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未来》D7 P97-125

当孩子学习阅读时,功能磁共振成像测量显示其脑活动发生变化,左半球活动升高而右半球降低。学习阅读中文或日文这种基于象形文字的语言,涉及的脑区稍有不同。因此,这又一次说明,掌握一门技能的本身既需要大脑处于一个适当的成熟程度,也会对维持该技能所需的脑活动造成经验依赖的持续影响。

原来阅读可以锻炼左脑,学习日语需要适当成熟又不能完全成熟,这个度不太好把握啊。

婴儿很早就开始模仿看护者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并给予大人们那最有力的奖励------笑容。

所以家人之间经常透露出来的“神似”是源于基因还是模仿呢?婴儿的笑容是给大人们的奖励,感觉大人们被婴儿耍了。

对他们来说,心智就是拱肩,可以有精彩的装饰性奇想,但是无关乎生存和繁衍------那才是脑所关心的。

脑更实在一些,关心生存和繁衍的问题,就像是土象星座,给人脚踏实地的感觉;相比起来,心智就有点像文艺青年,不考虑生死,只考虑奇思妙想和过得精不精致,就像水象星座。

实际上,通常的痛觉经验只是大脑调动各种脑区以降低危险的一种手段。他进一步提出,这就是为什么战场上受了重伤的士兵可能根本感觉不到痛,因为那样对他们的生存不利,直到被就出来送往相对安全的医院时大脑才许可痛觉的出现。

上周跟Paris聊天的时候,她给我讲了有一个人被厨房里掉落的菜刀砍掉了四个脚趾,但是一直不觉得疼,过了很多年之后突然觉得疼痛无比。我有个学生,母亲因为抑郁服药过多,某天晚上突然死亡,但是这个学生看起来没什么太大变化,感受不到他情绪的波动,特别担心他某一天突然扛不住。还有的暂时性失忆的人,只是记不起特定时期的事,也许也是一种选择性遗忘吧。

统一的经验包括看到红色汽车,知道它可能带来危险,安排恰当动作避开它,最后可能还要从路上跳开,需要上述所有脑区都协调其中。

有了过往的经历,就会留在潜意识里,再次遇到类似状况,形成反射。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次被狗咬再也不爱狗,等等。

不论偶然得到还是特意学会的新经验,都会导致突触联系的变化,增强部分突触而削弱另外一些,从而在某些中间神经元群中产生新的通路,后者以某种方式表征记忆,可能就像CD或者磁带上的轨道。

学习真的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呢,学到新的知识就会觉得大脑的沟壑又深了一些,有的时候甚至能感受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有的地方深了,有的地方就会变浅,有点像地壳运动之类的,新的知识为大脑增加了新的通路。

不管是鸡还是哺乳类,记忆都不会“停留”在开始发生突触变化的地方。如果在学习之后等数小时去除鸡脑中发生变化的那个区域,惊人的是,记忆并不会丧失。哺乳动物中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入口”的存储器,而是更加弥散地分布在脑中。

大脑的这个技能真挺不错的,不然像我这样总是担心东西会丢失,所以把材料放在好几个硬盘里的人,肯定会担心学过的东西存在一个地方会忘记,要是弥散地分布在脑中,那么就真的实现了“学会了的是自己的”。

海马体对于学习新信息是必要的,但对于之后的“储存”不是必要的。

生物学记忆是活的意义,不是死的信息。

保护好我的海马体,让我不断迭代认知,一直有活的记忆,而不是活在过去里。

如果你真的不想死,那你就最好放弃性,像细菌和变形虫似的靠分裂或出芽繁殖。

前面不是说过,人演化出大脑和心智的目的就是为了性么,所以人又怎么可能放弃性呢,必死无疑啊。

人越老,身边家人或朋友去世的可能越大,于是孤独感也就渐强。至少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这个格外注重家庭之外工作的世界里,退休的重大转变会影响一个人(尤其是男人)对自我价值的感知......很自然地在老年人群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断率不断增加。最终,一个人很可能脱离环境,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

为了老了之后也不孤独,需要不断交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我一直劝我爸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等他们退休了就可以有自己的事情做,而不是成天围着我转,他们的生活里不仅仅只有我,更应该有他们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脑的未来》D7 P9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