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总体设计
当开始有了第一课的时候,剩下的课程我还没有准备好。只通过一些粗浅的想法形成了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学员的第一次的反馈来规划下一次课程的内容。并根据反馈对相应的课程进行改进。为了确认知识是否有效,我在每次课程的进行中设计了一些实验,当然在实验过程中学员是不知道实验内容的。
第一次课程:重新认识你的大脑
这节课程的目的在于认识大脑,并且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通过思维导图感受到思维可视化和信息压缩的作用,利用思维导图做本节课的笔记以及给出本届课的反馈。
实验1.大脑工作记忆同时只能处理四件事
在本次课程里有一个最简单的”练习思维导图”环节,学员随便根据脑子里面的一个想法开始绘制思维导图。绘制的方式是先写出自己的“话题”,然后根据话题随意发散。我根据收集的思维导图发现,一个随机话题产生的分支不会超过4项,仅有一位是5项。
实验2.性别差异和思维的差异的相关性
通过随机绘制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发现关注点和思维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性别和工作内容两个维度:
从性别的区分来看:
对于话题的内容分类。女性更关注于感受、食物。男性更关注于器具、历史、抽象的东西。
从思维的深度——思维导图关键词的延伸程度来看,男性的思维深度要比女性更深。
从思维的广度——思维导图关键词的发散程度来看,男性的思维广度要比女性更窄。
实验3.通过感受和思维导图出发而非满意度评价
以满意度收集反馈的方式并不会对如何改进商品或服务给出更加准确和直接的信息。那些“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给不出任何指导性的意见。
从感受出发,写下你当下的感受,然后根据感受对课程结束和课程中给出评价。
第一次课程作业:
根据思维导图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
下次课选择一个自己想学习的内容进行学习。
第二次课程:拖延症以及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构建自己的学习计划。
这节课程的目的在于复习第一节课的知识,加深对第一节课。并从大脑的角度了解拖延症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拖延症的办法。并且通过接下来的两次课来验证拖延症是否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并且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制定了学习计划。并且通过TED演讲练习了思维导图和高效听课的能力。
实验1.体验7天过后的记忆效果和遗忘
在课程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用来验证回忆的效果:
让各自寻找到自己的“同桌”。
用5分钟时间复习自己的思维导图。
和自己的同桌交换思维导图。
回忆并复述思维导图的内容,由你的同桌记录:对于思维导图存在的复述内容,进行标记。对于不在思维导图的内容,写下来。
完成复述后,相互交换再次复述。
实验结果:
1周后对自己曾经写过的思维导图并没有印象。没有经过整理的知识是很难被记住的。
经过5分钟复习后,记得原先知识的50%~80%
通过回忆,捕捉到了相关的不在思维导图里的信息。验证人的记忆是可以超出所关注内容的。
实验2. 紧张情绪对回忆的影响
对一开始布置的这个任务,有一部分学员主动提出了放弃。是由于紧张情绪需要尽快从工作记忆中获得反馈内容,然而这样会影响从长期回忆中取得记忆内容。
然而经过5分钟的简单复习后(其实5分钟对回忆的作用并不大),舒缓了紧张情绪以后,会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
实验3. 我们是如何回忆超出100%的知识内容的
通过回忆,大脑在尽可能的捕捉任何听到的,写过的,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信息。并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并不在课程内容中。第一节课的笔记没有标准答案,全凭自己的判断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记录。
实验4.对复习的漠视和辅助记忆的依赖
很多人认为有了笔记就觉得自己掌握了知识,哪怕是需要使用的时候看一眼。这种依赖心理严重阻碍了自己通过回忆加深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实际上,家里堆放的书,自己记录的笔记。电脑里存储的资料,幻灯片。以及互联网的使用,并没有让人对知识产生更深的记忆和理解。反而对这种快速的知识更加的依赖,缺乏思考而更加浅薄。
第二次课的作业:
采用Xmind整理自己第一次的学习笔记,第二次TED演讲的学习笔记,并且制定学习计划,发给我。
开始执行学习计划。
成立学习微信群,目的在于督促大家执行学习计划。
第三次课程:上一周学习效果验证,集体学习
本次开始的时候让大家每个人开始回忆之前的课程,通过向大家复述之前记忆的内容。加深自己的记忆,并且通过集体纠正达到完善学习内容的目的。然后开始分享自己第一周学习的内容和计划,并听取其它同事的反馈,同时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内容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从而加强第一次和第二次学习的效果。
实验1.集体学习对独自学习的正确率影响
独自学习的时候,对于记忆内容正确和错误是缺乏参考的。缺乏验证和检验就会留下长时间的错误印象,以至于错误之后才发生。通过向集体复述,并得到集体的修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集体在复述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复习。
实验2.结构化思维导图对记忆的加强效果
由于前两次的思维导图是缺乏结构化,因此对记忆来说非常困难和混乱。通过结构化再进行记忆,就形成了比较好的记忆效果。
实验3.复习对加强学习内容的效果
通过第一次课的初步记忆,第二次课的强化记忆和第三次课的集体复习。在接下来个人学习分享中应用学习技巧解决他人学习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因此,对知识掌握上升到了应用的环节基本可以证明这些内容已经被更深层次的掌握。
实验4.互助式学习对情绪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集体纠正和分享中,大家对于学习的参与感很强。一方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增加了和其它学习者的信任。通过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可以让学习者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次课作业:
继续执行学习计划。
把学习输出的结果发给我。
第四次课程:EBO行动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效果鉴定
最后一次课主要是对上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分享,同样执行上一周的流程。此外增加了EBO行动学习小组的环节,针对个人在工作生活领域长期困扰的问题得到支持和解决。
实验1.在无外力的作用下,拖延症不可能改善
从第二周开始组建学习小组开始进行了非主动式的督促。但学习者仍然落后于学习计划。参与学习力工作坊解决拖延症的成果是0。
实验2. EBO行动学习小组对于个人难题的行动计划
在本次课中,我们利用EBO行动学习小组的方式解决个人难题。目的的是让困扰个人的问题通过获得他人智慧并实施行动计划和反馈得以解决,重塑个人自信和互动。在EBO行动学习小组进行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情绪疏导: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积累的情绪难以得到释放,会阻碍问题持有人个人的各方面表现。
避免答案:通过”提问风暴“的方式让每个人用提问的方式向持有人提问,从而避免带有偏见的建议。
以行动结束:经过多轮提问后,直到问题持有人认为自己知道应该如何行动。最终通过行动计划的确认和执行解决个人问题。
实验3.工作坊效果反馈
在最后一节课上,我收集了所有人对学习效果的主观感受:
14.3%的学员完成了学习计划。
71.4%的学员认为掌握了学习技巧。
100%的学员认为掌握了学习内容。
57.1%的同事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提升。
最后
通过第一期”学习力提升工作坊“的实验和反馈,我从学员中收集了对这个课程内容不少的改进项,帮助我更系统的形成了课程体系并在第二次“学习力提升工作坊”中应用进行第二轮的POC验证。关于工作坊的反馈,总结,以及未来工作坊的内容和形式。请见下一篇《记武汉2016年第一期学习力提升工作坊——总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