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弯湾
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
最大的80后,40了,最大的90后,30了。
粗略地讲,我们算是一代人。
我们这一代人,享受过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人们都没有享过的福,当然,也吃了前人们都没有吃过的苦。
福,主要指物质上的福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福。
苦,更主要指精神、情感生活上的苦。
总体而言,我们这一代人,实在是太难了。
当然了,你要说难,哪一代人不难?
爷爷奶奶那一辈以及再往前的几十、几百辈,他们还经历兵荒马乱、饿殍千里,能活命、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难不难?难!
爸爸妈妈那一辈,他们很多人也吃不饱饭、很多人不识字、很多人中年下岗,难不难?太难了!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难,难在——我们面临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困惑和痛苦,都是前人从未经历过的,用过往的价值观和人生经验,都很难解答。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经历过的那些战乱、饥饿、贫穷以及一切不确定性,在历史上其实已经反反复复地发生过无数次了,人们已经总结出一套深入骨髓的价值体系了。简单说来,基本上就是:艰苦奋斗,知足常乐。
而我们,面临什么困难呢?
比如说,我们这一代的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曾为情所困。
但是在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人,大多数人是不会为情所困的,他们从小接受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凑活完事、红颜祸水、儿女私情”这类似的观念,是几乎没有“爱情”这玩意儿的,只有那些特别骚的人,才会为情所困。
我们这一代人,绝大部分人,也要为婚姻所困。
一方面,是因为结婚了,受不了婚姻里的平淡无聊、背叛、热暴力冷暴力等等,要离婚——在以前每天都得为吃饱饭努力,哪有时间抱怨平淡、无聊;另一方面,没结婚的,天天被催婚。即便没人催,他自己内心也会惶恐,不想将就、同时也害怕孤独终老。
这些困惑,在以前的人,是很少存在的。
以前,大家的命运,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父母说啥就是啥,听就是了。不乐意?忍着,反抗无效——大家都得听父母的,凭什么你就可以违逆父母。
而且,因为在农业社会,家里的长者掌握着资源和权力,年轻的一代,你不得不顺从——你没有能力、没有权利,你说了也白说。
但是,我们这一代,正在经历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我们正在经历中国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发展,短短几十年,从一个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几乎所有人都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
我们也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科技发展最迅速的时候,30年前大家都还在写信交流,现在随时都可以视频了——人类原本被压抑的情感,随着通讯设备的发展,瞬间被释放了。以前车马慢,很多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但现在我们,跟一个人能不能撑过3年都成了问题。
以前女人是没有工作、没有社会地位的,男人说啥就是啥,女人要不高兴反驳几句,还要被说成没有妇德、长舌妇、不懂道理、无理取闹等等。
但由于计划生育,大多数女性的地位,从出生那一刻就最起码跟男性平等了;又由于男多女少的人口环境,女性在婚恋市场占据着主动地位;再由于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商业社会,只要不拼力气,女性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女性逐渐从锅碗瓢盆里解放出来,女人可以跟男人叫板了——在去年900多万离婚的人中,有74%是女方提出来的。
这一切,是我们的祖祖辈辈从未见过的。
于是,我们跟父母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出现了。
父母:你年纪到了,赶紧恋爱、结婚。
孩子:我才二十七八,我还年轻,啥也没有,也没遇到合适的人,我结婚干嘛?
父母:你要不结婚,你老了谁养你?你生病了谁照顾你?你别以为你现在还年轻,你啥也不怕,等你老了你就知道厉害了。
孩子:你跟我讲这些也没用啊,我不是不想结,我跟谁结啊?没有人爱我,我也找不到爱的人,想也没用啊。
父母:你就是顶嘴,养你这么大,你就知道顶嘴,一点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为你这么操心,为的是什么?是为了我们自己吗?还不都是为了你。你一天天说什么爱情爱情的,爱情能当饭吃?一大把年纪了,差不多点,找个结了就算了,挑来挑去,年纪再大一点,看你还挑不挑,哼!
这就是我们跟父母没法调和的矛盾,矛盾解决的方式,就是其中一方做了妥协。
当然了,这不算最坏的事,最起码——我们有了跟父母叫板的权力,这个权力,是我们可以挣钱、可以养活自己作为前提的。
但是在以前,农业社会,一个人,即便是男人,他20多岁,他有啥?他啥也没有,他不得不听父母的。女人就更惨了,假如你活在200年前,你20岁了,你没嫁出去,谁养你?你能干点啥?洗衣做饭,有你妈妈、嫂子做;干粗活重活,你能干吗?即便你能干,土地是有限的、生产力是有限的,能养活的人口是有限的,在那个年代,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
哪怕到现在,那些违背自己意愿、向父母妥协的人,本质上还是因为他们没有经济基础。假如你一年挣100万,你父母逼你结婚,能逼得了你吗?当然不。
所以,我们跟父母的矛盾,事实上也还是小打小闹,谁也没法说服谁、谁也没法制服谁,只是大家都搞得很不愉快,彼此都觉得很委屈。
当然了,我们跟父母的矛盾,还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跟自己的矛盾——单身的大龄青年,他不想结婚吗?不是的。他也害怕孤独终老,因为我们的历史上,还没有太多的孤独终老的例子可以借鉴、可以提供方向的引导。
而结婚以后的人,他们会发现原来婚姻居然是这么的无聊、争吵、单调、委屈,所以想要逃离婚姻。从原来的婚姻中逃离出来后,还是没有一个坚定的价值引导,还是会害怕孤独、还是幻想能有新的合适的人。
原来我们信仰的、服从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了,可是又没有新的、可以说服我们自己的观念。
我们活在一种纠结、困扰之中,我们处在旧观念和新观念的过渡阶段。等我们这一代、以及将来的几代人,把新观念的路铺好了,我们孙子、重孙那一辈人,可能就不存在这样的困扰了。
可惜,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过渡时期的纠结。
但是,纠结也算是好事吧,毕竟跟假如连纠结的权力都没有,那才是更可怕的。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认清个体的命运是时代的产物这个现实。
放弃对“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爱情的幻想、放弃“世界上会有那个跟我灵魂契合的人”的幻想、放弃“爱情和婚姻能带给我终极幸福”的幻想。
我们的道德、文化,从集体走向个人,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因为无论是家庭还是婚姻关系,亲戚还是朋友关系,这些看起来是血缘、情感关系,但本质上还是需求关系。
当个人的力量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的需求就会降低、关系就会越来越脆弱——这是不可逆的。
就像城里人的亲戚关系,很明显要比农村人的亲戚关系更淡薄,本质上还是因为需求关系弱。
在农村,尤其是在几十年以前的农村,一个人、一个小家庭,如果不跟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保持好关系,很多时候是活不下去的。
而现在,别说城市了,甚至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淡薄,本质上也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越来越可以通过钱解决问题了——那么,对固定的某个人的需求,就严重降低了。
比如,在30年前,你活在农村,小到磨把剪刀,你都需要找特定的人,但现在——剪刀坏了,扔了特么的,换把新的就是了。你不需要别人、不需要麻烦别人了,感情自然就会淡薄。
就像很多人住进了小区,总想搞个什么业主群,希望能搞好邻里关系。我们的很多文艺作品、电视节目,也在批评邻里之间太冷漠、希望大家共建温暖的小区。
但事实上,无论人们想得多美好,城市不可能再回到熟人关系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一定会很淡薄——本质上还是需求关系决定的。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建立所谓温暖的关系啊。
淡薄不是坏事,因为想想过去几十年,在那个家庭还以大家庭为单位的时候,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的关系,也是鸡犬不宁、一言难尽。
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无论是天长地久的婚姻,还是家长制的大家庭,都是生产关系的一种。
这些关系,都是服务于不太发达的社会的。现在中国生产力猛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就不太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一个国家越发达、个人的收入越高、个人解决生存问题的能力越高,那么,结婚率就会越低、离婚率就会越高——这几乎是不可逆的。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北欧国家,大部分人已经不结婚了,结婚的几乎也都逃不过离婚。
而中国,1987年离婚的人是58.1万对,在2018年是446.1万对,32年间,翻了将近8倍。
看看下面这张图,你会发现,离婚率跟经济增长率几乎成正比。
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目的还是让大家认清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社会大环境的产物。爷爷奶奶有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爸爸妈妈也有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本质上都由不得他们,那不是他们个体的看法,而是一整代人的集体想法。
所以,犯不着跟他们对抗、争吵,因为你换个父母,结果还是一样。
而我们,无论是单身还是离婚,都将成为整个社会的常态。
你不必恐慌,不必害怕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为,事实上,在这片土地上,随时都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人跟你一样——无论你单身还是离婚。