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私人逻辑”与“启发式提问”在儿童教育中的实践

        由于机缘巧合接触到了“正面管教”这一新鲜又久远的教育理念,说其新鲜,是因为对于国内的许多家长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并不像“蒙特梭利”或“STEM”以一个众人皆知的领域示人,大多数亦或许有所耳闻却不曾了解;说其久远,是因为其实早在80年代的美国,“正面管教”就已经开始萌芽,并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一直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可与推崇。而我也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被包裹在形形色色的教育理念中,做着观望、推敲与取舍,其实一开始也只是本着”获取信息,多多益善”这样的想法,从而进行了这个课程的学习。

        后来,我所接触到的内容,说句心里话,给了我当头棒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们往往从效果与收益为根本目的,去改进其手段与方法,而在教育这行,我毕业至今的五年里,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学生十分出色,在一段时间的调教后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但问题就是,我并没有考虑过,我所运用的方法,对于孩子未来长期的发展,究竟是好是坏。我作为教师只能陪伴孩子度过人生中一段学习时光,可能在这些时间节点上,孩子令人满意,可是,之后呢?正面管教的种种理念点醒了我。

      这里我想谈谈二个对我最有影响的理念。

        第一是“私人逻辑”,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提出,是指我们出于个人生活经验及通过对这些经验的认识而形成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在信念,我们在应用它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把这些个人的信念视为普遍真理。在学习了这个概念以后,我豁然顿悟了人与人之间为何频出矛盾冲突的原因所在。

        在三周前我在表姐家参加家庭聚会。聚会上有两个小孩——表姐3岁的儿子S和表姐2岁的外甥女C。当时S在房间里看动画片,在客厅的我听到了S的尖叫,随后边见到S从背后一把拽住表姐的头发用尽力气往下扯,表现十分凶悍。这场面让我大吃一惊。在我印象里,S是一个调皮却温和的小男孩,我未曾见过他发脾气,更不论动手发泄。随后包括表姐在内的一家人都开始训斥S,并说道“这么小嫉妒心这这么强!”、“可以吗?你可以这样吗?”、“以后长大了还得了!”,S继续尖叫并大哭。原来是之前表姐在抱着C,逗C玩,S看到后情绪失控,不允许表姐抱C,表姐漫不经心的态度惹恼了S,才发生了之后的场面。

        表姐知道我稍懂教育,便问我S这孩子是不是有问题,嫉妒心这么强,还这么暴力。我反问表姐一句“你以前有没有在S面前抱过别的孩子?”,表姐想了想说没有。我告诉她这便是“私人逻辑”,在3岁的S的经验中,“抱抱”这个举动只有爸爸妈妈对自己做过,因为自己是爸爸妈妈的孩子,这就是S的私人逻辑里的普遍真理。如果爸爸妈妈抱了别的孩子,对S就意味着爸爸妈妈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孩子,他被抛弃了。但是S连说话都说不清,根本无法去陈述自己内心的想法,只能通过嘶吼、拉拽这样的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表姐似乎有些明白了,我告诉姐姐,这时的S不应被训斥,他才是受害者,最需要被安慰,所以一个满怀爱意的拥抱才是最好的方式。另外还可以让S去抱抱C,让S可以感受到,抱抱并不到代表父母与孩子的唯一联系,而是一种爱的表达。从而慢慢改变孩子某些偏面的私人逻辑。

        第二是“启发式问题”,这个理念我也是从小听到大,却没有真正理解其精髓。在“正面管教”的著作中提到的“ 启发式问题”的目的:通过真正的聆听和“由内而外”而不是“填鸭”式的沟通,进入孩子的世界。而我理解为这就是孩子可以独立问题的密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前我在课堂上,我提问后会请举手的孩子起立回答问题,有一次一个孩子L并不愿意,坚持坐着回答,而我通过严厉而坚定的指令“请你起立”,而让他遵守了我的班级规则,我并不以为然。但是而后几次,L依然习惯性坐着回答。在一次次的维护权威之后,我开始思考问题究竟在哪里?这是“启发式提问”让我豁然开朗。

        因为孩子有自己的私人逻辑,他认为回答问题只要用语言陈述就可以,不必要站起来;第二,孩子可能并不自信自己的答案,所以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不愿起立。而老师认为这是一种课堂秩序,每个人都要遵守。为什么要站起来这个问题,师生之间的理解并不一致。启发式提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途径去解决这个问题。

        再一次L举手之后,并没有起身。我就问L,“我想问问你,怎么样才可以让你的声音更响亮?我们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听到呢?”“那我就说响一点。”“如果老师和大家都觉得你说得很好,想给你鼓鼓掌,鼓励你,你觉得怎么回答问题会比较好?”这时L想了一想,便说:“那我可以到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同意了,L的回答也十分精彩,引得了大家的认可与掌声。此后L基本都会主动起立甚至上台回答。而我在帮助自己与孩子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我认为《正面管教》书中的指导原则给了我极大的启示:1、不要预设答案。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燥,则不能提问。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内心。

        如果我一开始就预设孩子必须起立,那么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当孩子提出可以站到台前来回答的时候,我认为这是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并愿意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响亮”与“榜样”的问题,这让孩子愿意积极主动地改进自己的方式,来面对不一样的挑战。

        自从9月初参加了正面管教家长认证班之后,我将正面管教中学习到的一些理念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日常的教学中,孩子也在不断通过他们的思考帮助我认识到孩子的潜力,教我进步,当我给孩子搭一个自由的平台,孩子会送我一片天真且智慧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私人逻辑”与“启发式提问”在儿童教育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