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丨这是我们村

山有脉,树有根,水有源,人有家。每次短暂的离开,过不了两天,浑身就不得劲儿,应了那句老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朋友说:山里人执着,因而恋家;海边人圆融,更喜欢四海为家。恋家也没什么不好,至少有一丝牵绊、有一种寄托、有一个可以慰藉心灵的所在。这样想着,便忍不住敲下一行行文字,念叨念叨那村、那人、那村里人……

纪事丨这是我们村_第1张图片

“工农”是一个很有年代感的词,如同现在的网络热词一样,有其特殊的时代含义。

“工农村”是个小山村。在可追溯的记忆中,从小到大,天天和农民打交道,没怎么见过工人,这不免让人疑惑,村里净是农民,为啥叫“工农村”?叫“农村”岂不更合适?

没在“工农村”见过工人,并不妨碍听说谁家出了工人,谁家的孩子顶替父辈成了工人,“工人”这个职业,自此成了青少年时期的梦想,道听途说都能羡慕得两眼放光。

童年岁月,我的脑海里只有“工农村”,“工农村”就是我眼中的全世界。以至于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公园的一天》,我使出洪荒之力、发挥自认为最丰富的想象力,也只能写出诸如“公园好大,好多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这样没营养的句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公园该有的样子,顶多算得上农村人围在一起看露天电影场景的改编版。

我已记不清“工农村”的全貌,只记得我们家属于工农村九组,从那个名叫“台子”的小山坳向外延展,坎上坎下都是本组的山地、林地,管理着这一方水土的人叫“组长”,再往上就是“村长”。

我当然不懂这些,听父亲介绍,组长管着我们一个组的人和地,村长管着九个组长,权力大得令人乍舌。有了这个朦朦胧胧的认识,再看村长家那四间青砖瓦房,感觉好气派;路上远远看见村长走过来,吓得连忙躲进包谷地或者小树林,心扑腾扑腾直跳,比干了错事儿担心挨打还紧张得慌。

进入小学,“眼界”开阔起来,知道除了“工农村”之外,周围还有“蔺河村”“光明村”“茶园村”“和平村”“中坝村”“棋盘村”“草垭村”等等,但心里还是认为“工农村”这个名字听着顺耳,有气势。

纪事丨这是我们村_第2张图片

小学建在蔺河村的地盘上,从家里到学校,需要走一大段曲里拐弯的大下坡路,在“黑湾”处拐上“月亮坝”的公路,再经过蔺河小桥,从乡政府旁边的小路直接往上走才能到。

蔺河小学是中心小学,学生来自周围几个村,于是有机会了解到除“工农村”之外的新鲜事。不过,也有让人气馁的时候,比如,一个班的小伙伴,别人穿布鞋胶鞋,我们穿草鞋;别人吃白米锅巴,我们吃糊肚儿锅巴;别人冬天提个大大的洋瓷火盆,我们提个小小的洋瓷碗火盆;别人用得起蜡笔甚至水彩笔,我们用铅笔还不敢削得太狠……

最让人无语的是,长大一点儿,别人问:“你是哪个村的?”我回答:“工农的。”对方不再多说,扯个野欠(敷衍一句),转身走掉。遇到这种情况多了,我也学会了“捡乖”(捡经验),笼统回一句“蔺河的”,也不明说是“蔺河乡”的,还是“蔺河村”的,反正大家都是蔺河乡的,也不算说谎,心里还洋洋得意,没有一点儿愧疚感和慌乱感。

小学至今给我的印象“就跟玩儿一样”,翻来覆去就学语文、数学两门课,其它诸如体育、音乐、美术、思品、历史等课程统统划入“副课”一类,上不上,怎么上,全凭老师心情。

最“好玩”的是劳动课、体育课和早操,因为三年级以上的班级都分的有地,还安排的有其它劳动任务。地里种堆载魔芋,算作勤工俭学;学校对面修鱼塘,学生义务劳动,也算勤工俭学;帮寄宿生到山上老(扛)柴,还算勤工俭学;春天到山上采茶,当然也算勤工俭学……

最最记忆深刻的是,三年级开始,体育课和早操全部改成到茶园沟口的岚河边搬石头和背沙,一人一学期一方石头、一方沙,堆在正施工的新教学楼前的操场上,每天估算、记账,学期末算总账,超了的口头表扬,不够的喊家长帮忙。

纪事丨这是我们村_第3张图片

咱“工农村”出来的人,最不怕的就是下地劳动,咱能冬天赤脚走雪地,夏天光膀子跑河滩,干这点活儿,还不是跟玩儿一样?所以,每次劳动就是“出风头”的时候,老(扛)柴要挑大的,搬石头要搬大的,挖鱼塘也掂个“三斤半”(大人用的羊角锄)到场,显得能耐、威风。

“工农村”终归只是个地少田少、好地好田少之又少的小村子,再怎么拼命劳作,还是没有别人家吃的米多,以至于大人们老开小孩子的玩笑——吃白米饭不要菜,饿痨。

“饿痨”未免夸张,家里煮米饭剩下的锅巴悄悄藏一块儿,没人的时候一点一点掰着吃倒是有的;遇到过年之前煮酒米饭剩下的锅巴渣渣,用手捏成团藏在书包里,生怕别人看见,也是有的……“饿”是正常生理反应,“痨”是病态,还不至于。

工农村,确切说是工农九组,留下了我全部的童年和少年记忆,那个从“月亮坝”延展到“台子”的小山坡上,留下了无数抹也抹不掉的脚印和心理印记,任何时候想起来,心理总觉得满足,脸上常挂着笑意。

“工农村”终归还是变了,卞子路变成了大马路,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月亮坝变成了旱平地……连村名也跟着变了,先是被光明村“兼并”,接着又被和平村“兼并”。不过,每次踏上或经过老家那方土地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向别人介绍:“这是我们村……”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事丨这是我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