注释
⑴临江仙: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⑵老去:谓人渐趋衰老。心已懒:情意已减退。
⑶一枝先破:春天梅花先开。一枝,指梅花。破,绽开,开放。玉溪:水名,即江西信江,信江在玉山县境叫玉溪。
⑷花态度:谓花的柔媚之态。态度,姿态。
⑸雪精神:如雪一样高洁的精神。
⑹剩向:尽向。餐秀色:秀色可餐,极赞妇女容色之美,也可用以形容山川秀丽,此取后义。
⑺渠:他(方言),此即指梅。著句清新:写清新的词句。
⑻浑:简直,全。[1][2][3]
白话译文
老来惜花之心虽已减,爱梅还绕江村去探寻。玉溪梅花一枝先报春。毫无花儿柔媚娇艳的姿态,洁白雅淡全然是雪精神。
欣赏青山秀色已嫌多余,只为梅花写下清新词句。竹林下流水带走水上云。酒醉中全然记不得,回家路上月出天黄昏。[4]
创作背景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稼轩落职闲居,在江西上绕北灵山下的带湖十易寒暑。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稼轩文武全才,慷慨负气,可惜困于遭际,不得施展抱负。他又是极有性情的人,对恢复大业的无成、朝廷的失计,一直耿耿于怀。此时他正值壮年,却居于带湖之上,与鸥鹭为伴,销磨壮志,无补国家。因而磊石可不平之气随处触发,往往流露于不自觉。这首词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5]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题旨在次句“爱梅”二字。故全篇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就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起句:“老去惜花心已懒”,用笔逆入,以扫为生。次句“爱梅犹绕江村”,“犹”字与“已”字相对,突出梅花与众卉之不同。年齿老大,无意赏花,乃人情之常,然而不能忘情者,唯梅而已。陆游咏梅词云“幽姿不入少年场”,把少年繁华与烂漫花事并提,可见烈士暮年,偏赏梅花,有同嗜焉。下三句写所见梅花。“一枝先破玉溪春”,言眼前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玉溪”,写出溪水清澈,有碧玉之色,水流垮琮,亦有溅玉之声。“更无”两句,仍以梅花与一般花卉对比来写。众花开时,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招蜂引蝶。所谓“花态度”,乃娇媚俗艳之品。自来审美鉴赏中,有冰清玉洁、骨冷神清、风清骨峻等语,所谓“雪精神”,即包含清、冷、峻、洁多种审美因素。“花态度”与“雪精神”之别,实为雅俗之辨,志士与庸人之分。
上片写梅之高洁可爱,下片写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过片承“爱梅犹绕江村”句,谓寻梅直至溪山深处。“胜向空山餐秀色”,隐用前人诗句。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诗:“鲜肤一向润,秀色若可餐。”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此句是说梅花比佳人秀色更可爱。这两句意谓:我最爱到这山水幽静处,饱餐梅之秀色,为它写下新诗佳句,沉吟细品,觉沆瀣生牙颊间。“竹根流水带溪云”,是写梅之周围景物,也是词人醉卧之境。宋人咏梅,往往以水云萦拂,以幽篁相伴,其他俗艳之物,皆不得滥入。结尾两句,见词人之忘情。醉来与梅花晤对,惬意舒心,留连忘返。卧枕竹根,仰观流云,耳边溪水溅溅,梅花清香沁人,人间是非,一时净尽。可以说,这既是一首咏梅词,也是一首记游词。词人乘兴而来,踏月而归,一日清赏,可抵十年尘梦。而空山寒梅,得此人相对,亦可免寂寞矣。[6]
名家点评
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起首二句总起,用“衬跌”(刘熙载《艺概》卷四)之法突出表现爱梅之心之切。“一枝”三句承此作答,正面咏梅:霜雪犹劲,群芳未开,冰肌玉骨,独立不阿。取其精神内质,不重形态特征,咏梅自喻,自抒孤怀。下片记赏梅之事。独向空山清幽之境,饱赏寒梅秀色,若迷似痴,因歌以咏之。结末二句语意双关,心醉于梅,以致不知不觉中时已向晚,足见探梅之久。[7]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8]
参考资料
[1] 王延梯.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2
[2]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63
[3] 王明辉.辛弃疾词赏读.线装书局,2007:73
[4] 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19-320
[5] 邓广铭.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166
[6] 孙映达.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9-140
[7]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6:186
[8]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